中國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只是一個簡稱。我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二字在古代有不同的含義。該詞最早出現在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在戰國的書籍中,“中國”二字已經頻繁出現了。
但是,此時的中國非現在的中國。上古所說的中國,則是後世稱之爲“中原”的地方,且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主要指的是今河南、山西、山東、河北一帶。當時華夏族在黃河流域一帶建立國家時,以爲自己位于天下之中,故稱“中國”,把周圍其他地區稱爲“四方”或者“蠻夷”。
古代的中國,有時統一,有時分裂。統一時期“中國”指的就是全國,分裂時期多指中原。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民國成立後,以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族爲一家,取名“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時,“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爲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新中國成立時,定名“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其實,日本同我國一樣,最初也不叫這個名字,它最開始的名字還是漢朝皇帝劉秀所賜。公元四世紀左右的日本,只是一個奴隸制小國。而當時的漢朝,是亞洲較強大的國家,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先進的技術。日本爲了發展自己,多次派遣使臣到漢朝學習先進的文化技術,並讓“天子”漢光武帝賜封號,以表示日本的臣服之意。
漢光帝見眼前的使者身材矮小,相貌猥瑣,便賜日本封號爲“倭國”。“倭”字在漢語中有“醜惡低矮”之意。可以說,“倭國”是一個帶有貶義的稱號。由于兩國文化的差異,日本使者根本不知道這個國名的真正意思,反倒非常感謝漢光帝賜國名。自此,中國有關日本的記載,都稱其爲“倭國”。
使者回到日本後,高興地將新得來地國號彙報給君主。後來,“倭”字在日語的發音與“大和”的相近,于是日本有了“大和”這一稱呼。隋唐時期,日本和中國的文化交流變得頻繁。得知“倭”字在漢語中的真正意思後,日本便請求“天子”改名。但日本在奏折中的一句話,讓隋炀帝拒絕了日本的提議,因爲日本寫道:“日出處,天子致書;日落處,天子無恙。”他認爲一個小小的倭國,怎能自稱天子?唐高宗時期,“倭國”直接改名“日本”。當時的意思是本國靠近太陽,將唐朝比作太陽,從而表達日本對唐朝的尊敬。武則天稱帝後,才將“日本”正式賜予他們,一直沿用至今。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逐漸強大,並慢慢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開始對外擴張。根據“大英帝國”的命名方法,日本自稱“大日本帝國”,相仿曾經英國的道路,四處征戰,掠奪土地資源,最終成爲二戰的軸心國之一。日本無條件投降兩年後,修改了憲法,將“大日本帝國”改名爲“日本國”,簡稱“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