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貨市場又可分爲市面仍買得到的舊物,和瀕臨絕版的舊物。
人們喜歡逛二手貨商店或舊貨市場,原因各有不同。因爲懷舊情懷,喜歡有時光印記的老東西,也可能是想淘寶,挖掘價廉物美的好東西,還有是爲了環保,支持舊物循環升級使用。
二手貨市場又可分爲市面仍買得到的舊物,和瀕臨絕版的舊物。舊物的價值,除了由市場需求定價,也因爲物以稀爲貴而身價不凡。專攻不同市場的舊貨業者與《聯合早報》分享定價、議價的學問。
受訪的二手貨業者相信,通訊便利,網上交易平台選擇多,舊貨買賣已無須面對面交易,只要業者掌握維修保養,升級改造的技能,舊貨市場仍有美好前景。
談二手貨的買賣,很難不提及2017年讓路給城市建設的結霜橋舊貨市場。
雙溪路(Sungei Road)狹窄的街道兩旁,曾經滿是人聲交織的熙攘氣息。擺滿各類二手商品的路邊攤,如今只成追憶。
承載了兩三代人記憶的結霜橋舊貨市場走入曆史後,新加坡二手商店依然遍布島國各個角落。近年也有不少公司開發數碼平台,讓用戶可以自由買賣二手商品,人們能輕松地將家裏的閑置物品通過網絡推銷出去。
另一方面,日前有報道指搬到吉蘭丹巷一帶組屋區的前結霜橋舊貨市場攤販,生意受疫情影響下跌八成,連支付300元租金都成問題。
是逛二手貨商店的人少了,抑或二手貨不再具有吸引力?各大二手商店在新加坡還有沒有市場?
二手家具篇:升級改造有價
人們喜新厭舊,淘汰舊電器家具,卻爲二手商店制造商機,也賦予舊物有循環應用的第二生命和價值。舊家具在時光的磨砺中漸漸褪色,二手家具商回收舊家具,翻新改造後,舊貌換新顔,不僅成了實用家具,也能爲居室增色不少。
走入甘榜安拔(Kampong Ampat)153號俊傑大廈的福祥私人有限公司(Hock Siong & Co.,以下稱福祥),仿佛到了一個到處有故事的家。這裏售賣的産品全都是從新加坡酒店、住家回收並翻新的二手家具,然後再以全新面貌銷售給顧客。
福祥二手家具從新加坡酒店、住家回收並翻新的二手家具。(龍國雄攝)
福祥的老板杜進祥(60歲)受訪時分享,兒時的他家境貧窮,父親是“加龍古尼”(karung guni),靠收取舊貨和舊報紙養活一家十兄弟姐妹。由于父親患有哮喘,不能過度操勞,他念小學時就幫忙父親到甘榜住家收取舊貨來賣。
福祥二手家具店老板杜進祥說,一個國家越先進,舊貨市場存在就越有價值。(龍國雄攝)
杜進祥對舊貨的定義和一般人認爲東西用破舊不同。他說:“不管東西是新的,是否用過,一旦從一手賣出去就是二手貨。舊家具到了我們手裏,我們就會想辦法將它重新包裝,再推銷出去。”
杜進祥曾經在結霜橋舊貨市場擺過路邊攤,也曾經瞞著父親在組屋樓下開小店,成爲“加龍古尼”的中介從中賺取利潤,甚至在1990年代,大規模地向新加坡各大酒店買進舊貨來賣。今天的福祥仍舊與一些酒店合作。“酒店會讓我們挑選要買的舊貨,我們並不是什麽家具都收,會考量這些家具是否有市場價值或是否能升級改造。”
福祥是杜進祥一步一腳印,從小規模的二手生意白手發展成今日的二手家具店。他自嘲書念得不多,但他勤奮幫忙父母,從中學到許多做生意的方法。
家庭凝聚力推動二手家具生意。杜進祥的太太和三個女兒都在店裏幫忙打理業務,一家人並肩作戰,非常難得。“孩子們願意接續二手家具店的生意,令我感到欣慰,父親留下生意給我,我將它發揚光大,但時代和環境已經不一樣了,我們要跟著時代轉變。”
大女兒杜嶽瑩(33歲)的加入爲父親的生意帶來轉變,她說:“我2001年進來福祥幫忙,觀察到父親從事的二手家具生意是一門夕陽行業,必須做出改變。”
杜嶽瑩先後爲家族生意開了面簿專頁、Instagram賬號,甚至設立網站,把二手家具的照片上載到社交平台上,爲家具店開拓新客源,也讓更多人認識到自家品牌。
三年前,杜嶽瑩開始于每個周六通過面簿做“Walkie Hockie”直播,介紹每周新貨,吸引顧客上門選購。她說:“二手家具店的商品流動性大,我們不像一般家具店每隔幾個月進一批新貨。二手貨數量有限,賣了就沒,直播介紹更省時省力。”
如今買賣二手家具愈來愈方便,顧客只須將舊家具的照片發送過來,從照片上即能斷定家具是否有回收價值,靠的是回收商經驗的累積。
杜進祥說,現在的房子小,許多人偏愛購買小型沙發。一些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木質家具與藤制家具經過修複,也能成爲富有現代感的家具,推出後受到歡迎。
每一件二手貨都代表人生的一段路。杜進祥說:“有人帶了一個娘惹櫥櫃要賣給我,坦白說我看那櫥那麽大,內心喜悅萬分。不過,交談中那人一邊哭,一邊說著他和這櫥的故事。原來那櫥櫃是他爺爺留給他爸爸,爸爸再留給他的,但他爲了要搬去和女兒同住,無法將這大型櫥櫃搬到女兒家,只能賣給我。雖然櫥櫃是他帶來的,但他的心痛和失落是感受得到的。”
到二手商店買東西,雖有定價,但顧客可以議價,更吸引人的是宛如尋寶的樂趣。杜進祥說,他的許多忠實顧客視逛二手家具店爲減壓的方式。午餐時間,不少顧客在家具店裏走動,有顧客說:“外面的購物商場賣的東西都一樣,來這裏最舒服,看著看著心境就不同了。”
愛惜稀有木料
二手家具店回收實木家具,杜進祥喜歡花梨木、黃花梨木、緬甸柚木等優質木料制成的家具,這類硬木家具耐用、品質佳,也有增值的可能。他說:“舊款家具現在已找不到,以前的東西品質比較好,現在什麽東西都大量生産,新家具雖然價格便宜,品質卻愈來愈差,一些木料一碰到水就壞。”
杜進祥說:“我會維修家私,也會設計東西。做二手家具生意,要親力親爲,學以致用。對于稀有木料,我們要愛惜。回收這些家具,不但環保,還可避免它們從市面上流失,即便價格不貴,有時我們賺很少,也要把它變成美美的,把它打造成符合現代或具有藝術感的二手家具。”
除了選擇經典款的設計單品,顧客更在乎實用性和質感。二手家具店的樓上是工作室,舊家具經過師傅們的修複、打磨、上漆後,不僅讓舊家具“起死回生”,還重新賦予使用價值,有些桌椅甚至絲毫沒有二手痕迹,售出時可賣出更高的價錢。
杜進祥樂觀看待新加坡舊貨市場,認爲前景光明。“一個國家越先進,舊貨市場存在就越有價值,只可惜新加坡缺乏維修人才,年輕人都不要做這行。如果可以找到工人維修,這絕對是一門可以做的生意。”
舊貨尋寶篇:時光雜貨有情
有人形容,逛二手店,就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誰說不是呢?
在丹戎巴葛一帶的克力路(Craig Road)轉角,有一家名叫“東門昇”的老店鋪。這家樓高三層的二手店,裏頭擺滿林林總總的舊物品,從舊家具到最時興的家電、生活用品、樂器、攝影器材等,俨然就像是一家雜貨鋪。
五天內造訪這家店兩次,發現擺在門前的一對娘惹老椅子早已不在。江祥滿說:“我打磨上色後已經賣出去了。”聽說顧客是在還沒看到椅子打磨上色後的樣子就已下定決心要把老椅子買回家。從事古董舊貨生意40年的江祥滿(76歲)說:“對啊,對方很有把握,他們買慣了,不怕的,是常客。”
江祥滿買賣二手貨近半個世紀,把舊物當寶來收藏。(龍國雄攝)
20多年前,江祥滿原本在湯林生路(Tomlinson Road)一家店的後門經營舊貨生意。招牌上的“東門昇”,是友人當年從“Tomlinson”直譯過來的。
原本在造船廠工作的江祥滿,遭公司裁員後,便開始從事舊貨生意。他坦言:“我小時候就對舊物有興趣,當時也不懂什麽是古董,就是喜歡收集東西,人家搬家不要的,我就撿回家修理。”自己開始賺錢時,偶爾也會到結霜橋舊貨市場買東西回家收藏。
光顧“東門昇”的顧客形形色色,大家各有自己想找的東西,有人來買一盞燈,也有人買一台風扇,大家各取所需,有人買來用,有人買來收藏。
“有人喜歡舊東西,有的人給他新的東西他都不要,甘願去買舊的。有人喜歡買舊床,有的人看到舊床怕得要命,忌諱問有沒死過人?阿嫲在床上生了20個孩子你不講,她一個人死你就怕,有什麽好怕,哪一條路沒有死過人?”
說著,江祥滿隨手拿起數塊刻字磚塊。這些刻有“亞曆山大”“裕廊”“巴淡”“南洋”等的刻字磚塊,都寫著當時的磚廠名字或地點。“有人看著新奇,覺得有趣,想把這些磚塊買回家收藏。”
術業有專攻 二手貨回魂有術靠專才
通往二樓的樓梯間,擺滿了有年代感的玻璃杯、月餅木模、小鬧鍾。江祥滿說:“一些舊貨收回來時還能用,壞了我就修理好。可以修的東西我就修,不可以修的我就不修,有些人買回去也會自己修理。”
打開二樓後門是江祥滿的維修房,許多破損的舊物經他手賦予新生命。(龍國雄攝)
即便是那些年久失修或是修不好的舊貨,還是有其存在價值。一些人會向他租借做道具,也有顧客買下放在餐館、咖啡座當作擺設。
“東門昇”一周開門七天,江祥滿每天在店裏都會拿出一些舊東西來修修補補,消磨時間。江祥滿說:“我會修留聲機、時鍾……修東西是沒人教的,一路做,一路學,如果花錢出去找人修理,根本賺不到錢。”
他說,自己的經驗都是向顧客學來的。“顧客會告訴我們,要買什麽,我就幫他找,找到就打電話給他。我從中跟顧客學,多參考資料,顧客才是專家。”
江祥滿的顧客滿天下,顧客上門時都叫他作“Ah Keng”。“我有許多顧客拿東西來送我,不收錢。一些同行朋友‘上岸’不想做了,也會把一些名貴的家具送給我。”
不少人經過江祥滿的店都會被門前挂著的黃色橫幅吸引,用英文寫著江祥滿的一套“傻瓜論”:我們買的是垃圾,賣的是古董。有傻瓜來買,有傻瓜來賣。他說,知音人將它買去看成是寶貝,在另一個不懂得欣賞的人,就只是一件垃圾。
東門昇的主要客源是新加坡人。疫情前,二手店吸引許多旅客來買小商品,新加坡客的購買力則比較強。”店裏的一些舊物沒有標價,江祥滿說,沒有標價的可以問。如何爲物品定價?他說,舊物沒什麽行情可言,靠的是經驗。
江祥滿認爲,現在年輕人不收集舊物,進來的充其量是感到好奇,看過瘾。“以前的年輕人喜歡收小東西,現在的年輕人每天看手機,沒什麽雅致來欣賞舊東西。”
尋獲故人舊信件見字如面
顧客要找的,在店裏幾乎都能找到,江祥滿都清楚記得物品擺放在哪個位置。采訪當天,有顧客上門找印著郵戳的信件,不一會兒,江祥滿捧著一個盒子上前,裏頭裝有一堆泛黃信件,信件上蓋著各國的郵戳。
一封封的書信,滿載著說不盡的故事。(龍國雄攝)
江祥滿說,有個顧客來我店買東西,無意中在信件上看見友人的名字和地址,就通知友人。“我都不知道自己如何從那人母親的家裏收集了一疊信。原來那些信都是她媽媽當年寄給她姐姐的,于是姐姐透過妹妹,將這些信件從我手上買回去。”若幹年後,那人再次看見媽媽給她寫的信,見字如面,令人動容。
江祥滿也說,到舊貨市場買東西,必定要做足功課,以免受騙。“我不騙我的顧客,做人要將心比心,我向別人買貨,如果對方騙我,我也不喜歡。如果舊物有瑕疵要先說,顧客才不會有被騙的感覺。”
顧客中有許多人向他買了東西,再轉手放上網賣,從中賺一手,他不是不知道。但他也說,不喜歡做網上商店,那些網賣的大都是沒有實體店的二手賣家。“我自己的店地理位置方便,沒必要特意放上網賣,顧客直接上門看最好。
二手貨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龍國雄攝)
鄰裏古玩篇:舊玩意有知音
在Yasashii Trading舊貨店前擺放著許多CD光碟和黑膠唱片,一旁的架子上還挂著幾個噴了漆的鑽石牌挂鍾。老板黃志光(56歲)前晚將訪問提前至上午10時,采訪後他就得開著羅厘到東陵福一帶的老房子“拉貨”,再將這些舊貨與家具賣到馬來西亞。
Yasashii舊貨店老板黃志光。(龍國雄攝)
距離亞曆山大村美食中心不遠處有一家名爲Yasashii的舊貨店。黃志光受訪時說,他先後在這裏賣過五金、羅漢魚,直到2007年改行售賣二手貨。
“賣魚時間太束縛,要出個國都難,當時我看到Cash Converters做得挺不錯,便決定改賣二手貨,一來想賺多一些錢,二來自己對舊物也感興趣。”
只要有人搬家,黃志光就會把客戶不要的東西都買回來,包括洗衣機、冰箱、電視機等電器用品,再轉售給房屋經紀。他說:“當時我偶爾會收到一些老家具、舊物品,我將它們清理幹淨,修理了擺在店裏賣。”
黃志光說,二手貨生意分爲兩種,一種是在賣目前市場上還能買到的二手物品,第二種就是市面上稀少的舊物。二者相比,後者的利潤更高。2009年,他專注在售賣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家具、舊物品和古董,當時的生意很不錯,午餐時間也能吸引人流。
無奈,二手舊貨生意于五年前開始走下坡。黃志光說:“我國歡慶獨立50周年那年,是我的生意最高峰。當時有許多大機構來找我租東西去做展覽。SG50後,鄰裏的兩家銀行搬走,在附近走動的人大大減少,生意直接下滑一半,來買舊貨的人更少了。”
除了這家開在鄰裏的店,黃志光在舊馬城(Turf City)也有一家二手舊貨店,空間是亞曆山大舊貨店的四倍,專門用來存放二手貨品,也是他維修家具、舊物的地方。疫情持續一年多,其二手生意也受影響。爲減少虧損,他將鄰裏的店面一分爲二,租給別人做理發店。空間少了一半,必須把容納不下的舊貨遷移到舊馬城。
舊貨店開在鄰裏,好處是容易接觸到市井小民,偶爾還能收到舊貨。“現在買賣舊貨很方便,只要一個WhatsApp簡訊,就能取得聯系。”
舊貨物以稀爲貴
和黃志光聊到會欣賞二手貨的顧客群,他說十多年前,來這裏買東西的人是40歲至70歲的人,如今他們已經七八十歲,已經不買東西了。至于1980、1990年代的人對這些東西沒什麽感情,也不會去買。“那些喜歡光顧這類舊貨店的人,大部分都經曆過那個年代,對舊物有回憶與感情。他們看到老物品,會回憶起以前的生活點滴,也會把這些舊物買回去擺在家中,當玩具或繼續使用。”
舊貨這件事,終究還是物以稀爲貴。新的東西到處可見,老的東西要找到一個好的,還是要能用的,非常少。黃志光說:“許多人愛買舊風扇,雖說是舊的,以前的風扇品質會比較好,舊風扇的扇葉是用鐵做的,風吹出來比較強。”
跟著黃志光兜著舊貨店裏繞,一邊看著黃志光把玩店裏的老黑膠唱機。看著黑膠老唱片在唱機上伴著唱針悠悠地旋轉的樣子,也是一種享受。
黃志光真是一名音響發燒友,聽他說音響,眼裏閃著光。他說:“我本來想說要開一家二手音響專門店,把回收回來的老音響修理好,碰到好的我會自己拿來玩,拿來聽。”他解釋,真空管老音響對人聲特別敏感,聲音特別亮,特別好聽。“現在有許多喜歡玩老音響的人,專門找真空管老音響來聽。”
他說,從事舊貨行業,要學的知識很廣。爲讓更多人接觸到自己售賣的舊物,黃志光也將商品上載到新加坡二手用品交易平台“Carousell”上售賣。
黃志光指出,許多人會把二手商店與“加龍古尼”畫上等號,其實不然,每家二手商店都有自己的定位,並非無限照單全收舊物。他所賣的東西都是一些早于1980年代的東西,舊物越久,價值越高。
日常二手貨篇:環保有市場
全球連鎖二手貨經銷商Cash Converters在新加坡可說是家喻戶曉,在全球擁有500多家分店。這家源自澳大利亞的二手商店早在1999年,就落戶新加坡淡濱尼發展銀行大廈,目前在新加坡設有五家分店。
新加坡Cash Converters高級經理黃思溍(43歲)受訪時說,近年人們對環保的意識逐漸提升,大家開始推廣循環使用,帶動了二手貨市場的增長。
Cash Converters高級經理黃思溍認爲,環保意識提升帶動二手貨市場的增長。
然而,受疫情影響,二手市場的生意下跌約30%。黃思溍說,疫情期間,二手首飾、手表、名牌包、科技與電子産品成爲暢銷二手商品。價格可否商榷?黃思溍說:“討價還價是國人生活的一部分,更別說是在購買二手貨這件事上,一些顧客的確會要求折扣,我們會考量商品需求、産品年齡,如果它已存放一段時間,是可以在價格上協商的。”
在Cash Converters二手商店,可找到各式各樣的現代生活用品,包括:玩具、電腦、視聽、科技用品、珠寶、手表、收藏品,甚至是電器。除了一些新款二手商品,也能找到非主流二手貨品,如舊式唱機、轉盤、遊戲機等。、
有顧客在Cash Converters買了一台舊式打字機,作爲女兒成爲記者的入職禮物。(嚴宣融攝)
黃思溍說:“市場上還是有許多人喜歡購買複古的二手物品,有人純粹喜歡那些小配件,也有些人對某些物品特別眷念,想要借由某些物品,找回一些美好的回憶。我還記得,我的一個前同事,在女兒成爲一名飲食記者時,就給女兒買了一台二手手動打字機。”
顧客選擇到二手商店購物,都希望自己能以低價,購買到物超所值的物品。許多二手貨品都來自住在附近的居民,他們將家裏的閑置用品,賣給二手店,換取現金。此外,二手商店也提供上門服務,特別是當客戶有許多物品要轉讓時,公司也會派人到顧客家裏回收二手貨品。盡管如此,黃思溍說,他們只購買回收還完好能用的物品,盡量不買有問題的産品,這是由于新加坡維修費用可能超過該物品的價值。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念在Cash Converters二手商店裏用不著,店裏強調的是:你不要的(東西),不代表別人也不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物品更新換代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對黃思溍而言,一些我們不要的東西,對需要這些物品的人來說是有價值的寶貝。他認爲,每一件物品都有它存在的價值,除非是不能用了或無法修理,要不它肯定還有價值。
“一天,一位老太太將一個完好的木炭熨鬥帶到店裏,想要送給我們。她說自己沒用過這個熨鬥,卻不想丟棄,就帶到我們這裏。我們發現該木炭熨鬥還有轉售價值,就把錢給了老太太。那老太太很驚訝,她的舊熨鬥還能值不少錢,如今她成爲我們的常客。後來,這個木炭熨鬥很快就被一名年輕企業家看中,將它買下。”
在Cash Converters,二手貨的轉售價取決于産品過往的供應和需求,物品外觀,物品是否帶有完整的配件和市場價格等。
隨著近年更多人通過網購方式購買商品,Cash Converters幾年前就在其網站上開通線上二手商店。黃思溍說,疫情暴發,網購的人更多了,一些公司結束營業,我們也在網上售賣他們庫存的過剩物品。
至于線下二手商店,每天都有新貨上架,就算不來購買東西,國人也能把一些閑置無用的物品賣給Cash Converters換取現金,爲環保盡一分力的同時,也可使二手貨有個“落腳之處”,哪天遇到合適的“有緣人”,變廢爲寶,讓二手貨獲得第二次生命。
過去人們普遍認爲,“二手”意味著“舊”,二手物品都是一些沒人要或是有缺陷的廢物。黃思溍說:“近年Carousell和eBay等二手平台的冒現,讓人們開始對二手商品有了深一層的了解。”
許多人對購買二手貨時難免抱有疑慮,Cash Converters除了會在買入二手商品時仔細檢查貨品質量,他們也爲顧客提供30天的保用期限,以確保國人能有信心接受二手貨。
記者側記
好久沒有穿梭在舊貨市場,也沒有在二手商店逗留那麽長的時間。
以往出國旅遊,總會給自己安排到國外舊貨或跳蚤市場的行程。喜歡逛舊貨市場,感受當地人文氣息,希望在二手貨的世界裏窺探一座城市或國家被遺忘的生活點滴與曆史痕迹。
舊物是寶抑或垃圾,僅一線之差、一念之間。假如沒有二手交易,人們可能會錯過很多故事。只有讓物品繼續流轉,交到知音人的手裏,二手物品才能發揮更大價值。
那天做完訪問,江祥滿問攝影同事,可有收藏什麽東西?同事答——玩具。拍完照,江祥滿從櫥櫃中掏出幾盒舊式小玩具,說要送他一盒,還囑咐他記得帶走。
散發著舊日時光氤氲的懷舊小玩具。(龍國雄攝)
後來與同事聊起,他說自己小時候也和父親到過結霜橋舊貨市場擺過幾次路邊攤賣玩具。很難想像,對當時一個七歲小孩來說,賣自己的玩具該是一件多麽殘忍的事。同事說當時還小不懂事,不記得自己有絲毫難過的情緒,和父親一起擺攤“跑地牛”,當下覺得很興奮。他說,小時候父親只有出海工作數月,才有能力給他買新玩具。“長大後偶爾想起這段回憶,會覺得很可惜,如果當年能留下父親昔日辛苦掙錢爲自己買下的一兩件玩具,該有多好,就算是一件不值錢的東西,也是一種回憶。”
每樣老物件都述說著不同的故事,我不確定同事有多喜歡江祥滿那天送給他的舊玩具,但可以確定的是,那盒舊玩具無意間已打開同事記憶的大門,勾起了那段他與父親的兒時記憶,值得好好珍惜。
舊玩具打開通往童年的時光隧道。(龍國雄攝)
記者:葉曉虹
攝影:龍國雄,嚴宣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