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COVID-19 大流行已達到兩年大關。生活在很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但醫療保健前線的人們卻敏銳地感受到了這種影響。
醫生一直在處理通過飛沫和氣溶膠傳播的病原體——例如引起麻疹和水痘的病毒——以及肺結核等空氣傳播細菌。
但在世界曆史上,冠狀病毒從未引起過如此規模的大流行——即使是最初的 2003 年 SARS-CoV 病毒也是如此。
世界仍在努力應對 COVID-19。由于新的 Omicron 變體松散,以及此變體和未來變體的不確定性,這種大流行的全面影響尚未過去。
我們仍在了解病毒
令我們感到非常謙卑的一件事是,盡管我們有過 SARS 經曆,但我們“不知道”關于 SARS-CoV-2 的那些我們不知道或者可能仍然不知道的事情。
這是一種病毒與其前身 SARS-CoV 具有 80% 的基因組相似性,但傳播速度要快得多,在症狀出現之前有一個傳染期。
這也是一種疾病,二分之一的感染者沒有症狀,但完全有能力傳播這種疾病——這又與 SARS-CoV 不同。盡管總體死亡率較低,但鑒于全球感染人數衆多,COVID-19 導致的死亡人數已超過 SARS。
流行發生大約一年後,穩步發展的 SARS-CoV-2演變爲 Delta 變體,變得更具傳染性和毒性,對 Delta 前時代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和規範提出了挑戰。公共衛生措施必須再次重新調整。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已經知道 SARS-COV-2 等 RNA 病毒可以變異和進化。
但過去兩年已經證明了病毒的進化和適應——具有挑戰性,在許多情況下使衛生系統屈服,迫使當局采取許多前所未有的措施來遏制其傳播,“拉平曲線”並防止醫院不堪重負.
2019 年發生了一起輸入性猴痘病例、針對疑似病毒性出血熱病例啓用了我們的高級別隔離單位,以及隨後進行的大規模疫苗接種活動導致麻疹卷土重來。回想起來,在 NCID 的這些“試運行”只是新年之交即將到來的小預兆。
盡管如此,醫療保健系統在過去兩年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應該讓我們有信心度過這一大流行的下一階段。
公衆參與
在大流行期間,公共溝通一直是關鍵,但總有一些例子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進行教育和保障的溝通,並解釋政策變化。
人們可能不太容易理解陽性測試如何可能並不意味著活動性感染,因爲病毒可能會在數周後脫落。
公共衛生措施——掩蔽、安全管理措施、疫苗接種資格——也必須隨著大流行的發展以及對疾病的新認識和這些措施的功效進行調整。
醫療保健決策者和提供者必須使事情簡單而准確,以與批評者和不同意所提供的醫療信息的人接觸。
盡管疫苗接種已近一年,在預防嚴重疾病方面的益處在新加坡表現強勁並有數據支持,但仍有一些人持懷疑態度。
這些努力必須繼續下去,因爲在大流行疲勞的挑戰中,可能需要進一步的助推器,因爲免疫力下降和更新疫苗以應對新出現的變異。
對于仍然未接種疫苗的 4% 的符合條件的人群,醫療保健提供者必須尊重地傾聽,同時設法解決詢問者的潛在問題。我們的患者可能不關心我們知道多少,直到他們知道我們有多關心他們和他們的健康。
患者、他們的家人和醫療工作者的尊嚴
大流行給患者、他們的親人和醫護人員帶來了巨大的辛勞,這是難以衡量的,但在未來幾年內仍會産生很長的“尾巴”影響。雖然大多數患者確實康複了,但有些患者已經死亡。
對于家庭來說,這是一個壓力很大的時期。孤獨難,孤獨死心痛。
醫護人員也捉襟見肘。在層層個人防護裝備(護目鏡、N95 口罩、防護服和手套)下面是一名可能已經厭倦戰鬥的醫護人員。
一位初級醫生必須隨時接診許多患者,同時處理多起在今年特定病例激增期間死于 COVID-19 的虛弱且經常未接種疫苗的人的死亡,他表示他感到“麻木”。
在我們關心患者及其家人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在這場大流行中關心和支持我們的前線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