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受疫情影響,原定去年4月接受肝髒移植手術的末期肝硬化病患被迫推遲手術,結果等待期間病情惡化,因急性慢性肝功能衰竭入院。她終于在去年6月底接受移植手術,比原定日期推遲近兩個月,更因病情惡化手術後住院時間比普通病患增加近一倍。
龍惠娴(53歲,待業)2017年患上肝硬化,病情在之後幾年逐漸惡化,醫生便將她轉介至國大醫院器官移植中心(NUCOT)進行肝髒移植手術。在完成各種匹配檢測後,她原定去年4月進行手術,由兒子李嘉銳(22歲,國民服役人員)將部分肝髒捐給她。
不本地去年2月進入橙色警戒級別,4月啓動病毒阻斷措施,所有非緊急的器官移植手術都喊停。
她受訪時描述:“不能動手術,我們只能一直等。我的病情已經開始惡化,一直發燒和流鼻血。當時就和醫生提過,希望能盡快動手術,但醫生評估後還是不可以,我也只能擔心地等。”
國大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成人肝髒移植計劃顧問醫生穆迪亞(Mark Muthiah)說,疫情初期,醫療界對病毒缺乏了解,不清楚器官移植能不能繼續做,移植手術都被喊停。另外,許多醫生被調去照顧冠病病患,手術就拖了下來。”
龍惠娴的病情演變成肝衰竭,6月2日入院後須要插管保命。雖然幾次被安排手術,但都因手術當天發燒,感染風險太高必須延後,最終在6月27日才動手術。
肝髒移植手術很順利,但龍惠娴的身體底子差,要更長時間的觀察和複健。她住院一個月,比其他病患平均兩周增加一倍。
她說:“手術後飲食各方面都必須格外注意,特別是自己免疫系統比較弱,出門時就要很小心,沒事就盡量不要出門。不過能成功換肝後感到很開心,覺得自己有了新生命,希望每天能開心地過,也希望能盡早抱孫。”
本地研究顯示限制器官移植手術影響病患生存率
本地研究顯示,冠病疫情期間對肝髒移植手術的限制,對于病患的短期和長期生存率帶來負面影響,越長的限制對病患的影響越嚴重。研究人員希望數據協助決策者權衡恢複各種器官移植手術的風險和益處,包括應盡早恢複逝世捐贈者肝髒移植手術。
由國大醫院器官移植中心(NUCOT)領導的研究對251名來自新加坡和320名來自香港的病患展開追蹤調查。病患都是在2016年1月和2020年5月之間在兩地的腎髒移植等候名單,追蹤的參數包括他們的終末期肝病模型評分以及慢加急性肝衰竭和肝細胞癌發病。
通過的模擬情況,完全暫停移植手術1、3、6和12個月會導致病患一年後的預計生存率分別降低3.6%、10.51%、19.21%和25.22%。兩年後預計生存率更分別降低4.1%、12.55%、23.43%和29.71%。
如果只允許緊急肝髒移植手術,病患一年後的預計生存率和完全暫停手術相似,分別爲3.1%、8.41%、15.20%和20.09%。不過如果允許所有已故捐贈者移植手術,無論是否允許緊急的活體器官移植手術,病患的預計生存率降低的幅度都會減少。
參與研究的穆迪亞醫生說:“在這之前我們都不清楚暫停或限制器官移植手術對病患的影響,因此該研究將能幫助決策者更好地去權衡在有限的資源下應該怎麽做,平衡各項決定的風險和益處,尤其是各項政策對等候肝髒移植的病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