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了去年曆史性的骨痛熱症疫情大暴發後,新加坡今年病例大幅回落,但一種過去30年在本地較爲少見的骨痛熱症病毒,已悄然成爲最多人感染的主導病毒類型。
綜合國家環境局的骨痛熱症季度報告與最新病例數據,今年7月至9月,全國共通報995起骨痛熱症病例,比前一個季度減少34.2%,同比去年高峰期更是銳減94.1%,當中有兩起屬于情況較嚴重的骨痛溢血熱症(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今年頭九個月,累計死亡病例爲四起。
骨痛熱症病毒分爲四種血清型。今年患第三型(DENV-3)病毒的病例比率從1月的21.7%一路攀升,到了9月,升至89.5%,意味著每10個骨痛熱症病患中,有近九人感染的是第三型病毒。
環境局表示:“2020年之前的30年來,在新加坡所有主要骨痛熱症疫情中,第三型都不是主要血清型。因此人們對第三型的免疫力較低,更多的人容易感染這種血清型。”
截至12月27日,全國12個活躍的骨痛熱症黑區中,三個分別位于楊厝港惹蘭曼高(Jalan Bangau)、後港1道和仁定巷(Genting Lane)一帶的最大感染群都測出有人感染第三型病毒。
環境局于今年7月到9月在全島發現了約4300處有伊蚊滋生,環比降幅約爲24%。同期出現的101個黑區,有90個在9月結束前已脫離黑區名單,黑區數量也較上一季度減少46%。
盡管如此,當局的監測系統在上月檢測到的伊蚊數量較8月時增加了約三成,因此提醒公衆保持警惕,將每周新增病例繼續控制在百例以下的低水平。“如果不加以控制,伊蚊的高數量可能導致骨痛熱症病例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