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14萬億的飲食市場規模,這是全世界最龐大的消費需求和最有優勢的資源,但是整個中國飲食市場處于原始狀態,14億人吃得隨便沒有健康飲食的標准!什麽是健康飲食,就是吃身體需要吃的而不是自己喜歡吃的,病從口入!身體70%的疾病都是我們自己吃出來的,可以說傳統的飲食習慣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那麽如何改哪?有三種模式供我們參考和選擇!
一、新加坡的食閣模式
因爲新加坡規定家庭不得向室外排放油煙,所以大多數新加坡人都不在家做飯,選擇在“食閣”就餐。新加坡“食閣”的飲食價格實惠,10–20元就可以填飽肚子,而且是整個加工過程可視可控,安全衛生可口。新加坡“食閣”模式,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方便居民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加強了食品安全的管理。
但是新加坡的食閣還是大排檔和小吃的模式,雖然可以很大程度方便普通民衆的日常餐飲需求,還是在美食的階段,基本上屬于想吃什麽就吃什麽的階段,沒有健康飲食的概念,也無法實現工業化和規模化生産,屬于小攤小販模式。
二、日本玉子屋模式
日本最大的快餐企業玉子屋憑借“單一菜單”的商業模式,以高效的服務鏈條,很好地解決了健康、標准化和低損耗的問題,年銷售額過180億日元,被稱爲日本的外賣之王。玉子屋每天只提供一種菜單,周一到周五不重樣,注重健康和營養在解決消費者不知道今天吃什麽好的選擇難題時,又可以實現大規模批發采購降低成本和損耗,同時將縮減的成本全部用于豐富食材,滿足顧客好吃又便宜的需求。
正因爲有了“單一菜單”對成本和效率的把控,玉子屋才有可能去追求規模經濟。玉子屋實行的是會員制,會員以公司爲單位,通過電話或者網絡訂餐,條件是一個公司每天至少要訂10份以上的便當,也就是說玉子屋只接受一定數量的團購,靠的是規模制勝。隨著訂單規模不斷增加,單個産品的成本就自然會減低,因此玉子屋擁有了非常強的成本競爭力。
三、社區共享廚房模式
我們的社區共享廚房就是學習新加坡的食閣模式,複制日本的玉子屋模式,同時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標准和要求,在國務院《健康中國行動》的指導下,結合中國市場現狀和居民飲食習慣,推出社區健康飲食解決方案,通過智能機器生産和社群關系鏈運營,分享健康飲食知識,培養健康飲食習慣,打造健康飲食産業鏈。
社區共享廚房的結構分:健康飲食直播間、社群關系鏈、社區共享廚房和中央廚房四個部分,健康飲食直播間分享健康飲食知識,直播健康飲食生産流程,通過社群訂餐實現消費定制生産;社區共享廚房:無廚師、無明火、無油煙、無汙染智能化標准化生産,爲本社區提供健康飲食和就業機會;中央廚房爲本區域社區共享廚房提供半成品加工和配送服務,打造從“田頭到指頭到舌頭”的健康飲食産業鏈;社群關系鏈裏社員通過送産品發工資培養健康飲食消費,爲自己帶來一份穩定持續的收入。社區共享廚房通過剛需創造必需,消費定制生産的運營模式,把健康飲食變成一個大衆産品,把幫助別人健康飲食變成職業,把健康飲食生産利潤變成普惠式收入。
社區共享廚房提供的健康飲食是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標准生産,通過智能機器標准化智能化規模化生産,保證每人每天攝入一種肉類和3-5種蔬菜,生産健康營養餐打造中國版外賣之王,落實《健康中國行動》,實現“5+2”飲食法,就是5天吃身體需要吃的,2天吃自己喜歡吃的,科學飲食膳食搭配營養均衡,拒絕病從口入,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2019年中國飲食消費爲14萬億,其中生産成本是5萬億,利潤9萬億,但這9萬億都被中間商賺走了;美團餓了嗎靠送飯就能市值幾千億美元,創造幾百萬就業崗位。社區共享廚房就是想通過健康飲食這個世界上最剛需最賺錢(最賺錢的不是利潤最高的,而是消費頻次最多的)生意,以健康飲食爲入口,將社區、農民和工廠各個環節有機組合協作生産,用互聯網分享連結和數字化計算技術打造新的生産方式和分配模式,剛需創造必需消費定制生産,在解決社區居民健康飲食、大衆就業創新的同時,又能通過定制生産解決農民農産品的銷售和企業過剩産能的問題,可謂一舉三得,利己利人利國。
(文章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