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聯合早報》刊登了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對中國快速發展的評價。他說:“不論有沒有跟新加坡合作,中國都將繼續飛速前進,因此我國的任務是與中國的發展中保持相關,而未來機會處處,只要夠聰明,就不缺乏與中國合作的領域。”由此可見,新加坡外長對中國的高速發展有著充分的認識,已經意識到中國的複興之勢不可阻擋,更看到了中國的發展帶來的種種機遇,如果能夠保持合作,對于新加坡來說將會大有裨益。
新加坡外長的這樣一番發言其實能夠從新加坡對華態度的轉變可以看出。在2018年之前,新加坡在國際事務上一般選擇站美國這邊。無論是2016年“南海仲裁案”中爲這起事件背書,還是2017年“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中,整個東盟只有新加坡總統李顯龍沒有參與,都能夠看出彼時新加坡並不確定中國真正的發展高度。而從2018年開始,新加坡不僅成爲了“一帶一路”的積極倡議者,更是積極推動中國與新加坡自貿協定的升級。
新加坡看似在外交上有著一定的偏向,實際上從近幾年對華政策的變動也能夠看出,新加坡在中美之間的取舍上還是與自身利益相關。在特朗普上台後,美國開始奉行新門羅主義,而中國的國際貿易更加開放,作爲馬六甲海峽管理國之一的新加坡從利益角度出發還是更歡迎國際航運更活躍的中國,這才會看到新加坡在國際事務中開始支持中國的立場,因此新加坡外長發出看好中國高速發展的言論並不令人意外。
在新冠疫情到來之前,中國經濟增速大多處在6%以上,而且從2018年開始,GDP就已經超過了歐元區,或許今年就會超過整個歐盟,更是會在2028年超過美國。基于中國經濟良好的前景和新冠疫情中的強勢表現,即使只是想要擺脫新冠疫情對新加坡經濟帶來的吧,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也是有必要的,況且新冠疫情本就讓新加坡2020年的GDP跌至2017年的水准,造成的打擊還是很大的。
與新加坡相比,立陶宛成爲了反面教材的典型。在2020年,立陶宛本來依靠中歐班列賺得盆滿缽滿,成爲了歐亞大陸新的郵政樞紐。但是爲了美國6億美元的貸款援助,立陶宛開始勾搭起了台灣民進黨當局,還頻頻發出錯誤的涉華論調,甚至宣稱中國與立陶宛的貿易規模很小,中國的反制措施無法造成多大的損失,一時間中立兩國關系急劇惡化,現在已經降爲代辦級關系。而且外交等級降級只是個開始,中國隨後使用的反制手段並不涉及政府層面正式的經濟制裁,但已經開始讓立陶宛付出代價了。
首先,中國停止了中歐班列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停靠,也就是說從此之後立陶宛不再是中歐班列的重要樞紐。對于物流業占全國GDP14%的立陶宛來說,中歐班列不再停靠不僅意味著在物流領域遭到很大的損失,更重要的是進出口商品渠道又少了一個。對于立陶宛最大的港口克萊佩達港來說,中歐班列停止停靠也是一個壞消息,因爲有很多貨物需要海陸聯運,而克萊佩達港就是聯運中海運的一環。
除了爲中歐班列的貨物提供海運外,克萊佩達港還爲白俄羅斯的鉀肥提供運輸渠道。然而現在中歐班列停止停靠維爾紐斯,而白俄羅斯的鉀肥公司受到了美國的制裁,因此克萊佩達港實際上已經走到了倒閉的邊緣。這座港口爲58000左右的立陶宛人提供工作,創造了6.13%的GDP,它的關停將對立陶宛的經濟造成重大打擊,同時會給立陶宛帶來嚴重的就業問題,屆時立陶宛政府將因爲這些問題付出沉重的代價。
此外,在中國與立陶宛的關系惡化後,無論是立陶宛在華企業還是立陶宛本國的出口企業都收到了中國合作夥伴取消訂單的通知。現在已經有20多家立陶宛企業退出中國市場,立陶宛對中國的商品出口也已經陷入停滯,甚至中國海關的清關系統一度刪除了立陶宛的選項。一直到現階段中國並沒有使用非常官方的手段反制立陶宛錯誤的奢華政策,但是已經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事實上,在中國的反制中,受到影響的不止是立陶宛本地企業,其他國家在立陶宛投資建設的工廠出口也受到了影響。爲了降低中國反制的影響,無論是立陶宛的國內資本還是外部資本都開始把産業遷移到其他的歐洲國家。資本的外流同樣會影響立陶宛可提供的就業崗位,也會影響這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因此立陶宛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由此又增加了一個。
這還是中國沒有使用制裁手段就能夠給立陶宛帶來的損失,根據立陶宛工業家協會估算,一旦中國正式開始制裁,僅僅在工業上立陶宛就會損失30到50億歐元,這筆數額相當于立陶宛2020年GDP的十分不之一。德國商會也在警告立陶宛,如果不能改善與中國的關系,德國企業就將關閉設立在立陶宛的工廠。
在經濟與發展前景都受到中國反制手段的沖擊後,立陶宛現任政府的支持率下跌至了曆史最低點,爲17.3%,而且內閣成員也有集體辭職的打算。顯然,美國6億美元的援助貸款和數十億歐元的損失孰重孰輕已經有了定論。更有意思的是,立陶宛總統雖然也向歐盟尋求援助,但是歐盟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而且中國目前正在與歐盟的兩大領頭羊國家法國和德國進行交流,准備進一步建立經貿合作關系。因爲與中國合作的高預期收益和中國政府並未使用直接制裁手段,等到至少半年後歐盟援助到來的時候,立陶宛也差不多被狠狠折騰了一番。可見,在合作與對抗之中,選擇與中國合作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是更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