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衛生部自2011年起開始招收中國8所醫學院的8年制畢業生去新加坡行醫,高峥就是其中一位,在將近3年的時間裏,他對新加坡醫生的培養、全科與專科間的轉診、以及當地私立醫療的發展情況有著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在新加坡當兒科醫生是怎樣一種體驗?
來源:醫學界智庫
高峥一直說自己在國內的時候成績不好。
“我認識的想出國行醫的同學,學習努力的、成績好的,都去美國當醫生了,我也想去美國,可那邊的考試太難,我考不過,只能去去新加坡。”
去新加坡當醫生,真像他說的那麽簡單?在新加坡當醫生,他又有哪些體會?
我找他聊了聊。
高峥,上海交通大學首屆臨床醫學八年制畢業生,兒科博士, “夏可醫學”及上海USMLE培訓課程聯合創始人。 畢業後赴新加坡行醫,目前擔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兒科住院醫生。
01 在新加坡做住院醫,
不是“社會人”,而是“單位人”
新加坡衛生部從2011年開始在中國大陸招收8年制的應屆和往屆畢業生,作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首屆8年制畢業生,高峥通過面試,成爲了新加坡住院醫生隊伍中的一員。
新加坡住院醫培訓與國內大致相同,住院醫的臨床培訓時間大多爲3年。
“但是個人認爲我現在所接受的培訓可能比國內的臨床型兒科住院醫培訓全面和更加地嚴格。”
住院醫之後,新加坡有專科培訓,類似于國內第二階段的專科培養,在新加坡,大多數專科培訓也是三年,但在實際操作上與國內有很大不同。
高峥說,國內在所謂專科培養期間,還是傾向于把學員定義爲“社會人”,而不是單位人,而“社會人”這三個字本身就意味著很多科室的福利、培訓的機會、出國進修的機會和他們沒有太大關系。
但在新加坡專科培訓期間,醫生本身的雇傭狀態已經從住院醫變爲了主治醫生,主治的職責與專科培訓並行不悖,待遇也跟主治看齊。
02 “大兒科”不是所有兒科的總和
在新加坡內科和兒科的培訓裏面,有一個部門,叫作General Pediatrics,或者General Medicine,相當于國內的普通內科或普通兒科。
普通兒科不就是所有兒科的總和嗎?還真不是。
高峥也接受過General Pediatrics,即普通小兒內科的培訓。在培訓中,他發現了這種“大兒科”設置的好處,比如一些貧血患兒,如果直接轉診給血液科醫生,診斷的思路反而容易受到局限,常見的小兒便秘,直接找消化科醫生來診治,效果也未必最好。
在新加坡,有一批高年資的主任醫生,他們所謂的專業就是“General Pediatrics”,他們對于相對不典型的疾病,以及典型疾病的不典型表現,掌握都非常精通。
高峥打了個比方,在新加坡,有比較成熟的小兒血液病診療機構可能不超過4家,上海專科的兒科醫院可能也有至少3-4家,但在新加坡社區裏,有很多經過了相對比較標准化的兒科培訓以及資格考試的兒科醫生,他們有能力鑒別不明原因的貧血、不明原因的肝脾腫大、不明原因的發熱,並且轉診給相應的專科醫生,基層診療水平較高。
而在上海,人們往往在兒科專科醫院中看到,許多家長帶著他們的孩子輾轉于不同城市的不同級別的醫院之間,最後終于來到了上海的一家三甲醫院,抱著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拿著當地醫院的診斷書,說醫生你一定要救救我們的孩子。
這些醫院的醫生會怎麽做呢?他們沒有辦法直接對孩子進行治療,因爲不同醫院實驗室和不同醫生臨床診療水平差異巨大,他們很多時候不得不重做骨髓穿刺或者是血細胞圖片,不僅對病人造成了痛苦,也減緩了診療效率,浪費了醫療資源。
03 發達的私立醫療賦予了患者 自由選擇的權利
除了“大兒科”的設置讓高峥感受到了與國內的明顯不同,遍布全國各地的私立醫院也讓他印象深刻。
“新加坡有很多私立診所和私立醫院,在這裏的收費是很高的,他們也願意用比較優厚的待遇來吸引優秀的專科醫生來加入他們的私立醫院。”
新加坡公立和私立醫院責任和分工很明確,私立醫院的服務相對比較優質、可及性強,病人甚至可以在住院期間開啓“免打擾”服務,這樣就不會在固定時間看到醫護出入。
但私立醫院所提供的這種個性化“用戶體驗”價格也相對昂貴,它所吸引的患者通常都具有很高的支付能力。
“不是說公立醫院提供的服務就比較差,但是公立醫院一定意義上來講,他們不會花心思來了解到患者的這種‘用戶體驗’,不會以用戶體驗出發,而更多時候是醫療運作的效率和醫療公平性,所以兩者相輔相成。”
因爲公立與私立醫院各有優劣,在兩種醫院直接來回選擇的患者也不在少數。
// 本文來源:醫學界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