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不可能長期在收緊和放寬防疫政策之間搖擺不定,而且嚴格的防疫措施實行越久社會須付出的代價就越大,我國應考慮逐步解除管制,真正過渡到與病毒共存的階段。
本地出現第一起境外輸入冠病病例至今已經過了兩年,受訪專家普遍認爲是時候放寬一些限制,包括聚會和堂食人數、在戶外不戴口罩,以及恢複醫院探訪。
淡馬亞:措施對控制病例似乎不顯著
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學會會長淡馬亞教授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雖然現在每天還是有幾千起新病例,但這並沒有嚴重沖擊醫院和加護病房的應對能力。防疫措施也似乎未對控制病例數目起到顯著作用。”
他舉例說,政府去年9月底收緊安全管理措施,11月放寬後,病例不升反跌。最近所有醫院和住院護理設施禁止訪客探訪,病例卻上升了。
去年9月底收緊的措施,包括堂食人數從五人減至兩人、居家辦公成爲既定模式等,之後一個月的每日新增病例徘徊在兩三千起。一些限制在11月初放寬,病例一個多星期後降至1000多起。
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說,本地近六成人口已注射了疫苗追加劑,醫院也增設了更多加護病房床位,醫療系統有一定韌性,爲應對病例攀升做了充足准備。
“新加坡不能一直處于搖擺不定的狀態,作爲一個自由貿易國家,長期實行防疫管制將直接傷害我國的經濟和競爭優勢。我相信新加坡已准備好開放。”
張毅穎建議,可檢討的措施包括上調社交聚會人數,讓公衆到公園露營和燒烤。對外,則可讓所有完成疫苗接種的旅客入境新加坡,以維持我國航空樞紐的地位。他覺得可保留差異化安全管理措施,因爲當全球逐漸放寬防疫限制,將推高未接種疫苗者面對的風險。
同屬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的全球衛生方案主任林方源副教授指出,維持安全管理措施是必須付出代價的。例如,醫院禁止訪客導致病患感到孤單、人們不能回國與家人團聚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全科醫生每天疲于應付來拿病假的冠病病患,而疏于照顧其他病人。
他因此認爲,條例已可以開始放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