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糧食高度依賴外國進口的新加坡也能在社區産米,淡濱尼組屋區的垂直農場今早(2月12日)收成了首批淡馬錫稻米,這也是我國研發的稻米首次成功在鄰裏垂直農場環境中生長。
這座樓高六層的高科技垂直農場坐落在淡濱尼5道第146座組屋旁,由鐵架依組屋外牆搭建而成。記者現場觀察,試驗中的稻米就長在農場頂層大約兩平方公尺大小的土壤裏。
這種適應我國熱帶高溫環境的淡馬錫稻米較常見品種矮小,適合在較爲擁擠的環境中生長,除了産量高(一年三産)、生長周期短至四個月,以及抗蟲害外,還具有良好的耐旱性,可在兩周沒有水分灌溉的情況下繼續生長。
負責經營農場的環境工程企業Netatech首席永續發展官潘子翔(33歲)向記者介紹,與稻田中種植水稻的傳統方法不同,垂直高科技農場中用的是精密滴灌法種植水稻,即定時將水分和營養直接輸送到植物根部。“這樣也能避免它形成積水,降低伊蚊滋生的可能。”
安裝了感應器的種植區通過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管理,系統能在監測到高溫幹燥時自動調整灌溉,工作人員只需每周一次到場確保農場硬件操作正常。
Netatech首席科技官黃越良分享,在實驗室測試環境下,使用精密滴灌法種植的每一公斤大米,只須用到大約750升水,遠低于傳統稻田漫灌下使用的2500公升水。
稻米種植試點項目得到淡濱尼市鎮理事會、淡馬錫基金會以及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Temasek Life Sciences Laboratory,簡稱TLL)的支持。TLL研發的淡馬錫稻米早已在印度尼西亞的稻田量産,産出的大米在本地超市有售。但這次的稻米是首次在垂直環境下種植,先在TLL的溫室中培育成形,再在去年10月移植到淡濱尼的農場中生長。
淡馬錫基金會宜居總裁林福全受訪時說:“我們收獲的第一批大米只是一個雛形,它們將被帶回實驗室進行測試,確保它們在高纖維度、低GI值,還有味道方面,與在稻田中大規模生産的大米質量相同。”
TLL表示,有了這次成功的經驗,TLL計劃繼續研究優化農作物的質量和産量,探索在城市農場量産不同種類蔬果的可能。
目前,本地農場僅能滿足約一成的國內食品需求,超過九成依賴從超過170個國家和地區進口。
我國主要從泰國、越南和印度等國進口大米。科學家預計,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將影響全球主要産米區——湄公河三角洲的水稻種植,並擾亂稻米供應。
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提出的“30.30願景”尤爲重要,爭取在2030年或更早之前,確保本地出産的農産品能滿足國人30%的營養需求。
淡濱尼集選區五名議員——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衛生部第二部長馬善高、衛生部兼人力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東北區市長朱倍慶、交通部高級政務次長馬炎慶和淡濱尼市鎮會主席锺麗慧出席了大米收成儀式。
垂直高科技農場也種有綠葉蔬菜,每三到四周就能收成165公斤,可滿足周邊大約103戶四口之家的三成蔬菜需求。(盧淩之攝)
锺麗慧表示,淡濱尼多年來致力成爲永續發展領域新技術的試驗基地,她樂見我國在打造食品供給韌性方面取得進展。“借助城市農業的現代技術,居民可以期待社區自産新鮮蔬菜,爲社區服務。”
目前,Netatech設置在淡濱尼社區的農場總耕種面積約有50平方公尺,有五層用于種植奶白、生菜和紅苋菜等綠葉蔬菜,每三到四周就能收成165公斤,可滿足周邊大約103戶四口之家的三成蔬菜需求。居民可用家中廚余換取蔬菜。廚余則用來餵養設在農場不遠處黑水虻設施的黑水虻幼蟲。經幼蟲分解後的廚余可用來爲蔬菜施肥。
锺麗慧也透露,今年是“淡濱尼種植年”(Tampines Goes Farming),活動將在下月正式推出,並預計在今年第二季度前,在淡濱尼其他四個分區各增設一家現有規模類似的垂直高科技農場,所産的蔬菜以同樣方式供居民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