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
作者 李國豪
新加坡國會(15日)就辣玉莎撒謊事件報告進行辯論時,朝野兩位擁有律政背景的女將,在殿堂上辯論時擦出不少火花。
紅螞蟻將她倆的“問與答”內容截取出來並排放在一起後,蟻粉們應該就能從中聽出一些弦外之音。這兩名女將是:
英蘭妮(身兼國會領袖的總理公署部長兼財政部和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
林瑞蓮(工人黨主席)
以下是林瑞蓮針對聽證會所發出的四大“投訴”,以及英蘭妮的回應,最後的那一記堪稱“重磅出擊”。
一、特委會曲解手抄筆記的脈絡
根據特委會報告,林瑞蓮在供證時提供的一份手抄筆記,是重擊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的關鍵證據。該筆記提到,畢丹星曾在去年10月3日告訴辣玉莎是否澄清謊言“是你的決定”(your call)。
委員會據此推斷,畢丹星當時確實把決定權交到辣玉莎手中,與畢丹星宣稱有要求辣玉莎說出真相的說辭有很大出入。
不過,林瑞蓮昨天在辯論動議時強調,特委會曲解了該項證據,若參照全文脈絡,該段對話其實與畢丹星的供證一致,即他曾告訴辣玉莎務必說出真相。
該手抄筆記內容如下:
畢丹星:我在10月國會之前和你會面+我告訴你這是你的決定。你覺得有在國會說出真相的需要嗎?
辣玉莎:有的,但充斥著內疚+過去自己的經驗。(我)以爲這些東西不會湧上心頭。
畢丹星:無法說謊,對吧?
辣玉莎:是的。
林瑞蓮指出上述內容的最後兩句,即畢丹星問辣玉莎“無法說謊,對吧”,緊接著辣玉莎回答“是的”,恰恰證明了畢丹星要求辣玉莎說出真相。
“辣玉莎沒有反駁他(畢丹星)。她回答“是的”,這就表明她知道自己不能說謊。這難道不能說明,其實她一直以來都很清楚畢丹星要她澄清謊言嗎?”
林瑞蓮表示,特委會對她的證詞斷章取義。因爲若是按照全文,她的證詞根本無法支持調查作出的結論,對此她感到困惑。
“我的證詞說的是,我無法想像畢丹星會讓辣玉莎選擇說出真相或繼續撒謊。”
英蘭妮回應時指出,特委會報告充分考慮了林瑞蓮的立場。
她解釋,如果畢丹星早就要求辣玉莎說出真相,而不是把決定權丟給後者,就不會說出林瑞蓮手抄筆記所記錄的那番對話。當時他應該會這麽說:
“我叫你說出真相,但你沒有這麽做,你違反了我的指示,沒有在國會說出真相。”
畢丹星究竟有沒有要求辣玉莎澄清謊言是特委會報告的最大爭議點。(紅螞蟻制圖)
二、特委會成員中的反對黨議員比例過低
林瑞蓮對特委會成員的組成也提出了質疑。
她說,執政黨在國會擁有大多數議席,因此須確保民衆有信心議員在公平情況下接受調查,特委會的八人委員會,只有一人來自工人黨。這並不合理,她建議應該要有三人來自反對黨。
英蘭妮解釋說,特委會的組成考量了國會中朝野政黨的平衡勢力。同時,這套程序也由來已久,工人黨前秘書長劉程強也曾參與過相關檢討,但當時沒人對此提出異議。
“陳立峰(工人黨後港區議員)是由畢丹星提名(進入特委會的),後者當時也沒有作出任何投訴,或表明應該要有更多反對黨議員進入特委會。”
“所以這麽看來,這更像是你因爲不滿意特委會作出的調查結果,才對特委會的組成提出不滿,畢竟這在過去根本不成問題。”
三、特委會不允許外部律師陪同證人供證
林瑞蓮申訴說,特委會至少應該允許律師代表證人供證。
“這能讓委員會集中並理智地分析證據,而不是主張某個論述,嘗試打擊證人。”
英蘭妮反駁說,只要證人基于合理的理由提出申請,特委會其實會考慮允許讓律師陪同證人供證。
“我想我得點出更重要的一點,畢丹星和林瑞蓮都是律師,我不認爲他們需要外部的律師來協助他們回答特委會提出的問題。畢竟這些問題並不困難,他們完全有能力理解,並作出回應。”
林瑞蓮認爲特委會應該允許律師陪同證人供證。(GOV.SG)
四、聽證會盤問時間過長
特委會的盤問時間過長“待遇比一般法庭還嚴苛”,讓林瑞蓮感到非常不滿。她指出,這罔顧了證人的權益。
她提到,畢丹星在一天內被盤問了長達九小時、工人黨副主席費沙被盤問了六小時。
“我的盤問時間不超過三個小時,但我足足在一間專人看管的房間裏等了兩天,同時被禁止使用任何通訊設備。”
“當我需要上廁所時,得由保安陪同;我也必須得到允許,才能使用空間更大的殘障廁所。”
“這未免太嚴苛了吧?就算是法庭也不會這麽對待證人。”
英蘭妮對此回應,供證時間的長短,取決于證人回答問題的能力。
“我曾在法庭交叉盤問過證人。證人如果不拐彎抹角,直截了當地回答問題,盤問其實很快就會結束。只有那些不肯直接回答問題,導致律師必須千方百計套出信息的證人,才會花費比較長的時間。”
英蘭妮在總結辯論時說的一番話也很耐人尋味、意有所指。
“向國會澄清事實爲何需要等那麽長時間?任何人都會想,當他們(工人黨三大領導)聽到辣玉莎坦白時,當下反應不就應該是:‘天哪,這太糟糕了,我們得趕緊回去澄清’嗎?然而不是的,整件事拖了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直到警方正式提出盤問申請,對此事打破砂鍋問到底後,才水落石出。”
“我能理解在戰術上和策略上你們爲何不解釋爲什麽。因爲這份龐大的報告裏措辭嚴厲。作爲策略,不去硬碰硬,而是挑些無關痛癢的小問題來引起人們關注,確實是不錯的招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