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研究所上映了闡述氣候變化對海洋影響的最新系列紀錄片——《變化中的亞洲海洋》(Changing Ocean Asia)。
氣候變化與亞洲海洋
《變化中的亞洲海洋》(Changing Ocean Asia)是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地球與觀測研究所(EarthObservatory of Singapore,簡稱EOS)最新推出的紀錄片,主要講述了氣候變化對海洋和亞洲沿海地區生活的影響。
預告片片段,來源:NTU
科學家團隊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美國和格陵蘭等地進行研究,聚焦于四大主題:城市下陷和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與海嘯、城市海洋與超級珊瑚與海平面上升與工程解決方案,同時,紀錄片中也提到了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如何影響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沿海城市。
爲什麽是東南亞?
1月16日,紀錄片在聖淘沙名勝世界S.E.A.海洋館舉行了首映禮,導演 Liz Courtney 莅臨現場。
在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Liz Courtney 稱,她關注海洋,是因爲海洋爲地球供給了七成的氧氣,也是氣候系統中最關鍵的因素;她選擇東南亞海洋,是因爲這個區域有6億人生活在沿海低窪區,屬全球最多。此外,全球八成的貿易都會經過這個地帶的水域。
“我在做資料搜尋時發現,東南亞將是世界上受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影響最大的地區。然而,我們並沒有真正從東南亞的角度來關注這一點。所以,我很想看看未來海洋會如何影響這個地區人們的生計。”
地層構造對海平面的影響
紀錄片的第一集中,研究地質與自然災害的 EOS 副教授 Emma Hill 提到,印尼雅加達因長期過度抽取地下水而受到土地下陷和海平面上升的雙重夾擊。
Emma 在首映禮中談到,地震等地層構造變化也可導致陸地下陷,海平面會相對升高。“如果我們想了解海平面上升對海洋的影響,其實必須以整體的視角來思考。在東南亞,地震會造成巨大的陸地高度變化,即使距離斷層很遠的新加坡也可能受到沖擊。”
Emma Hill,圖源:NTU
沿海港口的脆弱性
紀錄片的另一關注重點是沿海港口的脆弱性。海岸科學專家、EOS副教授 AdamSwitzer 的團隊以2011年日本東北近海大地震引發的海嘯作爲研究模型,海嘯發生時,相當于12層樓高的海嘯席卷了仙台等地,重創港口和基礎設施,造成了災難性的破壞,經濟損失超過162億元,區域進出口約60%受沖擊。
紀錄片預告片段,圖源:NTU
Adam Switzer說:“這凸顯了對港口等基礎設施進行風險評估的迫切性,以備應對海嘯和風暴潮等沿海災害。氣候在不斷變化,通過建模預測未來的可能災害,會幫我們做出積極的決策,強化城市的韌性。”
擁有健康的地球
《變化中的亞洲海洋》請到了知名海洋學家 Sylvia Earle 博士作爲旁述。在爲首映禮預錄的致辭中,Earle 教授說:“海洋自1950年代以來逐漸由盛轉衰。世界上約一半的珊瑚礁或者消失,或者進入衰退狀態。一系列事態加劇了這種情況:冰蓋快速融化、海洋溫度變化、海水中二氧化碳在增加……如果珊瑚礁繼續以目前的速度減少,到本世紀中葉,大多數珊瑚礁將消失。”
Dr. Sylvia Earle,來源:NTU
她強調:“地球人想要健康就必須先有健康的地球。如果地球的狀態不佳,我們也不可能會好。從長遠來看,這是一種代際傳遞的狀況,現在必須讓它停止,以扭轉局面。”
《變化中的亞洲海洋》共四集,每集各20多分鍾,1月31日下午6點,影片已通過 StarHub 422頻道播出。Curiosity Stream 、Apple TV 和 Amazon Prime 的用戶也可以在這些平台收看這款紀錄片。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參考資料:
1. “Documentary series explores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ocean”NTU Media Release;
2. “南大地球所紀錄片講述亞洲海洋與生態危機” Lianhe Zaob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