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醫院主席楊應群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至今已有20名獎學金得主回到同濟醫院服務,其中10人目前還留在醫院任職。“其余的後來加入別的中醫診所,或自己出來行醫,我們都樂見其成。我們的目的,是要爲本地的中醫界培養生力軍,不管最後他們是到哪裏服務都無所謂。”
創立于1867年的同濟醫院施醫贈藥超過一個半世紀,也爲培養本地中醫界人才不遺余力。2009年起,同濟醫院開始頒發獎學金,讓南洋理工大學學生到北京中醫藥大學留學兩年。不少獎學金得主畢業後都回到同濟醫院效力,有些現已升任部門主管。
同濟醫院過去13年一共爲45名修讀生物醫學及中醫雙學位的南大學生提供獎學金,總金額約60萬元。獎學金得主的遴選過程很嚴格,得經過兩輪面試,每屆只選兩至四名學生。前四屆獎學金得主畢業後須回到同濟醫院工作三年,之後幾屆得主則無需履行服務合約。2020年和2021年,同濟又恢複了獎學金得主的合約制。
同濟醫院主席楊應群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至今,已有20名獎學金得主回到同濟醫院服務,其中10人目前還留在醫院任職。“其余的後來加入別的中醫診所,或自己出來行醫,我們都很樂見其成。我們的目的,是要爲本地的中醫界培養生力軍,不管最後他們是到哪裏服務都無所謂。”
同濟醫院秘書長劉廷輝受訪時也說:“頒發獎學金不僅能夠爲這些中醫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和施展醫術的平台,也能爲同濟醫院培養可用之才。”
同濟醫院2012年開始走入社區,先後在宏茂橋、盛港、勿洛和武吉巴督開設分院,加上位于振瑞路的總院,目前已覆蓋全國東南西北中各區。
劉廷輝說獎學金得主回到同濟服務,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林林總總的病人,對豐富自己的臨床經驗很有幫助。
同濟醫院助理醫務總管張駿發(34歲)是2012年的獎學金得主,他畢業回國後先在總院吸取經驗,之後調派到盛港分院服務。張駿發目前也是醫院的學術組副主任,負責安排醫學講座、醫師培訓等。
他說:“獲得獎學金順利畢業後回到同濟醫院,我不用擔心沒工作,而且醫院的病人量大,有很多臨床實踐機會,對提升醫術很有幫助。”
留學中國兩年讓張駿發對中醫學和中醫藥的發展大開眼界,他說中國的中醫院可進行手術,除了傳統的拔罐和推拿外,他也見識到放血和針刀等治療,而這些治療目前在新加坡還不存在。
“中國地大物博,除了學到醫藥知識外,留學期間我對中國的生活和文化有了更多了解,也讓我變得更獨立和更有勇氣去面對挑戰。”
由于家裏經濟情況不好,王思谕(29歲)當年原本打算讀完大學,考到生物醫學文憑後便踏入社會工作養家。2015年,她決定申請同濟醫院獎學金,結果從20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獲得留學中國的難得機會。
王思谕說:“在本地學中醫只能到中醫院實習,接觸的病例也沒有中國那麽多。在中國的訓練注重中西醫療法結合,讓我有機會到不同病房實習,看到各類不同的病人。”畢業後,王思谕選擇留在同濟醫院服務,目前兼任副圖書館主任。
北京留學遇冠病 被迫回國線上學習
新手醫師俞彥如(25歲)的獎學金體驗最特別。她2019年中到北京,隔年遇上冠病疫情,被迫在寒假的時候回國,之後只能通過線上學習,具體在中國學醫的時間只有五個月。
她說:“拿到獎學金本來很開心,以爲可以在中國有各種各樣的體驗,但因爲疫情不得不提早回國,真的有點傷心。”她坦言因此少了不少臨床經驗,無法跟課本知識結合到一起學習。俞彥如今年2月畢業後加入同濟醫院,她說未來打算繼續修讀中醫藥碩士或博士學位,希望到時能再拿獎學金到中國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