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西南沿海的南部山脊將花柏山、直落布蘭雅山和肯特崗三座小丘陵連爲一體,此處兼具人文與自然景觀,其中較少人踏足的肯特崗公園,不僅是植被豐富的次森林山丘和廣受歡迎的觀鳥景點,更是幾個重大曆史事件的“教科書”。
報恩寺頂層,涼風習習,對面橫列的一片青山,就是肯特崗。
登上肯特崗最高點,可以眺望漸次更叠的城市景觀,遙想當年的烽火連天。
新加坡地勢看似平坦,實際上是有30多個山丘的海島。西南沿海的南部山脊(The Southern Ridges)東起花柏山,向西經直落布蘭雅山延伸到肯特崗,全程10公裏,橫穿半個島嶼。登高望遠,海峽在南,城市居北,一覽無余。如果說濱海灣公園是花園城市的象征,中央集水區是大自然裏城市的代表,那麽這裏就是島國人文與自然兼具的山海景觀。
南部山脊將花柏山、直落布蘭雅山和肯特崗三座小丘陵連爲一體,包含了四個公園(花柏山公園、直落布蘭雅山公園、園藝園林和肯特崗公園)、兩個空中步道(樹林走道和天篷走道)及兩座跨越三個地區的大橋(亨德申波浪橋和亞曆山大拱橋),站在高處視野開闊,城市、海港、南部島嶼盡收眼簾,是都市人接近大自然的好去處。
相比起來,肯特崗(Kent Ridge)遊人較少。它原名巴西班讓山嶺(Pasir Panjang Ridge),巴西班讓在馬來文裏意思是“長長的沙灘”,長長的沙灘旁是連綿的山巒,讓人想象早年新加坡南部山海相連,天然美麗的海岸線。
自然和曆史課室
綠意青蔥的山頂公園。
肯特崗公園占地47公頃,驅車可直達山頂,搭地鐵環線可從肯特崗站(CC24)D出口,往科學園通道(Science Park Dr)步行約五六分鍾,過了右邊DNV GL Technology Centre轉進小徑便可到達。這是從公園西北部往東南走,好處是從高走向低,腳程不會這麽累,而且可以順序遊覽兩個天然池塘——肯特崗公園池塘及蜻蜓池塘,山頂公園及二戰戰役遺址、天篷走道、鴉片山戰役紀念館,直到園藝園林。
肯特崗公園是新加坡自然區之一。早期人們在山脊上種植橡膠、胡椒、甘蜜、豆蔻和黃梨等農作物,現在它是一座植被豐富的次森林山丘,在一片香灰莉樹、紫檀、黑柏樹、相思樹及五桠果等熱帶雨林中,仍可發現胡椒、甘蜜和黃梨的蹤迹。
肯特崗公園自然生態極爲豐富。上排左起:蜻蜓、睡蓮、胡椒;下排左起:斑鸠、相思豆。
這裏也是廣受歡迎的觀鳥景點,園中的鳥類包括白冠噪鹛、白領翡翠、白腹海雕、斑啄木鳥、栗喉蜂虎、藍尾食蜂鳥、白腹秧雞和珠頸斑鸠等。此外,蜻蜓池塘也是蜻蜓與蜻蛉的棲息地,旁邊立牌說明,還設有桌椅,在這裏休息歇腳看蜻蜓飛舞,何嘗不是惬意的事?
由于毗鄰國大校園,公園設施還包括適合年輕人的20余個健身站、越野腳踏車道、800米長自然步道、多功能球場、瞭望點和樹冠步道;就曆史意義來說,這裏是日軍侵略,新加坡淪陷前最後一場戰役發生的地點。
英殖民地時代保留至今的肯特崗公園池塘。
肯特崗舊稱鴉片山
必比士路旁可見當年留下的瞭望塔。
走一趟肯特崗公園,除了親近自然,還能了解這裏發生的曆史事件。
巴西班讓山嶺有數個主峰,其中226主峰也叫Bukit Chandu,也就是鴉片山(Opium Hill),一直到1952年10月3日,英國肯特公爵夫人(Duchess of Kent)到訪,過後1954年新加坡總督尼诰(John Fearns Nicoll)宣布此地易名爲肯特崗。
話說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後,規劃城市建設,努力振興教育,試圖把新加坡建設成先進與文明的範本。但威廉·法誇爾(William Farquhar)從萊佛士手中接過管理新加坡的任務後,爲了籌措發展資金,他售賣賭博、酒水和妓院專營權,從中抽稅;更從印度入口東印度公司種植的罂粟,在肯特崗山腳下的必比士路(Pepys Road)開設加工廠,將生鴉片包裝運往中國及東南亞各地,從中牟利,成爲殖民地財政的支柱。
當年印度生産的鴉片中20%都運來新加坡,抽鴉片惡習也在本地華人社群中蔓延。當萊佛士回返新加坡時,鴉片館已遍地開花,殖民地財政也高度依賴鴉片,他只能黯然興歎。近代史上著名的鴉片戰爭(也稱中英戰爭),與新加坡鴉片加工廠不無關系。
如今鴉片加工廠早已拆毀,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私宅,但在半山腰還遺留下一座瞭望塔,顯然就是用來監視工廠周遭或視察運送鴉片船只進出的。
英軍儲油桶遺址
肯特崗池塘後方的步道左邊,目前圍起來大興土木建造大型私人公寓,它的前身是政府爲簽約軍人打造的13座五房式組屋“諾曼頓園”(Normanton Park),諾曼頓園取名自二戰時期駐守鴉片山的馬來軍團營地,它見證了新加坡淪陷前最後一場悲壯的戰役。
根據史料,1925年英軍在隔著亞逸拉惹快速公路(AYE)的諾曼頓園和波斯陶路(Portsdown Road)地段設有35個儲油庫,用來儲存補給戰艦的燃油。二戰時期日本觊觎英國的鴉片生意及設在遠東的軍事據點,從馬來亞一路南下攻入新加坡。聯軍節節敗退,爲了阻緩日軍的攻勢,不惜縱火燒油,熊熊大火也阻擋了駐守鴉片山的馬來軍團的退路,在配備耗盡後只能赤手肉搏,日軍同樣元氣大傷,更氣憤馬來軍團的頑強抵抗,沖入亞曆山大醫院泄憤,肆意殺害200多名手無寸鐵的醫療人員和傷重士兵。
1950年的戰後地圖顯示,原來的35個油庫剩下15個,這些油庫的儲存量爲每個1萬2000噸,共18萬噸,油泵設在花柏山。英軍撤退後,新加坡港務局(PSA)接管提供燃油的業務。在1978年繪制的地圖中,儲油庫只剩11個,坐落在池塘下方右邊消失的三個儲油庫,正是諾曼頓園現址。
山崗上的曆史書本
山頂公園草地上的曆史書本。
肯特崗的最高點61米處,是一個古木參天,海風習習的公園,在這裏眺望山下,近處是一片私宅,再過去是繁忙的集裝箱碼頭,碼頭外是碧綠大海,再遠是煉油廠林立的毛廣島。
山頂公園設施齊全,有停車場、公廁、飲水機、健行走道、木椅和涼亭,涼亭旁的草地上豎立著一本巨大的開頁書本,書本上記錄著新加坡淪陷前的鴉片山崗戰役,而這座制高點小山丘正是戰役現場。
鴉片山是英國人的經濟堡壘,也具有防禦與戰略意義,當時在推遷山(Chwee Chian Hill,巴西班讓山的一部分)、巴西班讓山及巴西班讓路部署了800多名馬來步兵團第一營軍人。這些20來歲的青少年大多數從馬來亞吉打和吉蘭丹被召入伍,1933年在波德申成立馬來軍團,接受不到兩個星期的軍事訓練後就被派往駐守推遷山及鴉片山,由Captain H.R. Rix指揮。
1942年2月13日農曆新年除夕前,在聯軍無心戀戰的情況下,日軍第18師從北一路挺進,抵達推遷山時,受到馬來步兵團頑強抵抗,在一輪激烈的戰火中,許多無辜的村民葬身此地,而步兵團也被迫撤退至鴉片山。
日軍空投招降傳單,告訴被困山中的馬來軍人,英國人其實早已撤離新加坡,並且勸告他們放下武器投降。當這群馬來軍人發電報至倫敦征求指示時,收到的命令卻是繼續頑抗。因此,1400名馬來軍人勇敢地堅守崗位,對抗1萬3000名日軍,發完最後一顆子彈後,展開慘烈的肉搏戰。經過兩天兩夜激戰後壯烈犧牲,英軍大勢已去,1942年2月15日,英軍總司令白思華向日軍總司令山下奉文投降,新加坡進入淪陷的黑暗時代。
鴉片山崗戰役紀念館
鴉片山崗戰役紀念館是新加坡重要的曆史教室。
肯特崗公園山後有一條長約280米、高20米的天篷走道(Canopy Walk),不僅可穿過叢林親近花鳥樹木,還可瞭望當年設置儲油庫的位置和亞曆山大醫院,如今儲油庫遺址已是一片培育樹苗的園圃。
隱藏在樹林中的天篷走道。
天篷走道的盡頭是一棟雅致的黑白洋房,當年是英軍軍官與鴉片工廠官員的房舍,經翻修後如今是鴉片山崗戰役紀念館(Reflection at Bukit Chandu)。進入展館有如進入曆史場景,一部分仿造當年的鴉片加工廠,通過圖片和留存的文物,展示鴉片加工過程;另一部分則是講述馬來軍團在新加坡淪陷前曆時48小時的巴西班讓戰役(Battle of Pasir Panjang),以及守衛鴉片山的馬來軍團C連排長阿南少尉(Adnan bin Saidi)的英勇事迹。他來自雪蘭莪加影(Kajang,Selangor),領導僅剩的159名士兵,甯可戰死,誓不投降,他本人也在戰役中犧牲。據目擊者說,阿南身受重傷,被日軍倒吊大樹上,除了挨了多把日本刺刀外,喉嚨也被割斷,是新馬戰爭史上的馬來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阿南少尉。
紀念館應當是新加坡重要的曆史教室,鴉片與忠魂交織著一段血淚記憶,兩次造訪卻遊人稀少,大門旁蒼勁老相思樹結滿相思豆,隨風撒落地面。
紀念戰役亡靈的報恩寺
推遷山上的報恩寺寺院無梯階,是親樂齡設計。
從肯特崗山頂可看見對面推遷山丘上的報恩寺,在報恩寺第六層最高處走廊,也可遙望昔日的鴉片山,今日的肯特崗山頂。佛寺是華僑銀行創辦人——慈善家李俊成(1888-1966)于1954年爲紀念巴西班讓戰役亡靈而建造的,主要供奉地藏菩薩,首位住持是美籍蘇曼伽羅法師,他是新加坡第一位獲任命爲佛寺住持的西洋人。
報恩寺于2003年拆除重建,由負責光明山宏船法師紀念堂的建築師設計建造,保有傳統建築特色,增建七層佛塔、一面巨型金佛牆和一道轉經筒長廊。此外,寺院的平地無梯階設計,是親樂齡設施的最大亮點,建築也結合現代環保技術,安裝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機和利用地表徑流收集雨水,節能而環保。
寺院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報恩寺拆除時發現一處站台,他們拍下照片送到英國查詢,證實是當年英軍站崗監視山腳的看台,如今這座石台立在倚山而建的山腰四樓處,並用欄杆圍起來,作爲曆史的證物,造訪肯特崗不妨到報恩寺看看。
報恩寺頂層,涼風習習,對面橫列的山崗,當年遍地烽火,如今一片青山。
相關閱讀:
-
一個瓷碗、一根扁擔、一門手藝,平實的新加坡傳家寶是大寶藏
-
新加坡牛車水=唐人街?No!曆經百年的她絕不簡單……
-
新加坡東部德福工業區走入曆史 在老字號食品廠家消失前 細細品味它們的故事……
文、攝影:許月英
新加坡魚尾文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 – 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4648篇原創內容 Official Account
關注新加坡魚尾文視頻號
收看獨家訪談、特約節目
了解本地新聞、疫情資訊
新加坡魚尾文 , 興化籍貫人士在新加坡只有2萬多人,但廟宇超過20座,而且大日子的祭祀活動保留完整。究竟它有什麽魅力,吸引一家男女老小前去參與活動?以興化話演出莆仙戲和誦經都已後繼無人,做爲最後一名傳承者,班主和道士如何是好?
#zaobaosg #興化 #新加坡 #傳統 #儀式 #傳統文化 #元宵 #慶祝 #活動 #祭祀 #曆史 #新加坡生活 #新加坡魚尾文 #聯合早報
更多精彩視頻請關注:@新加坡魚尾文 視頻號
新加坡魚尾文推薦搜索關鍵詞列表:冠病疫苗騎行新加坡Omicron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