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複感冒是指在一年內或一段時間內感冒症狀反複發生或纏綿難愈。
發作常見:惡寒較重、發熱無汗、頭身疼痛、頻繁打噴嚏或流清涕、咳嗽痰白、倦怠無力;平素常見惡風汗出、神疲體倦、氣短乏力、食欲不振、手足發涼。
西醫學中“反複上呼吸道感染”屬于本病討論範疇,目前反複感冒確切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西醫學認爲與免疫功能異常和營養缺乏關系密切,常見于老人、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
中醫體質學認爲氣虛體質之人衛外不固,機體防禦外邪、驅邪外出的能力下降,故易反複感冒。陽虛、陰虛體質亦容易反複感冒。
(一)調養範圍
適用于氣虛體質易患感冒人群的調養。
(二)預防法則
益氣實衛爲主,兼以祛風禦邪。
(三)預防方法
在氣虛質調養方法精神調攝、形體鍛煉、飲食調理(包括藥膳食養)、起居調護、針灸推拿的基礎上,結合以下預防方法。
1.藥物預防
常用藥物:生黃芪、山藥、大棗、炒白術、茯苓等補氣藥爲主,少佐配伍防風、荊芥、蘇葉等祛風散邪藥1~2味。
代表方劑:玉屏風散。出自宋•張松《究原方》(炙黃芪、白術、防風),具有益氣實衛、祛風禦邪的功效,適用于氣虛體質易于反複感冒者。
2.非藥物預防
01、推拿法:
① 選取氣海、足三裏爲主穴,配以風池,益氣補虛、強健體質,兼祛風散邪,配合運用,可達到益氣不留邪、祛風不傷正的目的。
②操作方法:首先患者取仰臥位,醫者以掌根著力于氣海、足三裏穴,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活動,每穴按揉1~2min,以微脹得氣爲度。然後患者取俯臥位或坐位,醫者用一指禅推風池穴1~2min,以酸脹得氣爲度。
02、灸法:
① 選取足三裏、氣海、肺俞爲主穴,配以大椎,益氣、補虛、實衛,兼鼓舞陽氣、祛風散邪;
② 操作方法:患者采用側臥位,醫者以艾條溫和灸法,點燃艾條,對准足三裏、氣海、肺俞、大椎穴,距皮膚2~3cm,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每穴灸15~30min,以患者局部皮膚紅暈爲度。
03、拔罐法:
① 選取肺俞、脾俞、腎俞爲主穴,配以大椎、風門,補益肺脾,兼統營衛;
②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醫者對患者局部皮膚常規消毒,選擇大小適宜的火罐,用閃火法迅速將罐吸拔在穴位上,根據所拔罐的負壓大小及患者的皮膚情況留罐10~15min,隔日1次。
04、耳穴壓丸法:
① 選取耳穴肺、脾、腎爲主穴,配以內鼻、氣管、咽喉、風溪(依據實際情況,適當選擇1~2個穴位),實衛禦邪、健脾益肺補腎,兼祛風散邪。
② 操作方法:首先患者取坐位,醫者用拇、食指同時在耳郭前後相對按揉耳穴,每穴按揉1~2min。然後醫者對患者皮膚局部消毒,貼壓王不留行籽或磁珠,每次貼壓一側耳穴,兩耳交替使用,每次每穴按壓1~2min,每日2~3次.刺激強度以患者接受程度而定,一般用輕或中等刺激使耳郭發熱、發脹或耳穴局部出現酸脹、疼痛灼熱感。
05、穴位貼敷法:
① 選取神阙、肺俞、脾俞、腎俞爲主穴,配以大椎,溫陽益氣、補肺健脾益腎,兼驅散外邪。
②操作方法:將黃芪60g、白術60g、茯苓60g、黨參60g、山藥60g、陳皮30g、半夏15g、神曲15g、炙甘草15g,放入砂鍋內加水浸泡,按中藥煎煮方法,去渣取液,將藥液與賦形劑調和成糊狀,制成直徑3cm的藥餅,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或第2天及當年冬季的一九、二九、三九第1天或第2天,分別貼于穴位上,膠布固定,每次留置4~6個小時,隔日一次。
(四)注意事項
1.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氣虛體質者感冒發作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注意休息、多飲水,配合醫生積極治療,以防疾病加重傳變。待感冒症狀消失後再用上述調養方法調體固本。
2.氣虛體質者一般不耐疼痛,明代周于藩提出“緩摩爲補”,故對氣虛反複感冒者,使用推拿手法時要輕巧柔和,刺激力量不要過重,多選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
3.氣虛體質者不耐冷熱刺激,所以對氣虛反複感冒者,使用灸法時多用溫和灸,而少用雀啄灸,使熱力慢慢滲透,達到補益作用。
4.氣虛體質反複感冒者平素易倦怠乏力、耐受力較差,使用拔罐法時,如果吸拔力過強,留罐時間過長,患者可能會出現暈罐現象,所以選罐大小要適中、吸拔力不要過強,以免發生暈罐現象。
5.耳穴壓丸法一般都很安全,但氣虛體質反複感冒者體質較弱,對外界的刺激較敏感、反應性強,所以若使用磁珠貼壓時選穴不宜過多、每穴放置磁珠也不能過多,一般一粒即可,以免幹擾磁場導致身體不適,從而影響影響療效。
6.氣虛體質反複感冒者承受力低、耐受性差,調理身體不可貪圖畢其功于一役,需要長期徐緩補之,因此穴位貼敷法也需要注意療程的連續性,三伏貼敷結束半年後繼續給予三九貼敷,能進一步提高療效。
來源:本文選自《中醫體質養生學》。主編:倪誠 ,主審:王琦。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