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之前,居家辦公聽起來就像一個美夢:每天不用通勤,可以躺在床上處理事務,還能在家享受美餐。但當美夢成真的時候我們卻發現,遠程工作不但沒有提高工作效率,還讓辦公的時間變得更長了,平均每個工作日增加了2.5小時。
盡管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每年有數十萬人因長時間工作而死亡,但遠程工作已經模糊了辦公和休息時間,導致世界各地的員工産生更高的倦怠風險。然而這並不是全部,根據最新報告顯示,除了中國和日本等“內卷”出名的工作國家,新加坡也榜上有名。
Tan Hwee Hoon副教授
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商學院(SMU Lee Kong Chian School of Business)組織行爲與人力資源副教授 Tan Hwee Hoon 表示:“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在一項文化研究中顯示,新加坡在績效導向方面排名第二,績效導向與“領導者設定的目標、傳達對下屬的高期望、建立下屬自信以及智力挑戰的程度有關”。”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想要達到超水平的表現就不得不努力工作。”
就此,Hwee Hoon 與我們分享了爲什麽會過度勞累、缺乏睡眠,以及社會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培養更健康、更有效率的員工。
雖然遠程工作給員工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與時間管理,增加了與家人互動的機會,但是當你在 Zoom 會議、電子郵件、打掃家務間不斷忙碌時你就會發現,疫情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幹擾,影響了效率和生産力。
Hwee Hoon 說:“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它給了人們更自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生活內容,比如白天鍛煉晚上工作。對于那些不照顧孩子的員工來說,簡直是一種獎勵。但對于需要照顧孩子的員工來說壓力更大,因爲他們不僅要處理工作內容,還要監督孩子的家庭學習。因此,這既有利又有弊,對于不同階段的人來說有著不同的影響。”
此外 Hwee Hoon 指出,在疫情早期,新加坡人爲了彌補不在辦公室辦公,從而更努力工作。因爲在遠程工作初期,可能會存在來自管理層的信任問題。經濟的不確定性也影響了工作保障,根據大華銀行(UOB)《2020年東盟消費者情緒研究》(2020 UOB Asean Consumer Sentiment Study)調查顯示,90%的員工爲了避免失業選擇延長工作時間。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睡覺是一天中的最後一項活動,但當待辦事項越來越多時,睡眠往往就會延時。但是犧牲睡眠去做更多的工作,反而容易對職業表現産生反效果。Hwee Hoon 認爲睡眠質量越低,表現越差。
“此外,還有很多關于睡眠對健康影響的研究。但長時間的工作是否會導致睡眠質量下降?除了睡眠和工作,人們還花時間在哪些方面?有趣的是,我們也不清楚健康的工作時間應該是怎樣的。”她說到。
她補充說,典型的朝九晚五已不再適用于Z世代,特別是居家辦公的情況下。面對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反對聲音,雇主們不僅越來越重視股東的觀點,而且也越來越重視員工福祉。一些企業開始推出和諧工作舉措,比如錯峰工作時間、暫停績效考核和心理健康項目。然而,也有一些企業仍然“一切如常”運營,甚至由于裁員或人員重組,讓員工承擔更大的工作量。
Hwee Hoon 解釋說:“這也從側面表明,不少員工對公司缺乏信任,覺得只有更努力地工作,才能彌補無法面對面辦公的時間。也有可能這是一種文化,領導對個人有無法實現的期望,這確實反映了我們的社會問題。”
因此她建議,員工應該在自主性和問責性之間取得平衡,讓自己更有被信任的感覺。
Hwee Hoon 觀察到:“從社會層面,也需要減少競爭壓力。在一個超負荷的新加坡社會,即使是12歲的孩子也面臨 PSLE 考試的壓力。因此造成了一個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每個人都把這種思維模式和心態帶到工作場所中。從個人層面,我們也必須想清楚自己在工作中要如何參與,並爲自己的工作幸福感創造清晰的界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