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美國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後,其執政風格簡直可以說是狂開曆史倒車。以至于網上很多文章都認爲美國現在已經進入衰落期,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瘋狂的舉動。
但是如果研究一下2013年8月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所著的《李光耀觀天下》,就會發現美國的優勢仍然很穩固。
要想超越美國就必須知己知彼,那麽李光耀所提的美國三大優勢是什麽,對我國發展有何借鑒意義呢?
李光耀
李光耀帶領新加坡走向獨立富強,出書談美國爲何強大
提到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中文互聯網上也是個熱門人物。
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黨溪鄉[1],1923年出生在當時的英屬新加坡殖民地。
李光耀由于家境條件較好,從小接受了正宗的英式教育並進入了新加坡萊佛士學院。不出意外的話他也許會成爲英國統治當地的政治精英中的一員,但是太平洋戰爭改變了這一切。
1942年初日軍迅速攻下了號稱“東方直布羅陀”的新加坡,李光耀也被迫中斷了學業。二戰結束後李光耀來到英國倫敦先就讀于倫敦經濟學院,三個月後又轉入了劍橋大學法律系。
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曆和其在英國的所見所聞,讓他産生了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所以當他1950年回新加坡成爲律師之後,在1952支持新加坡當地郵差同英國殖民當局鬥爭而名聲大噪。
1954年組建了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成爲新加坡獨立的領袖之一。
李光耀年輕時候
1959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起宣布脫離英國獨立,1965年李光耀又決定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之後李光耀又提倡“亞洲價值觀”,認爲亞洲國家不需要完全照搬西方的價值觀。
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對西方國家對他專制的批評不加理會,認爲亞洲人民不應該被強加西式民主。所以新加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爲了亞洲少數幾個發達國家之一,但其政治體制和西方有較大區別。
李光耀帶領新加坡走向了富裕,但也並沒有遵循西方思維敵視中共領導的大陸。李光耀曾經多次稱贊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還促成了海峽兩岸的第一次官方會談。
2013年已經正式告別新加坡政壇的李光耀,出版了一本書《李光耀觀天下》。這裏面既有他帶領新加坡走向富裕的親身體會,也爲我們今後同美帝國主義作鬥爭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新加坡
由吸引移民到優待留學生,美國從全世界吸收精英爲己服務
李光耀指出美國的優勢之一就是它海納百川的人才戰略。我們經常在新聞上看到每年我國有多少留學生出國,其中只有一小部分選擇了回國。
但事實上不光是中國存在向美國輸送人才的現象,另一個發展中大國-印度乃至歐洲國家也存在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
那麽爲什麽全世界的人才都喜歡往美國跑呢?
首先是因爲美國的建國史就是歐洲移民到北美拓荒史。衆所周知美洲長期以來與亞歐大陸處在隔絕狀態,直到公元1492年哥倫布才發現了西印度群島。
之後英、法等殖民者不斷橫渡大西洋,在新大陸尋找發財的機會。英國首先在東海岸建立了13塊殖民地,也就是後來的美國13個州。法國控制了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廣闊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
移民
西班牙占領了弗羅裏達半島,就是今天的美國佛羅裏達州。可以說美國的建國是歐洲殖民者經濟活動和文化融合的共同結果。而在美國建國之後由于其相對地廣人稀,當時歐洲國家階級矛盾嚴重甚至戰爭頻繁。
于是更多人冒險橫渡大西洋移民美國,美國人口從獨立時的300萬暴增到1860年的3120萬[2]。
在大量的歐洲勞動力向北美轉移時,美國政府也有意識地從歐洲國家引進人才。要知道美國獨立之後作爲其前宗主國的英國心有不甘,通過專利法案嚴格提防發明家和熟練工人流失。
而美國政府則用高額的回報,誘使英國工人帶著技術和圖紙偷渡美國。可以說美國的發展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爭奪戰的勝利。
佛羅裏達半島
就是現在美國的《移民法》也爲高級人才提供充足的待遇和發揮能力的位置,美國各大高校不僅爲優秀的外國留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還提供高額的獎學金。
這樣每年全世界有大約25%的留學生,在完成學業之後選擇定居在美國。美國本來就有爲移民推出的“綠卡”服務,可以享受就讀公立學校、醫療保障、社會生活保障等社會福利。
相比之下高級人才申請綠卡乃至入籍的條件就更加簡單,這樣優厚的物質待遇自然會吸引大批高端人才。
除了令人歎服的這一優點之外,也不能無視美國的陰暗面,即弱肉強食、贏者通吃。
美國作爲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將資本主義中的殘酷競爭發揮到了極致。
美國留學生
在美國如果有過人的才幹並被資本所垂青,從政府、法律到金融體系都可以給人以極大地施展才華的空間,並且可以追求近乎絕對自由的個人享受。
反之除非祖上有人脈積累否則就會屢屢碰壁,而美國文化中對于失敗者往往毫不同情。
不得不承認在世界各國中的精英人才裏,有相當一部分屬于精致利己主義者。
他們在本國受制于各種條件無法隨心所欲,那麽美國自然就是他們心中的燈塔國了。
美國人才
巨額投入打造美國強大的科研能力,中國必須有耐心慢慢來
進入新世紀我國高科技産業高速發展之後,國人就經常議論我國什麽時候能拿到理科類諾貝爾獎。但事實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物學/醫學獎針對的都是基礎科研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在這個方面現在的美國絕對是一家獨大。
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排名前三十的學校中,有大概20個學校都在美國。並且美國哈佛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數量,以絕對領先的優勢排在首位[3]。
所謂的基礎科研簡單地說就是短時間內無法取得明顯經濟效益,卻能對人類未來發展産生顛覆性影響的研究工作。
就比如大家都知道癌症是危害全人類健康的殺手,各國醫學家已經耗費很多年研究癌症的病根。但只有美國能夠有足夠的條件,從分子的化學反應角度分析細胞癌變的機理。
哈佛大學
雖然理論非常高深難以理解,但事實上只有把細胞癌變的原理分析得更加透徹;才能從化學角度分析出如何能夠逆轉這一過程,才能相應研制出治療癌症的特效藥。
這一過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也就解釋了爲什麽治療癌症的特效藥往往都極其昂貴。
當然美國的基礎研究也不是一直這麽強大,在整個19世紀美國國力尚不強,當時的歐洲才是全世界基礎研究的中心。
早期理科類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幾乎都是在英、法、德取得的成果。而且直到19世紀後期美國的制造業都處在大而不強的狀態,“美國制造”一度被貼上了粗制濫造和仿制的標簽。
諾貝爾獎
直到20世紀初美國在一戰中大發戰爭財,開始向英鎊發出挑戰。既有雄厚的國力又有充足的人才儲備,才實現了在基礎科學方面的大發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全世界只有美國遠離戰火,歐洲國家的大量人才湧入。
美國又有作爲民主國家的兵工廠和總後勤基地的正義名聲,所以可以在原子彈、無線通信等相關技術方面進行集中突破,並培養出了一批擁有強大科研能力的大學和研究機構。
1945年二戰後美國又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讓美元與黃金挂鈎這樣就等于全世界都向提供美國極其廉價的資源,而美國也可以爲基礎科研提供幾乎用之不竭的經費。
在冷戰時期出于意識形態的對抗,美國和蘇聯在核能、登月、衛星導航等展開了強烈的競爭。但終究美國實力更爲雄厚,而且能夠吸引來自歐洲和日本的人才笑到了最後。
美元
目前美國政府有多個部門被賦有科技管理的職能,並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持制定和實施聯邦科技政策。美國年度研發經費在3500億美元左右,接近世界各國相關經費總和的40%。
其中約30%由政府提供,並承擔了基礎研究經費的60%;僅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就資助了18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美國企業的研發投入占全社會投入的65%左右;如波音、輝瑞制藥等大企業在科研經費上的投入,在同行業中遙遙領先。
大學和非營利組織的科研投入雖然僅占全社會總量的5%,但承擔了大量委托的科研任務,實際使用的經費比自身投入的約高出5倍。
美國科研
正是充足經費的支持,美國科研機構、企業和大學才能爲科研人員提供高水准報酬、人性化的工作環境,以及先進和完善的的科研基礎設施。不過我們也發現美國強大的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也是“鈔能力”。
隨著新世紀中國的迅速發展,我國在政府支持的基礎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美國都想不到的突破。
可我國企業可就沒有美國企業那樣的實力,像華爲那樣願意將營收的15%用于技術研發的簡直就是鳳毛麟角。
要想在這個方面趕上美國的水平,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華爲科研
創新創業氛圍世界獨有,但中國也有可能實現超越
李光耀認爲美國第三個強大的能力就是鼓勵創新和創業的文化氛圍,這一點連歐洲國家和日本都不具備。美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其爲年輕國家,從國家到個人都沒有很沉重的曆史包袱。美國的建國本身就是一次偉大的創新。
畢竟在美國建國之前,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民主國家都只是城邦小國,但凡大一點都會轉向君主制。
而美國相當于13個殖民地的聯合體,從經濟結構出發它們沒有辦法獨自建立新王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又無法滿足各派需要,才會通過有嚴重妥協性質的憲法來建立起聯邦制國家。
同時在華盛頓他們裏面根本找不出某個人或某個家族有資格作爲天下共主,所以才會建立總統制政體。
李光耀
再看美國曆史上的各行的開山之祖,他們在原來的歐洲國家可能是某個手藝大師的幾代弟子。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都講究尊師重教,不具備太大的創新能力。
但是到了美國一切都是新鮮的,可以說沒有條條框框。同時美國當時也可以說是一窮二白,他們必須因地制宜而不能一味地墨守歐洲的常規。這一切都爲在歐洲基礎上進行大規模創新提供了條件,慢慢發展成爲整個社會的創新文化。
同時美國的文化也鼓勵年輕人去冒險,全社會對自主創業持極大的包容。
比如好萊塢就有好多的西部題材的電影,內容大多是在美國19世紀後半頁主人公離開有著成熟的社會體系和基礎設施的東部;跨過密西西比河進入西部大平原建立農場,其本身就是一部勵志的創業過程。
而且美國在二戰後電子産業的發展,很多都是比爾.蓋茨這樣的年輕人自己搞出的初級産品。
比爾蓋茨
相比之下我國對于年輕人的創新創業還不夠友好。從曆史角度看中華民族屬于農耕文明,講究安土重遷和家族傳承,極度匮乏西方那樣的殖民或海外淘金的冒險精神。
到今天也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文化思維濃厚的國家,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強調一切聽老師的話;自然不容易培養創新思維。而且在我國無論是家庭還是企業相對來說都不是那麽富裕,也就很難有空間讓年輕人去折騰。
這也解釋了爲何許多人才前往美國,才能取得在其它國家根本想不到的成功。他們在自己的國家空有想法,可既沒有親人支持、也沒有富人或企業提供最起碼的物質條件。
但是到了美國只要找到願意同你合作的美國人,那麽一切條件都會水到渠成。
中國年輕人創業
但從李光耀這本書出版到現在已經過去八年時間,美國雖然依然強大但的確已經有所衰退。
比如美國的人才戰略首先就依靠其寬松的移民政策,而這些年美國社會對亞裔的歧視越發嚴重,已經迫使很多中國留學生選擇回國。
美國至今也沒有完全從次貸危機中恢複過來,再加上近幾年嚴峻的經濟形勢;其企業科研經費已經有所縮減又出現了管理不善,比如波音客機的改進升級就發生了嚴重問題。
雖然仍有最多的創新人才,但美國整體去工業化導致科研成果市場轉化困難;也開始逐漸制約美國科研體系出成果的能力。
這些問題都是美國的整個社會體制造成的,不可能靠領導人來扭轉。所以我們要正視美國的強大與中國的不足,但也要有信心將來能夠超越美國。
參考文獻
[1] 新聞人物: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新華網.2015-03-23
[2] 美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2015-06-13
[3] 背景資料:美利堅合衆國.新華網.201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