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知道具體該怎麽做,唯一能做的只有摸著石頭過河”,在新加坡疫情嚴重時,李顯龍在一次采訪中如是說。如今新加坡逐漸走出新冠陰霾,走出了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抗疫路線。
這條抗議路線是:根據疫情發展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對應的防疫策略,從動態清零到逐漸開放。
那麽,他們是如何及時調整思維的?又是如何在防疫重壓下取得成功的?
以上問題的答案非常值得當下疫情焦灼的上海學習。目前,上海累積新增近30萬的感染者,拐點遲遲未到,讓許多民衆極其揪心。圍牆外的人看著新增陽性數字人心惶惶,圍牆內的人看著核酸檢測隊伍“望不到頭”。
“新冠肺炎防控已經在上海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到目前爲止,幾十萬病人中無一例死亡。按照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封控們次生災害的死亡已經大大超過了零新冠死亡的事實“,一位資深傳染病專家表示。
那麽,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新加坡的防疫情況,討論下與病毒共存後恢複了元氣的新加坡,是否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撰文 | 李曉韋
“上海應該立即複工,生活恢複正常”。
一位資深傳染病專家如上表示,上海此次應對新冠疫情令他頗爲失望。
這是因爲隨著疫情傳播速度的加劇,民生的分量在這場戰疫過程中越來越重:是堅持“徹底清零”不放松,還是在適當的時候選擇開放?
接下來,我們看看新加坡是怎麽應對新冠危機的。
老規矩,開局一張圖——
按最右側標示從上至下依次爲新加坡和英國的新增確診病例(2020.1-2022.4) 數據截自Our World in Data
不難看出,與“完全躺平”的英國相比,新加坡在整個新冠大流行前期都控制得非常好,一開始他們也是采取嚴厲的手段,想要將病毒清零到底。政策的改變發生在2021年的下半年,這個時候全球正在遭受德爾塔變異株的侵襲。
粗略估計,德爾塔流行期爲7個月(2021年5月到11月);奧密克戎 BA.1的流行期則爲3個月(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後續則是奧密克戎 BA.2的流行期。
接下來,我們就以英國爲對照,分析一下今天的主角新加坡情況。
01
新加坡:不是“直接躺平”的激進派
先來詳細說說新加坡的近期情況。
新加坡近期的新增確診病例(左爲德爾塔開始爆發點,右爲奧密克戎開始爆發點) 數據截自Our World in Data
在2021年9月之前,新加坡的確診人數都處于較低的水平,基本上“趴”在了坐標軸上,只有微小的波動。而9月之後,新加坡沒能抵抗住德爾塔毒株的侵襲,出現了新增病例的高峰區。
之後的第二個轉折點則是2022年1月,新加坡在奧密克戎的強烈攻勢下再次淪陷,迎來了比英國更可怕的感染高峰。
那麽,爲什麽在2021年9月之前“穩如泰山”的新加坡,9月之後接連淪陷?
聰明的讀者肯定已經猜到我想說什麽了,沒錯,在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新加坡做了一個大膽且鄭重的決定——2021年8月10日,新加坡宣布開始“預備期”,逐步開放經濟、社交和旅遊活動。
在德爾塔毒株攻占世界、大部分國家焦頭爛額嚴防死守的浪潮中,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選擇了一條孤獨的路——與病毒共存。
新加坡走的是一條不同于部分歐美國家“直接躺平”的路,他們基于在避免出現大量人口死亡的底線之上,既從未完全停止社會管控措施,也沒有動搖與病毒共存逐步開放的總體方向。
疫情爆發初期,與我國一樣,新加坡也通過采取強力的社會管制措施,以求能達到“清零”的目標。
2020年4月,爲了遏制外來勞工中的社區傳播,新加坡在全國範圍內采取熔斷(circuit breaker)措施,相當于實施封城,以實現病例清零。這次封鎖一直到當年6月2日才解禁。
此後一直到2021年5月,在近一年時間裏,新加坡政府通過一定的管控與新冠病毒處于某種平衡相持的階段。在控制疫情的同時,他們一直積極推進疫苗的接種,爲建立免疫屏障做准備。
02
當“清零”成爲不可能後,開始調整思路與病毒共存
2021年6月24日,新加坡聯合抗疫工作小組的核心領導人貿易及工業部長顔金勇、財政部長黃循財和衛生部長王乙康聯名發表了題爲《與新冠共處、如常生活》的文章,正式提出新加坡將與病毒共存的目標。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聊聊這篇極具遠見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接種疫苗是政策轉變最重要的前提”。
新加坡有兩個重要的目標,一是保護生命,二是保障生計。他們追求的是一種防疫與民生之間的平衡,在盡可能地避免死亡的同時,在保障生計方面盡可能地采取開放的做法。
然而,伴隨著這一政策來的,是德爾塔變異株的嚴峻考驗。
2021年9月,新加坡每天感染病例上千,27日開始的新一周裏,新加坡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將超過3200例。重症患者也在不斷上升,數據顯示,新加坡日新增病例破三千時,新加坡ICU的使用率也逼近九成(其中有七成是新冠患者)。
在新加坡醫療系統瀕臨崩潰的臨界點,新加坡並未堅持一味地嚴防死守,而是大膽采用了輕症患者居家隔離恢複的措施,借此緩解醫療系統的壓力。
在這個過程中,新加坡防疫決策者也逐步意識到,即便在與病毒共存的進程中,依然需要保留一定程度的管制措施。
2021年10月9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全國講話再一次明確了了這個國家防疫政策的方向。
當疫情逐漸緩解時,新加坡開始從清零往共存轉變
李顯龍稱,新加坡最開始的政策是“零病例”。因爲當時沒有疫苗,只能依靠過去的經驗“發現一個病例,就將其踩滅”,把新增病例數量盡可能壓低。而且由于原始新冠病毒傳播力不強,他們認爲可以通過嚴格封鎖來阻斷病毒的傳染鏈。
而現在,新加坡超過85%人口已接種了疫苗。疫苗的接種大大降低了重症率,大部分(98%)確診病人是無症狀或輕症,只有2%是重症,其中0.2%需要ICU治療。
換句話說,由于疫苗的保護,新冠病毒不再那麽可怕。
03
“沒人知道具體該怎麽做,能做的只有摸著石頭過河”
德爾塔變異株的出現,改變了此前新加坡的局面。
德爾塔傳染力很強,已遍布全球。即便全民接種,封城,也無法阻斷病毒的傳播。
與我國相似的是,由于新加坡的人沒有形成自然免疫,尤其容易受到病毒的沖擊。即便已經接種疫苗,仍有可能再次感染。因此,即便新加坡通過嚴格限制措施暫時壓下病毒傳播,一旦重新開放,可能將不斷迎來一波又一波新疫情。
李顯龍坦言,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的國情決定了無法長期封鎖。封鎖代價很高,每一次封鎖,都會再一次沖擊商業,員工會失業,兒童會失去正常的童年和校園生活,分居兩地的家人難以見面。這些都加劇了人們的心理和精神壓力。
在這樣的國情之下,他作出了果決的判斷,“因此,幾個月前我們判斷,清零策略對我們來說已不再現實,所以我們開始轉向‘共存策略’。”
他指出,新加坡作爲一個小國和全球樞紐,必須與世界保持聯系。徹底關閉邊界將嚴重影響人民生計。不過他也表示:“雖然我們一直在開放,但不可以一次性地大開放,總是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摸著石頭過河。”
在2021年11月17日舉行的創新經濟論壇晚宴對話中,李顯龍再次闡述了新加坡防疫策略的轉變。“因爲新冠病毒在變化,科學在變化,形勢也在發生變化,當形勢發生變化,你必須隨 它做相應改變。當然,這真的很難。”
04
李顯龍:新加坡的抗疫,絕非百無一失
2022年4月12日,李顯龍在行政官員任命與擢升儀式作演講時說,新加坡政府抗疫絕非百無一失,重要的是必須及時做出調整和糾錯。
2022年4月12日李顯龍在行政官員任命與擢升儀式作演講
李顯龍表示,當局需要在信息不完整的情況下,根據手頭上掌握的有限信息,做出最合適的決策。猶豫觀望,或是一心等候完整信息的出現才願意做決策,將贻誤戰機。
李顯龍還提到,在應對手頭上急務的同時,必須對未來做出預見和規劃。
新加坡在每天進行數百次核酸檢測的時候,就開始籌備檢測擴容,以應付未來可能出現的每天上千個檢測量的需求。
德爾塔變異株時期,新加坡每天有數百人住院,當局則開始規劃數千人住院的方案。這些措施都必須提前、及早部署安排。
最後,李顯龍認爲對政策的執行必須有力有效,包括與民衆的溝通,說服民衆。
他舉例道,在接種疫苗計劃下,當局不僅要定下接種覆蓋率的目標,也必須向民衆提供透明的數據和信息,包括疫苗安全性信息。
“我們正接近抗疫尾聲,但是誰也不敢輕言勝利,新冠病毒已經不止一次給予人類當頭棒喝,我們要有所准備。”李顯龍說。
05
新加坡的經驗:三個方面解析如何與病毒走向共存
李顯龍表示,要轉向共存策略。首先必須調整的是心理。
“我們必須敬畏病毒,但不能被它嚇壞。我們必須盡可能正常地過生活,采取個人防護措施,遵守限制措施。有了疫苗,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新冠現在是可治的、不嚴重的。對98%人口來說,如果我們被感染,完全可以在家康複,就像患了流感在家康複一樣。未來無症狀和輕症患者居家康複將是常態。把寶貴的醫療資源留給重症病人,尤其年長者。當然,如果家裏有體弱人員,可以到社區隔離設施進行隔離和康複。”李顯龍解釋道。
他進一步解釋道,“新加坡不可能永久性地關閉邊境,因爲新加坡人依靠貿易維生,如果人員和貨物無法流動,該國(的經濟)就死了。”
李顯龍還表示,“對于新加坡來說,我們不得不改變方向。這也要求說服民衆,現在有必要接受每天幾千例的病例。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但病例和死亡難以避免,後者主要是老人。這就是生活,也是流感、肺炎以及其他疾病每年奪去成千上萬老年人生命的方式。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
那麽,新加坡能夠轉換防疫思路的條件是什麽?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條件是:新加坡政府在疫苗接種問題上的堅定立場。
新冠疫苗研發成功後,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積極開展全民疫苗接種的國家之一。
- 2020年8月,輝瑞疫苗獲得美國FDA批准;
- 2020年12月21日,第一批輝瑞疫苗抵達新加坡;
- 2020年12月30日,該國首批醫療工作者接種疫苗;
- 2021年1月8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帶頭示範接種疫苗;
- 2022年3月,新加坡人口中兩劑疫苗接種率超過92%,接種第三劑的達71%(絕大多數接種的是mRNA疫苗),均領先全球。其中60歲以上老人完成兩劑接種比例高達95%。
這也爲新加坡從清零轉向與病毒共存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次,是隨著疫情變化檢測方法的不斷靈活調整政策。
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引入抗原快速檢測的國家之一。早在2021年6月,新加坡民衆就可以在市面上自行購買抗原快速檢測套盒在家檢測。
2021年5月新加坡暴發德爾塔疫情時,大部分人尚未接種疫苗,感染風險很高,僅靠核酸檢測已趕不上病毒的傳播速度,于是ART抗原檢測在新加坡上線。
以抗原檢測結果爲參考,只要是ART陽性的,先隔離,之後PCR核酸檢測結果如果也是陽性,就列爲確診病例。從2022年1月6日起,新加坡政府將ART抗原檢測陽性認可爲確診,納入確診數據。
新加坡的實踐顯示,當病例不多、病毒傳播速度不快的時候,需要用較爲精准的檢測方式。一旦病例多了,尤其病毒傳播速度很快,來不及等核酸出結果,那麽,抗原快速檢測就可以派上用場。
與抗原自測相伴的,是居家隔離康複措施的推出。
在德爾塔疫情期間,新加坡開始大膽采用分層治療安排:普通人感染先在家隔離和恢複;有基礎疾病,或是先天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才安排到社區中心集中隔離;然後才是到醫院,以減輕醫療系統的壓力。
而在這個過程中,民衆的心理很重要。
如果人們在心理上無法接受病毒的存在,就無法接受居家隔離、居家康複。那麽,抗原自測做得越廣泛,檢測出來的病例越多,對社會反而會形成越大的恐懼。
最後,新加坡政府認爲,開放並不意味著什麽都不做的“躺平”,而是要隨時根據疫情嚴重程度調整管控措施,必要時仍需收緊。
回顧新加坡兩年多抗疫之路,有專家表示,“我認爲新加坡采取的最重要的積極步驟是在2021年的下半年放棄了清零政策。這使得社會的某些部分逐漸開始恢複正常,這一過程正在緩慢地向前推進。對于奧密克戎大流行,許多國家也做了同樣的決定。”
目前,世界上部分國家還在奧密克戎的漩渦中掙紮。研究如何科學的應對更加溫和的奧密克戎,讓社會回歸正常,讓民生得到重視,這是一個很大的機遇,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也許上海此次抗疫是否可以從新加坡那裏學習些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天從入境隔離時間縮短、密接者防疫要求降低再到“動態清零”政策不再一直被強調,國內防疫的政策可能有所松動,畢竟科學防疫、審時度勢才是控制疫情的良方。
參考文獻
1.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7286264
2.http://m.news.cctv.com/2020/06/17/ARTIEATEKNMtefIDZ36Ux6GS200617.s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3.https://www.163.com/dy/article/H4MN0P5M05148HD5.html
4.https://mp.weixin.qq.com/s/-mHp9kZ0pvBvR-rcjtvJMg
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0044812700955087&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