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名業者X-Trekkers負責人楊振棋說,疫情之前報名的主要是本地人和旅居本地的外籍人員,隨著邊境開放,公司陸續收到來自國外的詢問,也已經接待了兩名來自澳大利亞和英國的遊客。他們都是來新探望親友,順便尋幽探秘。
有意推出自然導覽的業者,也可申請改善體驗基金(Experience Step Up Fund)和起步基金(Kickstart Fund)等資助基金。
出生英國倫敦的本地公民菲利普(Philip Townsend, 67歲,教育研究員)堅持每天外出走走,每周更會踏青至少一兩次。他最喜歡麥裏芝蓄水池森林,那裏的地形和植被相對原始。
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內濕地中心(Wetland Centre)的訪客則從疫情前的每年平均11萬人次,增加到去年的超過23萬人次。烏敏島訪客也從早前的每年平均30萬人次增加超過7萬,去年達37萬人次。
公園局自然保護處高級署長林良任呼籲打算前往自然公園的公衆,行前到當局網站(safedistparks.nparks.gov.sg)查看最新到訪人數。“隨著社交人數限制放寬,我們希望訪客能爲他人和環境著想,遵守規則和指標,以維持公園的安全和生態。”
旅遊局鼓勵業者發展自然旅遊項目
盡管遊客只占公司目前顧客的5%,和疫情前的80%相差甚遠,但他有信心,遊客需求接下來會顯著增加。
國家公園局受詢時透露,疫情期間本地各花園、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顯著增加。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的訪客就從疫情前的每年平均40萬人次,增加到2021年的近75萬人次,增幅爲87.5%。
隨著戶外活動越來越受歡迎,Tribe在今年2月就推出公司首個戶外自然導覽,讓公衆通過“逃離”遊戲趣味體驗聖約翰島的生態環境,以及了解島上前拘留和隔離所的曆史。導覽在短短兩個月就獲得熱烈反應,有大約40名遊客報名參加。
疫情暴發後,專門提供戶外導覽的本地業者無法組團出國,于是轉而推出本地踏青導覽,受到國外遊客的注意,無意間開拓了另類的旅遊活動。
本地未來或有更多踏青導覽,菲利普深表歡迎。至于在新加坡踏青有什麽注意事項,他說:“這裏天氣多變,一定要防雨、防曬,准備好水壺,最重要的是有勇于探索的精神,不管面對什麽問題都堅持走完路程!”
體驗“都市踏青”欣賞出色城市規劃
隨著各地放寬出行限制,外國遊客開始回流,本地旅遊業者注意到,有更多外國遊客來新加坡踏青,探尋本地非主流的自然景觀。
“福康甯位于市中心,來往十分方便。烏敏島則比想象中的更驚險刺激,踏青路途中有多個陡坡,也有野猴和野豬出沒。沒想到新加坡也有自然原始的一面,整個過程極具挑戰性,但我每一秒都樂在其中!”
Tribe特旅精品旅行社合夥人兼合作總監劉育松則說,遊客的需求會持續轉變,邊境重開後最早到來的遊客有別于以往,他們更傾向于通過小衆獨特的活動,去深入體驗新加坡的人文和環境。
第二次到本地旅遊的菲律賓籍軟件工程師丹娜(Donna Soquiat,25歲),在短短一周的行程中就安排了三天時間踏青,體驗新加坡的自然景觀。
旅遊局和聖淘沙發展局已經展開合作,在導覽創新實驗室(Tour Experience Innovation Lab)計劃下支持和鼓勵旅遊業者發展自然旅遊項目,並將陸續推出超過10個導覽項目。
新加坡人口和建築密集,但菲利普認爲本地非常適合“都市踏青”,例如結合大自然和都市環境的南部山脊。“在新加坡踏青是一個比較冷門的旅遊項目,但我還是極力推薦遊客嘗試,體驗本地另一番風景,欣賞本地出色的城市規劃。”
丹娜告訴《聯合早報》,她第一次來新旅遊時主要是打卡各個名勝,這次想嘗試不同的體驗,因此探索本地的自然公園。她已去了福康甯公園、烏敏島和麥裏芝蓄水池。
X-Trekkers前年推出的本地踏青導覽獲得公衆的熱烈反應。楊振棋認爲,導覽遊不僅是帶參與者到處走走看看,它最重要的是爲參與者提供了增值體驗,如介紹特殊的花草樹木,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新加坡的自然生態環境。
新加坡旅遊局旅遊景點、娛樂與新景區開拓署長盧旆文受詢時說,旅遊局樂于支持具有真實、創新和可持續性的企劃,進一步鞏固我國發展成爲頂級旅遊勝地。
公園和自然保護區 去年訪客人次增近九成
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美譽響遍國際,濱海灣花園、植物園、動物園等景點的外國遊客在疫情前絡繹不絕。相比之下,麥裏芝蓄水池森林、南部山脊(The Southern Ridges)、金文泰森林等自然公園則較爲冷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