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國大有一名學生在中國天津,其他大學未有學生在中國參加交換計劃。新大則改以遠程方式參與中國學府的交換計劃。
南洋理工大學常務副教務長(教育)陳偉強教授答複《聯合早報》時說,目前有超過200名南大學生在美國、英國、以及亞洲和歐洲等地區的國家交流,來臨8月的新學年也有超過1000名學生已獲得海外交換的名額。隨著旅遊限制放寬,更多學生對出國交流感興趣,校方計劃在7月展開的下一輪招聘活動,增加多兩成的名額,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到海外汲取經驗。
新加坡管理大學受詢時透露,超過400名學生到海外交換,另有20名學生以遠程形式交換。來臨新學年,超過700名學生申請到海外交換,一些協作大學包括墨爾本大學、慶應義塾大學(Keio University)、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等。校方目前也接待460名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交換生。
另一名大學生郭義凱也趁畢業前把握出國交流的機會,到加拿大實習取經。
新加坡國立大學這個學期則有約1000名學生在40個國家交流,目前也接待約800名來自海外學府的學生。
港交換生:見識新加坡“與冠病共存”新常態
海外交換生計劃 健康與安全爲優先考量
念商科的本地大學生呂慶翔今年初到泰國的大學當交換生,想學以致用,加強在大學時期學習的泰文。
到新科大交流的文萊達魯薩蘭大學學生林明磊(23歲)認爲,他接觸到與自己大學教授內容不同的知識,例如從文學認識中國古代思想。
南大目前也接待200名來自歐洲、美洲和亞洲地區的學生,預計下學期起,人數會隨著更多國家開放而增加。
國大學生郭義凱(24歲)兩年前申請國大海外學院計劃,碰上疫情,只能在本地參與計劃和實習。慶幸的是,在畢業前的最後學年,海外計劃重啓。這名修讀計算機科學的學生再度申請,去年10月飛到加拿大多倫多,將在當地的初創企業實習到7月。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孫芷琦(22歲)今年1月到新加坡管理大學當交換生,慶幸有機會來新學習,認識本地的多元文化,與新知建立友誼。
新大三年級學生呂慶翔(25歲)在大一那年,因須接受與亞洲有關的學習內容,選擇上泰語初級課。從那時起,他對這門語言産生興趣,自發到國大進修中級和高級泰語課。
他說:“我一向都想了解國外的工作文化,很幸運能有這個學習機會,認識海外初創企業的運作,並與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交流。”
邊境管制措施放寬後,更多大學生有機會踏出國門到海外體驗,實地考察。一些本地大學已安排數百名學生到海外交流,預計下來的申請依舊踴躍。大學也陸續迎接海外交換生,恢複跨文化與經驗的交流。
冰島大學學生菲斯多蒂想了解亞洲的學習與工作環境,她選擇以新加坡這個以英語爲主的國家爲起點,今年到國大當交換生。她很感謝同學的熱情款待,邀請她參加活動。
大學指出,以學生的健康與安全爲優先考量。新大學生須完成疫苗接種,校方也會爲他們提供旅遊保險。國大學生也得完成旅遊預備的學習單元,掌握緊急應對的知識。
邊境管制措施放寬後,更多大學生有機會踏出國門到海外體驗,實地考察。一些本地大學已安排數百名學生到海外交流,預計下來的申請依舊踴躍。大學也陸續迎接海外交換生,恢複跨文化與經驗的交流。
海外交換計劃重啓後,他申請到泰國佛統府的瑪希隆大學國際學院(Mahido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llege)當交換生,想到曼谷以外的地區浸濡,在不使用英語的環境磨煉外語能力。雖然他出發前還得處理不少手續,如申請學生簽證、做冠病檢測和安排入住隔離酒店,但四個月的交換體驗讓他收獲良多。
他在我國學習期間也有機會鍛煉電腦科學方面的知識與創意。“能體驗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與現代特色,也讓我大開眼界。”
她坦言,上課的第一周,她不太能掌握一些學生和講師的口音,以及新加坡式英語,但也從中認識新加坡特別的語言文化。她也參與學生組織舉辦的文化活動,接觸本地的飲食與多元種族文化。她尤其珍惜過去四個月建立的友誼,交換計劃結束後,仍與同學和朋友保持聯系。
來自香港的學生孫芷琦(右二)今年到新加坡管理大學當交換生,居住在校外的宿舍,她在我國結交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圖爲孫芷琦與室友的合照。(受訪者提供)
呂慶翔受訪時說:“從開設銀行戶頭等手續,到與當地人溝通,我都得使用泰文,更有效地掌握外語。我也到城市和村落走走,親身了解當地的文化與生活面貌。若以後打算到泰國工作,我能參考這些經驗。”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計劃在本月至8月,安排100多名學生到海外,9月至12月的學期則讓約70人參加。五名就讀海外學府的學生上個月剛結束在新科大的交換計劃,新科大今年內料會接待另30多名學生。
孫芷琦通過電郵受訪時說:“身爲首批到新大交換的學生,我感謝有這個機會。因冠病疫情,香港許多課程都轉爲線上,安全管理措施也比較多,限制了一些活動和學習。新加坡則鼓勵‘與冠病共存’的新常態,讓我見識在疫情之下積極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