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所成立于1905年的只有23名學生的海峽殖民地醫學學校發展至今,NUS已是一所共有16個學院的綜合型研究大學,它見證了新加坡的頹敗與繁榮。今天就讓我們跟著小助手一起,坐上時光機,細數NUS的前世今生。
NUS簡介
NUS主校園位于肯特崗(Kent Ridge),位于新加坡西南部,離市中心12公裏,距東郊樟宜機場(Changi Airport)30分鍾車程,爲凹凸不平的丘陵地形,校內以免費公車爲主要交通方式。校區占地150公頃,前身是殖民地時代英軍駐新加坡巴西班讓(Pasir Panjang)空軍基地。校區被肯特崗大致分爲前後兩部分,前部爲學區,行政樓,和康樂設施;後部主要是研究所和學生公寓,校園內,任意兩棟建築物間可以透過走廊、空橋連接,無需離開遮蔽物。校區毗鄰新加坡科學園(Singapore Science Park),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和國立大學醫院(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科研條件十分便利。校區南臨巴西班讓貨櫃港口,可以俯瞰港區風光。
肯特崗校區,來源:NUS
新加坡國立大學另一個校園則坐落在武吉知馬前教育學院院址,在2006年九月開始,法律系(Faculty of Law)和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開始在武吉知馬校園(Bukit Timah Campus)運作,兩個校園之間有免費內部專線巴士聯系。
武吉知馬校區,來源:NUS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第三個校園位于歐南園(Outram Park),是2007年由美國杜克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創辦的杜克-國大醫學研究生學院(Duke-NUS Graduate Medical School),毗鄰新加坡中央醫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
校園曆史
校園曆史,來源:NUS
19世紀尚屬英屬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的新加坡醫療資源匮乏。當地的公立醫療服務大多面向英國官員和警察,而本地人更傾向于求助傳統醫學。隨著殖民地的發展和鼠疫、霍亂等傳染病的流行,當地人的醫療需求不斷擴大。
直到華裔新加坡人陳若錦(Tan Jiak Kim)的出現讓情況有了轉機。
陳若錦畫像,來源:新加坡博物館
陳若錦生于1859年4月29日,是商人兼慈善家陳炳瑞和妻子 Seet Kenh Neo的長子。除中文外,他還精通馬來語和英語。1877年,他加入了家族企業金成公司(Kim Seng & Co.),在父親去世之後成爲了合夥人。
1889年,陳被選爲新加坡市立法議員,1901年聯合創立海峽英籍華人公會(SCBA)。由于任期屆滿,他從立法會非正式成員的身份退休。那時,他已經時一位知名的慈善家,他在任時很受歡迎。1894年4月,在謝福德和李成仁的提名下,他成爲唯一一個被提名爲市政專員的人,並因此以非官方議員的身份重新加入立法會。
1904年9月,陳若錦(Tan Jiak Kim)帶領一群華人和其他非歐洲共同體的代表向海峽殖民地總督Anderson爵士請願,要求在新加坡建立一所醫學院。安德森由于擔心沒有足夠的學生和來自當地社區的支持,表示需要當地人自己籌集資金方可辦學。
七州府醫學堂,來源:NUS
陳作爲海峽中英協會的首任會長,成功地從社區籌集了87077海峽元,其中包括1.2萬美元的陳若錦個人捐款。1905年7月3日,醫學院成立,被稱爲海峽殖民地和馬來聯邦政府醫學院。在Anderson的指導下,學校暫時在Pasir Panjang一個政府經營的收容所的一個最近空出來的街區內,同時提供管理學校所需的工作人員。
前身:醫學堂(1905-1949)
終于,在多方人士的努力下,1905年9月28日,七州府醫學堂(Straits and Federated Malay States Government Medical School)成立了。
1948愛德華七世醫學院畢業照,來源:新加坡博物館
1912年,醫學院收到了愛德華七世國王紀念基金(King Edward VII Memorial Fund)的12萬美元捐贈,該基金由醫生林文慶(Lim Boon Keng)創立。隨後,在1913年11月18日,學校更名爲愛德華七世醫學院。1921年,它再次更名爲愛德華七世醫學院,以反映其學術地位。
馬來亞大學時期(1949-1962)
1928年,爲紀念新加坡開埠百年,一所高等教育學院在武吉知馬(即NUS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現址)成立了,那就是萊佛士學院(Raffles College)。
萊佛士學院,來源:馬來西亞博物館
1949年10月8日,爲了滿足馬來亞聯邦的高等教育需要,萊佛士學院與愛德華七世醫學院合並,成立馬來亞大學。
彼時馬來亞大學校徽,來源:NUS
馬來亞大學在其成立的頭十年發展非常迅速,並于1959年在吉隆坡設立分校。
在此期間,1955年,新加坡還誕生了另一所以華語爲媒介的華文大學,南洋大學。
南洋大學,來源:NUS
華語與英語教育之爭一直是新加坡長期存在的問題,南洋大學則是最早使用華語進行高等教育的一次嘗試。遺憾的是,在當時,接受華語教育的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並不樂觀,其校園內對于政治事務的熱衷也使得南洋大學與政府沖突不斷。
新加坡大學時期(1962-1980)
1959年,吉隆坡分校和新加坡分校分別成爲獨立自治主體。同時,隨著新加坡實現完全自治、新加坡自治邦的成立,兩分校越發各自獨立。
1960年,當時的馬來亞聯邦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表示,希望將各分院的地位改爲國立大學1961年通過立法,成立前吉隆坡分校爲馬來亞大學,新加坡分校于1962年1月1日更名爲新加坡大學。1962年1月1日,兩校徹底分離成爲各自獨立的大學,即新加坡大學(University of Singapore)和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
新加坡,來源:lcs4visa.com
1975年,政府促使南洋大學引入英語作爲教學語言;1977年,南大開始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開設聯合課程。1980年,南洋大學與新加坡大學正式合並,組成了現今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這標志著從民間到政府,這種使英語教育與華語教育的合流的努力達到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南洋大學雖與南洋理工大學同址,卻是兩所不同的學校。在南洋大學並入新加坡大學的次年,即1981年,南洋理工大學才在南洋大學的原址上成立。
南洋大學校徽,來源:NUS
原南洋大學校徽由三個圓環交織而成,後加入新國大校徽中。
新加坡國立大學(1980- )
新加坡國立大學于1980年代開始其創業教育努力,1988年設立了創新和技術創業管理中心。2001年更名爲新加坡國立大學創業中心(NEC),成爲新加坡國立大學企業分部。NEC目前由Wong Poh Kam領導,其活動分爲四個領域,包括企業孵化器、體驗教育、創業發展和創業研究。
QS排名,來源:QS
新加坡國立大學在新加坡的Kent Ridge、Bukit Timah和奧特拉姆三個校區擁有17個學院和學校。從一個小小的醫學院發展至今,新加坡國立大學曆經百年風雨,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國際排名也節節攀升,目前穩居亞洲第一,世界第11位。
參考資料:
新加坡國立大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
Tan Jiak Kim – Wikipedia
Kusolpalin, P. (2016, February 28).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Ling, G., & Tan, J. (2011, March 14). Raffles College.
Tan, J. (2011, January 14). King Edward VII College of Medicine.
Tay, C. (2006, April 6). Tan Jiak Kim.
曲折百年 | 新加坡國立大學校史 | 新加坡新聞 (xinjiap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