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工作的小獅子粉們,是否被獅城的美景折服了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麽新加坡環境的建設都經曆了哪些曆程呢?和小獅子一起來看一下吧!
新加坡在殖民時期就在改善綠化環境,1860年代就在路邊栽種樹木,比如木棉樹,青龍木,黃盾柱木,紫繡球,雨樹等。最出名的是雨樹。
盡管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新加坡城區大多是一片水泥叢林。
新加坡于 1958 年發布的第一個總體規劃試圖改變新加坡的綠色環境,將用于娛樂的土地從 1953 年的 274 公頃增加到 1972 年的 1,050 公頃。這些將位于勿洛、樟宜和巴西立的沿岸,作爲以及建成區的邊緣。
1959年,新成立的由人民選舉出來的由人民行動黨組建的政府開始建設美麗的新加坡. 1959 年至 1966 年間,建造了幾個新的綠地,例如達克斯頓平原公園大道、克勞福德公園、模型交通遊樂場、花柏山風景公園和萊佛士廣場地下停車場上方的花園。政府還在 1963 年發起了植樹活動。
新加坡獨立後,開始展開了城市花園的建設。
直到新加坡獨立後,在1967年,時任總理的李光耀提出“花園城市”願景,新加坡才會有正式的綠化政策。
正如李光耀在宣布“花園城市”願景時指出的那樣,爲新加坡增加更多綠色植物有很多好處:“除了讓生活更愉快之外,你還給新加坡一個很好的聲譽,然後人們來了,他們留下來。無論您想去新加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將這個地方作爲基地。您的酒店貿易將蓬勃發展,酒店創造就業機會,您可以幫助解決失業問題。”
花園城市建設計劃分兩個階段進行
工務署公園及樹木組于 1975 年更名爲公園及康樂署 (PRD),在路邊大規模種植樹木和灌木。這些樹木包括生長速度快且具有遮蔭的樹冠,如青龍木、雨樹、森林之火和赤素馨花。還種植了九重葛、紅繡球、竹蘭等灌木。到 1970 年,新種植的樹木超過 55,000 棵,1974 年增加到約 158,600 棵,到 2014 年 6 月增加到 140 萬棵。
今天,植樹工作由國家公園委員會 (NParks) 領導,該委員會成立于 1990 年,旨在管理新加坡的國家公園。它于 1996 年擴大,以納入珠三角的角色,包括種植路邊樹木和發展休閑空間和公園。
“花園城市”計劃的第二階段,從 1970 年代中期開始,涉及在全島建立公園。這些新公園面積更大,設施齊全,可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休閑需求。
其中最大的公園被稱爲區域公園,面積從 10 公頃到 200 公頃不等。這些公園包括東海岸公園、花柏山公園和麥裏芝蓄水池公園。還有社區公園,如大巴窯鎮公園、碧山-宏茂橋公園和義順鄰裏公園,位于住宅區附近。這些公園面積從 1,000 平方米到 40 公頃不等,面向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在市區,還有另一種較小的公園,面積從 1,000 平方米到 30 公頃不等。比如魚尾獅公園和福康甯曆史公園等公園美化了城市景觀,並成爲建成城市環境的“綠肺”。
植樹造林和建設公園的努力已經立法,用于保護綠地。1971 年頒布了《樹木和植物法》,以保護現有和新種植的樹木。該立法于 1975 年擴大,規定開發商必須在建築物、道路和露天停車場周圍留出綠地。今天,保護自然的法律包括《公園和樹木法》(2005 年)、《動物和鳥類法》(2002 年)和《野生動物法》(2000 年)。這些由國家公園管理。
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從 1990 年代開始,“花園城市”的願景超越了植樹造林和建設公園的範疇,包括讓社區更接近自然。這一轉變在 1991 年城市重建局 (URA) 的概念計劃中有所勾勒,旨在將新加坡轉變爲一個自然、水體和城市發展無縫結合的島嶼城市。
NParks 采取的首批舉措之一是在 1991 年引入了公園連道網絡 (PCN)。這些綠色走廊允許公園用戶從一個公園或自然場所步行、滑輪、慢跑或騎自行車到另一個公園或自然場所休閑。第一個公園連道路線于 1992 年完工,是連接碧山-宏茂橋公園和加冷河濱公園的 7 公裏長的路段。如今,新加坡約有 70 個公園連道,總長度超過 340 公裏,到 2030 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 500 公裏。
許多現有的公園連道還連接到水渠、河流和水庫,這些水渠、河流和水庫已經根據公共事業委員會于 2006 年推出的活躍、美麗和清潔 (ABC) 水域計劃進行了改造。該計劃旨在創造美麗清潔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以及風景如畫的社區空間供所有人享受。正如李顯龍總理在啓動該計劃時所說:“通過連接我們的水體和水道,我們將創造新的社區空間,清潔、愉快和繁華的生活和活動。”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 2012 年將碧山-宏茂橋公園邊緣曾經是混凝土運河的一段加冷河改造成一條自然蜿蜒的河流。這條河現在是不同種類水鳥的家園和蜻蜓。
1991 年的概念計劃還承諾通過保護 3,000 公頃的自然保護區來保護新加坡的自然環境。包括林區、鳥類保護區、紅樹林沼澤、水體和自然保護區,這 19 個自然地點是在 1992年新加坡首個環境藍圖——新加坡綠色計劃發布後確定的。
今天,新加坡擁有 24 個自然區域,包括四個自然保護區——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和拉布拉多自然保護區——以及遍布主島和近海島嶼的 20 個自然區域。德光島、烏敏島和姐妹島。這些自然景點受《公園和樹木法》保護。
到 2030 年,新加坡的目標是創造更多這樣的自然空間,包括位于新加坡東北海岸紅樹林和泥灘棲息地的 Khatib Bongsu 占地 40 公頃的自然公園、8.9 公頃的武吉巴督山坡自然公園和 占地 16 公頃的武吉巴督中央自然公園。
在市區,市建局一直通過城市空間和高層建築景觀(LUSH)計劃促進高層綠化,該計劃鼓勵開發商在其項目中引入綠化。其中一些選擇包括在建築物內進行景觀美化和創建空中露台。今天,超過 550 個商業開發項目和三分之二以上的新住宅項目已加入 LUSH。這些建築包括市中心的 Oasia Hotel Downtown 和裕廊東的 JEM 購物中心。
新加坡成爲花園中的城市
新加坡的“花園城市”願景最終演變成“花園中的城市”概念,該概念于 2011 年推出。這一願景是關于“讓公園、花園、街景和空中綠化與我們的社區、我們的地方和空間連接,讓綠色空間和生物多樣性更靠近我們家和工作場所的”李顯龍總理說。“[我們]下定決心,我們的人民應該……與大自然接觸,永遠不要遠離綠地和湛藍的海水,在那裏他們可以放松、充電,在那裏他們可以讓他們的孩子和寵物安全地跑來跑去,以及在哪裏他們可以拍出迷人的婚紗照。”
在濱海灣的黃金地段建造濱海灣花園,就可以看出政府對綠色新加坡的承諾。濱海灣花園由南花園、東花園和中花園三個公共花園組成,總占地 101 公頃,于 2005 年提出概念,並于 2012 年建成,成爲市區的新公共綠地。濱海灣花園擁有兩個未來派的海綿狀玻璃穹頂和 18 個巨大的鋼筋混凝土制作的像樹一樣的垂直花園,稱爲擎天巨樹,代表了“花園城市”願景的實現及其向“花園中的城市”的轉變。
將綠色植物融入建築環境的做法通過親生態城鎮框架應用于公共住宅。該框架由建屋發展局 (HDB) 于 2013 年制定,旨在創建以自然爲中心的公共住宅區,擁有充足的綠色植物,以減少熱量和噪音,並允許社區農業和欣賞自然。以前,綠化只是通過爲大部分娛樂活動提供綠地來融入建屋局的生活環境。親生態框架于 2015 年在榜鵝北岸區試點,然後在 2016 年在 比達達利(Bidadari) 的 兀裏(Woodleigh) 社區的規劃和設計中采用。2018 年,宣布該框架將推廣到所有新推出的住房項目。
自然之城與新加坡綠色計劃
2020 年,公布了綠化新加坡的新願景。“我們希望將新加坡變成一座自然之城,爲新加坡人提供更好的生活質量,同時與島上的動植物共存,”時任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 Desmond Lee 說。
這將通過擁有更多的自然公園、改善新的和現有的公園和花園的自然環境、將自然融入建築環境以及使綠地更容易進入來實現。到 2030 年,預計新加坡將擁有另外 200 公頃的自然公園,多達 200 公頃的空中綠地,種植 100 萬棵樹木,建造長達 500 公裏的公園連道,所有家庭步行 10 分鍾就能到達公園。
“自然之城”戰略也是新加坡 2030 年綠色計劃的主要支柱之一。該綠色計劃于 2021 年 2 月啓動,是新加坡最新的十年藍圖,旨在在氣候挑戰中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改變。
從“花園城市”到“花園中的城市”再到“自然中的城市”的演變表明,幾十年來,綠化國家已成爲一個主要優先事項。政府從僅僅植樹轉變爲設立公園,擴大這些綠地,並在景觀花園和自然棲息地的更大背景下思考自然。
最新的新加坡綠色計劃更進一步,將更多綠色植物的趨勢與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的可持續性需求相結合。如果計劃成功,新加坡居民將能夠享受到更加綠色的環境,國家本身也將更接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願景。
看了這些瞬間明白了爲什麽稱新加坡爲“花園之城”,爲新加坡點贊!相信在這樣的美景中工作心情也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