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交易在不久的將來,被淘汰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聯合早報)
作者 王震宇
疫情期間爲了減少與他人接觸,任何交易都盡可能在智能器材上進行。無論是購買衣服、食物或居家用品,都無須掏出鈔票就能一鍵搞定。
原以爲支付現金的習慣從此將逐漸淡出,網上消費將成爲後疫情時代的大勢所趨,但放眼東南亞國家,實際情況似乎並非如此。
無須掏出鈔票就能一鍵搞定的時代,東南亞一些經濟體依舊十分仰賴現金。(iStock)
澳大利亞公共會計師協會(CPA Australia)日前進行一項年度調查,詢問各國多少中小企業至少過半的收入還是以現金交易。 結果收到的反饋顯示,東南亞一些經濟體依舊十分仰賴現金。
其中,菲律賓在這項調查中“居冠”——超過八成受訪的企業說,他們在2021年大部分的銷售額都是通過現款交易,幾乎回到了疫情之前在2019年的使用率。
這也比2020年的數據高出許多。當年,同一項調查發現,七成的菲國中小企業收入是以現鈔居多,而這也反映了因大規模的封城,導致該國現金交易當時呈下滑的現象。
緊跟其後的是印度尼西亞。 調查顯示,相較于2020年的58%,印尼六成的中小企業在2021年彙報至少半數的收入來自現金,稍有增加。
超過八成受訪的菲律賓企業說,他們在2021年大部分的銷售額都是通過現款交易。圖爲菲律賓消費者選用無現金付款。(MYNT提供)
這兩個國家的調查結果,似乎也反映出人們在疫情間的消費習慣:防疫期間被關在家無法出門,民衆自然而然減少使用現款。一旦放寬防疫又能踏出家門到實體店消費,自然就回歸到往常的付費方式。
如果解讀這項調查能作爲衡量各國消費習慣的一種方式,那只能說或許菲律賓和印尼人民對于“無現金”和“數碼付費”等,還不是很適應。
一些國家如越南則呈現另一種走向。
根據調查,越南中小企業觀察到,現金交易在2020年顯著上升,到了2021年防疫限制不再那麽嚴苛,現款付費趨勢卻又下降了。
東南亞地區內,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現金交易量就呈減少的趨勢。
圖爲新山消費者在超市排隊付款。(聯合早報)
調查說,新馬多年來的現款使用量正持續下滑,去年兩國各自也只有少過四成的中小企業以現金交易爲主。
澳大利亞公共會計師協會負責撰寫這篇調查報告的作者結道說:
“現金交易對于很多東南亞企業來說還是很重要。(亞洲區)的企業在2021年收獲至少五成現款收入的概率,比起自2017年的任何一年都來得高。”
數碼交易風險高 現款付費更安心?
數碼交易風險高,讓一些人民選擇“死守”付現。(海峽時報)
總體來說,在數碼化盛行又有疫情“推波助瀾”的時代,一些人民選擇“死守”支付現款,可能離不開以下幾大原因:
文化習慣上更喜愛用現金付費;
電子付費涉及更高額的交易成本及商家附加費(merchant fee);
擔心網上交易遇到詐騙或數碼聯通性不佳等。
對部分新加坡人民來說,喜歡用現金付費的消費行爲就相當貼切。
我國這些年來積極鼓勵國人少用現鈔,不但在疫情期間鼓勵樂齡人士學習付款,就連過年期間也希望大家可以用電子轉賬的方法發紅包,今年又宣布要打造“無現金校園”。
推廣數碼付費的工作做得如此緊鑼密鼓,但政府還是爲偏愛現鈔的國人留了一條後路,曾表明不會完全廢除使用現金支付。
畢竟,再怎麽灌輸無現金觀念,數碼鴻溝還是會存在,而且伴隨一些國人數十年的消費習慣,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當然也有人不願或難以嘗試新事物。
加密貨幣也難以“擊敗”現款
說到新嘗試,有越來越多的東南亞企業如今也嘗試提供加密貨幣付費選項,希望能減低交易成本並確保無國界支付模式能得到保障。
但也有人認爲,加密貨幣付費存在不穩定性、其價值也可能會大起大落。
加密貨幣付費被指存在不穩定性、其價值也可能會大起大落。(路透社)
有專家指出,除了東南亞企業在疫情趨緩之際,似乎開始轉向現金交易,亞太地區的一些國家,如中國、印度及新西蘭也有類似現象。
據報道,這些國家在2021年現金付款的使用率,相較2020年都來得更高。
如此看來,現金交易在不久的將來,被淘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澳洲科廷大學客座教授麥可·沙珀(Michael Schaper)在一篇評論中就提到:
“如果通貨膨脹再次浮現,消費者可能會將現金轉換成其他資産(保值),但目前還言之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