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知道我曾經在新加坡留學之後,都希望我聊一下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其中大家不約而同最感興趣的是新加坡的精英教育,並且希望我能夠使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一下什麽是新加坡的精英教育。那麽我先用一句話說明什麽是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所謂新加坡的精英教育並不是培養精英的教育,而是選擇精英並且教育精英的教育。
問題解析
1.爲什麽新加坡會采用這種精英教育呢?
精英教育是由新加坡的國情所決定的。面對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生活環境,新加坡人民只有成爲精英身份才能夠在世界和曆史舞台中取得自己的地位。衆所周知,新加坡有著非常優越的地理位置,但是沒有任何自然資源。新加坡雖然作爲一個國小民寡的國家,但是人均GDP卻一直位于世界前列。根據新加坡統計局的數據,2018年新加坡的名義GDP 按照2018年平均彙率折算約爲 3610.5 億美元,人均 GDP 約爲 6.4 萬美元。據悉中國人均GDP僅有1萬美元、美國人均GDP也只是約5.5萬美元,相對于而言,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新加坡建國以來所取得的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成就爲世界所關注,在經濟轉型與産業創新升級方面,形成了從資本驅動經濟向創新驅動經濟的結構調整。相對于中國資本剝削民衆從民衆中獲利不同,新加坡的資本與技術高度結合,爲新加坡從工業産業革命到信息技術革命提供了無限的推動力,而這一切都無不指向新加坡這個國家背後的技術精英與管理精英。
2.新加坡的教育是如何培養出這些精英的呢?
新加坡的教育之核心在于使用分流制度代替自動升學制度,從而選擇出精英;同時又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分配給這些精英;最後讓這些精英爲國效力,推動新加坡國家的進步。因此新加坡的教育體系第一步是要選擇精英,第二步是教育精英,第三步是讓精英爲國效力。
就本文而言,我先介紹如何選擇精英。
爲何要選擇精英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這就和爲何要在企業中選擇比較聰明的員工,在市場中選擇比較聰明的升學顧問,在相親市場中選擇顔值比較高的女性,或者選擇資産豐富或具有較多財産的男性一樣:所有人都會追求投入與産出的性價比。一個國家的教育系統同樣一個道理,也會追求投入與産出的性價比,畢竟教育經費來自于國家的稅收。國家政府希望花同樣的培養更加優質的勞動力,從而爲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在賬面上講,也就是更高的GDP。
在這個思路下,國家就會使用分流制度代替固定升學制度。我先講一下什麽是固定升學制度。在我國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使用的是固定升學制度。例如當我們完成小學教育之後,就會自動地升入這個小學所對口的初級中學。當學生離開義務教育之後,就會面臨著諸多升學考試。例如我們所熟悉的中考和高考。通過中考,學生就會被分流進入普通高中或者職業高中;通過高考學生則會進入普通大學、省重點大學、一本大學、211大學、或者985大學。總之,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中會有兩次分流機會:中考和高考。
但是在新加坡的教育體制中,則會具有更多的分流機會。
第一次分流:
新加坡學生第一次全國性分流是在小學三年級,那個時候學生只有9歲。每個學校的學生都需要參加一個智商測驗,那些成績好的學生會被邀請到“名校”就讀天才班,也就是資優教育(Gifted education program,簡稱GEP)。
在小學三年級 (P3),除了那些選擇退出的學生,所有學生都將參加第一輪入學考試,即篩選考試。根據篩選測試結果確定大約10% 的學生將被邀請參加第二輪選拔測試。根據選拔測試結果,通常會在當年 11 月之前確定並邀請前 1% 的學生加入資優教育計劃。英語和數學試卷作爲篩選測試的一部分,而另外兩篇試卷(通用能力 I 和通用能力 II)被包括在選拔測試中。
這些“天才”接受的課程雖然難度更大,但是學的更多、分配的老師更好,資源也更優越。原本智商的優勢再加上資源的優勢,會把這些“天才”學生和普通學生的距離拉得更大。但是,這種天才班整個新加坡只有9所高質量的學校開設,每年錄取人數十分有限,可以說只是把1%的最頂尖學生篩選出來加以培養,與剩下99%的學生毫無關系。
第二次分流:
第二次分流是在小學六年級,那個時候學生有12歲。新加坡小學六年級的分流,簡稱小六分流(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PLSE)。小六分流考試考查難度偏高,遠遠高于中國的小學畢業考試,和我們中國的中考難度幾乎相當。坦白來講,小六分流甚至會影響孩子未來一生的道路。
在本次考試中,成績最好的孩子,可以直接進入直通車計劃(Integrated Program),接受4年初中+2年初級學院的課程教育,不用參加O水准考試(相當于中考),直接在6年學習結束時參加A Level考試(相當于高考),進入大學。這波學生大約占總額的5%。
處于中上水平的約40%的學生進入快捷源流(Express stream,4年學制),中四結束後進行O Level考試,根據考試成績,決定是否可以進入初級學院進修學習。如果考試成績優秀,則進入初級學院(相當于新加坡政府大學的預科課程)學習,反之,則進入理工學院(3年制普通高等教育,相當于大專)學習。
處于中下水平的約30%的學生進入普通源流(Normal stream,5年學制),學習普通學術課程(NA),合格者可以在第五年參加O Level考試。O Level考試合格者,少數進入初級學院學習,大部分進入到理工學院學習。
處于靠後水平的會進入普通技術課程(NT),中四結束後參加N Level考試,其他學生大部分會接受職業技術教育,例如工藝教育學院(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簡稱ITE,相當于中專),也有一些學生可以去往理工學院,或者直接工作。這部分學生大概占20%。
無法通過小六離校考試的學生進入Northlight學校,這個學校是給小學複讀3次還不及格的學生讀的,主要是提供技能培訓(如烹饪、美發等),不再提供學術提升。這部分大概占了5%。
第三次分流:
第三次分流發生在初中結束的時候,也就是學生16歲的時候。也就是上面提到的O Level考試(Odinary Level Test)。除了直通車計劃的學生,其他讀完中學的學生要參加O Level考試(相當于中國的中考),根據O Level的成績再次分流。
O Level考試前10%的學生才可以進入初級學院(Junior college,簡稱JC),接受新加坡的高中教育,而剩下的學生會直接進入理工學院。
在中國,很多人都會認爲新加坡的理工學院就相當于中國的大專,這是因爲他們都提供三年的高等教育。但是,實際上這些理工學院和中國的大專有非常大的區別——新加坡的理工學院畢業生就業好、社會上升動能大;而中國大專學生則沒有這些動能。
新加坡一共有四所理工學院。新加坡第一所理工學院——新加坡理工學院,成立于 1954 年。義安理工學院的曆史也可以追溯到 1963 年。另外兩所理工學院,淡馬錫理工學院和南洋理工學院于1990年代成立。
理工學院的錄取標准較爲寬泛。新加坡理工學院提供3年的文憑課程。他們根據 GCE O 水准、GCE A 水准、GCE N(A) 水准或技術教育學院 (ITE) 成績錄取學生。
理工學院提供的課程非常具有實際作用。理工學院在各個領域提供廣泛的課程,包括工程、商業研究、會計、旅遊和酒店管理、大衆傳播、數字媒體和生物技術。還有海洋工程、航海研究、護理和驗光等專業課程。他們提供更以行業爲導向的教育。
新加坡理工學院的學生具有很紮實的就業能力和學術發展能力。讀理工學院的學生如果成績在前5%,那麽也可以直接進入NTU、NUS本地大學就讀。而其它學生,由于其英語水平優勢和教學體系完備,很容易得到英國、澳洲、新西蘭等大學的轉學錄取,進入其大學第二年或者第三年進行學習,最終可取得大學本科學曆。
第四次分流:
第三次分流發生在高中結束的時候,也就是學生18歲的時候。只有完成了初級學院學習的學生才有資格參加高考(A-Level)考試。大概只有10%的學生有機會參加A-Level考試。當然,參加完這個考試的學生大多都有大學錄取,只有少數會被淘汰到理工學院。
建議
總體看來,新加坡的大學升學名額中的半數都會在PSLE考試的時候劃分出來,而另外一半會在之後的兩次分流中進行劃分。當然不可否認,每次分流考試都是對學生極爲殘酷的選拔。我們往往只關注到進入新加坡大學的人都是精英,並且表面上也會認爲新加坡的教育體系教育出了廣大的社會精英,而實際上並非如此。新加坡的“精英教育”的第一步只是選拔精英進行教育。
當我在新加坡讀書的時候,總會聽到很多女生誇贊在新加坡公立大學讀書的本科生如何優秀,我也只是一笑了之。誠然,經過層層選拔,大概只有13%的學生最終會進入新加坡的兩所公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進行學習;而往往這些人中的大多數必然會成爲社會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