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
香港輸給新加坡了嗎?
亞洲金融霸主爭奪戰!香港、新加坡綜合對比,誰能技高一籌?
香港和新加坡曾經同列“亞洲四小龍”,規模相近,崛起于同一個年代,多年來,兩城漸漸形成亞洲金融中心的競爭之勢。
在此過程中,輿論上不斷浮現一個問題——新加坡今後是否會取代香港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
什麽成就了金融中心?新加坡與香港纏鬥多年,兩者都具備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必備條件。
“香港和新加坡都曾經有過作爲英國殖民地的經曆, 有著高效的營商環境和累積多年的貿易經驗及夥伴”,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胡榮表示,因此兩城是一直是爭奪亞太區域金融中心的競爭對手。
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胡光宙梳理出兩城共同具備的三個優勢:一、健全、透明、高效的法律制度;二、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士;三,世界級的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
香港和新加坡法律體系相似。同爲前英國殖民地,兩個城市都繼承了英國普通法體系,與國際通行法律體系接軌。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調查發現,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是“歐洲以外最受歡迎的首選仲裁機構”、全球第三大仲裁機構,以及進步最快的仲裁地。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緊隨其後,排名第四,進步程度僅次于前者,位居第二。
從排名上,香港和新加坡一直在國際金融中心位置上不斷輪換交替。但香港始終位居C位。也不乏一些觀點認爲,新加坡很快會超越香港,成爲亞洲第一的國際金融中心?對此,你怎麽看?
目錄
一、 “新港之爭”
二、外彙市場仍是香港占優
三、股票和債券市場香港勝出無疑
四、資産管理和財富管理市場規模仍是香港大
五、構築香港金融中心新優勢
六、綜上所述
01 “新港之爭”
金融滋養各行各業,金融中心之地位乃是兵家必爭。
中國香港(下稱香港)和新加坡長期“愛恨糾纏”, “新港之爭”是新時代的“雙城記”。
香港和新加坡擁有太多相似之處:購物天堂,華人世界,文化多元包容,面積小、資源少卻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她們都是“東亞奇迹”,“亞洲四小龍”,崛起軌迹高度雷同。
“香港和新加坡都曾經有過作爲英國殖民地的經曆, 有著高效的營商環境和累積多年的貿易經驗及夥伴”,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胡榮表示,因此兩城是一直是爭奪亞太區域金融中心的競爭對手。
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胡光宙梳理出兩城共同具備的三個優勢:一、健全、透明、高效的法律制度;二、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士;三,世界級的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
香港和新加坡法律體系相似。同爲前英國殖民地,兩個城市都繼承了英國普通法體系,與國際通行法律體系接軌。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調查發現,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是“歐洲以外最受歡迎的首選仲裁機構”、全球第三大仲裁機構,以及進步最快的仲裁地。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緊隨其後,排名第四,進步程度僅次于前者,位居第二。
金融發達、法律健全、政治穩定、政府高效廉潔、營商環境自由開放、高素質人才恒河沙數,她們都向全世界展現著自己的魅力。因爲如此多的相似之處,兩地管理者也相互以對方爲鏡鑒,而在大衆內心之中也存在著深深的“瑜亮情結”。
最近“新港之爭”在輿論上日趨白熱化,有文章炒作資本和財富撤離香港,而新加坡是最大受益者。
這些文章列出了一些情況。比如,2021年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排行榜TOP50中,前10富豪裏面有4位是來自中國的新移民。中國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療(300760.SZ)的實控人李西廷排名榜首,火鍋連鎖龍頭海底撈(06862.HK)的實控人張勇夫婦名列第4。
再如,2022年3月以來,全球最大的企業管理和協同化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思愛普公司(SAP)、世界知名品牌戴森(Dyson)、法國制藥巨頭賽諾菲(Sanofi)紛紛宣布在新加坡投資建廠。戴森更是在新加坡設立全球新總部,總理李顯龍親自出席揭幕儀式。
這些文章認爲除了越南,新加坡成爲了又一個疫情受益國家,而香港的地位日漸衰落。香港在“新港之爭”中已然落了下風。
其中有些觀點言之鑿鑿,說不久之後,新加坡就會取代香港,成爲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金融中心。曾經光輝燦爛的“紐倫港”將讓位于“紐倫坡”。
有些人用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布的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疊加一些其他事實,來支持香港將被超越的觀點。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確是比較權威的指標。該指數持續對全球金融中心進行競爭力評估和排名,每年3月和9月定期更新以顯示競爭力的變化。自2007年3月發布第1期以來,已經連續發布了31期。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香港的排名長期居于第三。香港和第一的紐約,第二的倫敦形成了“紐倫港”的穩定格局。然而2019年香港發生了一些情況,導致2020年3月其排名大幅下挫到第六。當局面穩定之後,2021年9月,香港排名回到第三。2022年3月最新的31期排名中,香港得分715分仍爲第三名,比第二名倫敦低11分,比第六名新加坡高3分。
這些人說,新加坡比香港僅僅低3分,考慮到財富快速向新加坡轉移,用不了多久新加坡就會超越香港。
的確,最近有些超級富裕家庭選擇了新加坡作爲財富管理地點。我們也承認以“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爲代表的財富管理業務在新加坡發展迅猛。2021年“家族辦公室”管理資産增長了100%以上。
但是,新加坡和香港的金融實力真的相差無幾嗎?香港很快會被新加坡超越嗎?
本文比較香港和新加坡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希望通過分析,揭示真相。
02 外彙市場仍是香港占優
新加坡和香港分別是世界第三大和第四大外彙交易市場。在成交量方面,新加坡和香港相差無幾。國際清算銀行每3年公布一次數據,目前最新數據是2019年4月的數據。2019年4月新加坡平均每日交易額爲6400億美元,香港爲6320億美元,略低于新加坡。
上述數據是否就說明新加坡外彙市場趕超過了香港,是不是說明香港作爲亞太地區外彙交易中心的地位被取代了呢?
自然不是的。
原因在于香港具有新加坡及其他一些外彙市場所不具備的比較優勢:
首先是因爲香港地處目前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前景最爲可觀的亞太地區的中央位置,而且背靠著中國大陸這塊巨大的經濟腹地,會得到中國大陸強大的經濟規模和巨大發展潛力的支持,大量資金會流入這個地區。九七回歸後港人治港,會充分發揮富有創業精神和應變能力的香港人民的巨大潛能。而且,香港是中國大陸的轉口港,隨著香港與大陸經濟聯系的日益密切,因貿易所産生的實質性外彙需求會較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多,也就是說,外彙交易中投機的比例相對較小,使香港外彙市場能夠長期穩定地發展。
其次是香港外彙市場的衍生性交易(主要指外彙期貨、期權及互換交易)較少,只占1%,而倫敦市場占了3%以上,紐約市場占了6%。新加坡外彙市場的比例很高。金融衍生工具雖是爲規避風險而設計的,但在實際交易中因其具有很強的杠杆作用而常被用作強投機性工具。由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造成的金融動蕩也屢見不鮮: 1987年由紐約的股指期貨與股指期權的程序化交易(Program Trading )而釀就了全球性股災;今年2月份由于在新加坡炒買日經225指數期貨導致了巴林銀行倒閉;以及幾乎與此同時發生的,上海327國債期貨風波,都使人深切地意識到金融衍生工具的巨大投機性和破壞性。香港外彙市場衍生性交易分量少,而且香港金融當局在發展衍生性交易的同時對衍生工具的監管問題十分重視,並爲降低市場風險制定了不少規章制度,爲促進外彙市場的穩定發展作出不遺余力的努力。這一努力的目光是長遠的,它會有助于香港外彙市場在日益激烈的競爭形勢下保持長期的穩定發展。
最後,香港不但是遠東的外彙交易中心之一它還是全球五大黃金市場之一,是由巨大的股票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期貨市場、基金市場等組成的綜合性國際金融中心。更廣義地說,香港是世界貿易、金融、旅遊、信息、航運的綜合性經濟金融中心。這一切,都會支持香港外彙市場在挑戰中獲得生存與發展。因此,香港外彙市場雖面臨著其他市場的激烈競爭與挑戰,但它的發展勢頭仍會很勁,發展前景會是十分美好的。
所以在未來的外彙市場上,香港會比新加坡更具優勢。
同時,香港作爲是全球第三大美元交易中心,新加坡排在其後。美元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儲備貨幣,在總量中占比接近60%。而且美元具有最佳的流動性和抗風險性,所以美元交易額比全體貨幣的總交易額更重要、更關鍵。
並且,香港的人民幣市場比新加坡大很多。香港是境外人民幣最大樞紐,而新加坡排名第三。2021年12月香港的人民幣存款余額超過9000億元人民幣,而新加坡爲1750億元人民幣。
東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很多中國內地企業通過香港去東盟投資。香港未來可以強化人民幣融資和交易功能,擴大周圍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地區人民幣業務。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香港作爲世界第一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其優勢顯而易見。
世界金融中心必須擁有強大的資本市場,而資本市場的核心是股票和債券市場。我們看看“新港”的股票和債券市場之間有多大差距。
03 股票和債券市場香港勝出無疑
你不得不承認,新加坡在國際金融中心的競賽上一直奮勇拼搏。她頻出政策以吸引人才、企業及資金。但目前,香港在股票和債券市場上明顯勝過新加坡。
我們先看股票市場。熟悉香港和新加坡市場的投資人士都知道,香港以資本市場爲主,新加坡以外彙市場爲主。香港的資本市場要比新加坡大很多,特別是股票市場。2021年底香港股市總市值爲42.4萬億港元,新加坡股市總市值8000億新元,折合4.6萬億港元(此處和下文,新元與港元換算都用1:5.8)。香港股票總市值是新加坡的9倍多(42.4/4.6=9.2)。
香港和新加坡的股票市場都向全世界開放,而香港的成交量遠超新加坡。2021年新加坡股市總成交量爲3288億新元,折合1.9萬億港元。而香港股市2021年總成交量爲41萬億港元,約爲新加坡市場的22倍。
香港和新加坡的股票市場爲何有如此大差異?主要因爲服務對象不同。新加坡主要面向東盟市場;而香港金融業主要服務中國內地。比如香港銀行約45%的貸款和內地企業有關。
東盟以中小經濟體爲主,很難出現優質公司。零星出現的優質公司也會選擇其他市場上市。
中國內地的優質資産會優先選擇香港而不是新加坡上市。目前香港股票市場80%市值來自內地企業。可以說,香港股市已經是中國內地經濟的晴雨表,而不是香港經濟的晴雨表。
新加坡股票市場小,資金少,除非被逼無奈,新興優質企業不願意去新加坡挂牌上市。5月20日蔚來汽車(NIO.S)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挂牌只是爲了緩解在美股的“摘牌”風險。
新加坡股票市場由于缺乏流動性、又缺乏新興優質企業,所以難以吸引國際資金的活躍參與。這形成了一種負反饋,難以破解。新加坡要彌補股市短板,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再看債券市場。債券的發行籌資額以及債券交易額,是兩個衡量債券市場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從表面上看,2021年香港交易所全年債券共籌集1.55萬億港元;而新加坡交易所2021年全年債券共籌集 0.43萬億新元,折合2.49萬億港元。
似乎,新交所的債券市場已經大幅勝過港交所。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一位從業10余年的境外債券投資機構管理人對《財經十一人》說:“很多債券是在香港募集的,然後去新加坡挂牌。在哪裏挂牌主要出于披露規則、稅務規則等方面的考量。在哪裏挂牌本身意義不大,而在哪裏真實募集資金才重要。”
他繼續說:“新加坡交易所看起來募集了約2.5萬億港元,但其實顯示的是挂牌量。真實募集資金要小很多。” “如果考慮真實募資額,香港市場會明顯勝過新加坡。而且,這些債券的真實交易也大多發生在香港。交易的方式大多是OTC(over the counter,場外交易),所以數量難以統計。但根據我的經驗,香港的債券市場肯定是勝過新加坡的。”
無論股票市場還是債券市場,服務對象決定了長期地位。香港服務于中國內地,這是新加坡無法動搖的優勢。
04
資産管理和財富管理
市場規模仍是香港大
很多讀者可能認爲資産管理和財富管理是一回事。其實雖然兩者密不可分,但卻也存在明顯區別。
資産管理的出發點是“資産的保值增值”。資産管理對募集的資産負責,而無須照顧某個投資者的特殊需求。而財富管理的出發點是“滿足客戶需求”,對客戶負責。不僅要考慮保值增值,還要照顧客戶在財富傳承、避稅等方面的需求。
資産管理更傾向于靠近資産交易活躍的市場,所以資産管理的主要力量集中于香港。根據香港證券與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的調查,2020全年香港資産管理規模爲4.5萬億美元。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發布的《2020年新加坡資産管理調查》(2020 Singapore Asset Management Survey)新加坡同期資産管理規模爲4.65萬億新元,約合3.4萬億美元。香港比新加坡高32.4%。
財富管理的故事與資産管理略有不同。
2021年四季度德勤發布了《2021年德勤國際財富管理中心排名報告》。此研究報告認爲瑞士在財富管理市場中仍居全球榜首。
瑞士的競爭力、資産規模和業績表現均保持領先。從競爭力和資産規模來看,各地排名有所不同。
在競爭力方面,新加坡和香港排名第二和第三;
而在資産規模(德勤報告的財富管理規模排名以離岸財富來衡量)方面,英國和美國則排名第二和第三,香港和新加坡分列第四、第五。
2020年香港的財富管理規模爲1萬億美元,而新加坡是7900億美元。2017年-2020年,新加坡財富管理規模年均增速約6%,香港約爲3.5%。如果兩者都保持以上的平均增速,新加坡的財富管理規模還需要10年才能超過香港。
對于資産管理和財富管理,規模都是最重要的指標。而從規模來看,不管是資産管理還是財富管理,香港都勝過新加坡。
05
構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新優勢
政局方面,香港完善選舉制度後,選委會選舉、立法會選舉、行政長官選舉三場選舉成功舉行,香港邁向良政善治新階段。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産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
站在新起點上,應從哪些方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聽聽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專家怎麽說。
多渠道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過去10多年,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多個方面不斷拓展人民幣作爲國際貨幣的基礎功能。
我國2009年開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拓展人民幣作爲計價貨幣和結算貨幣功能。香港在處理全球人民幣支付交易方面保持領先地位,2010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總額爲5063.4億元,2021年高達7.94萬億元,是2010年的15.7倍。2021年香港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系統交易額度高達358萬億元,同比增長26.6%,且連續5年正增長。香港要強化跨境貿易結算和即時支付結算的人民幣支付功能。
人民幣離岸市場是人民幣定價、投資以及內外交互的重要市場,而香港是人民幣最大離岸市場。2017年以來,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進一步增長,銀行存款、債券發行及實時支付等均取得較好進展。香港人民幣存款持續5年正增長,2022年1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比2021年年底增加18.2%,爲1.1萬億元,創曆史新高。2021年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額同比增長35%,爲5506億元,遠高于香港債券發行額增速。香港是國際投資者進入內地資本市場的主要通道。2021年滬股通和深股通成交總額爲7.6萬億元,同比增長31%;港股通成交額爲9.3萬億元,同比增長高達70%。以滬深港通、債券通爲代表的資本項目雙向投資日益強化,人民幣資産成爲國際投資者重要投資標的。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可以有效提升人民幣投融資貨幣功能。
香港與內地貨幣金融合作不斷深化,對人民幣儲備貨幣功能也有所促進。2020年11月份,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續簽爲期5年的貨幣互換協議,協議規模由原來的4000億元擴大至5000億元。
未來香港可在以下四個方面強化香港人民幣業務國際競爭力。一是立足香港與內地規模巨大的貿易往來,強化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以及即時人民幣支付結算系統功能,有效促進人民幣結算功能。二是強化與內地合作,著力發展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産品,擴大離岸國債等利率債發行規模,著力做大人民幣“資産池”,強化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雙向連結功能,強化人民幣投融資貨幣功能。三是充分發揮樞紐作用,注重推薦介紹內地經濟金融發展機遇、重要金融産品與服務以及重大投資機會,帶動周邊地區和“一帶一路”地區的人民幣資産投資需求,吸引國際資本及其他金融要素在香港集聚,構建境外投資者“資金池”,將更多金融資源引入內地市場。四是發揮香港金融法律制度優勢,帶動人民幣和內地金融系統更多融入全球化進程中,提升雙循環相互促進功能。
(鄭聯盛:作者系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提升國際資産管理中心能級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了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一系列重大目標,明確了香港的“八大中心”定位,其中之一便是支持香港強化國際資産管理中心功能。作爲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爲來自世界各地的資産管理人、投資者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和交易平台。現階段,香港已成爲亞洲最大的國際資産管理及私人財富管理中心。站在香港新篇章與國家新征程的交彙點上,香港的資産管理及財富管理業務將釋放巨大的增長潛力。
香港具有建設國際資産管理及財富管理中心的基礎優勢。作爲高度自由的經濟體,香港資金自由流動和港元自由兌換受基本法保障。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實時大額支付體系、連結內地與海外的證券結算網絡和持續聯結國際外彙市場的結算體系。資金的自由進出與高效結付爲資産與財富管理業務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香港擁有功能豐富的金融生態系統。全球前100大銀行中有70多家落戶香港,全球前100大資産管理公司中超70家在香港設有辦事處。種類齊全、高度聚集的金融機構,爲香港發展資産與財富管理業務提供了豐富的投資主體,而高度發達的會計、審計、資信評估、投資咨詢等第三方中介服務體系則爲建設資産管理及財富管理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撐。
優越的政策條件與靈活的監管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香港資産與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香港特區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包括引入新的基金結構、爲在香港運營的私募基金所分發的附帶權益提供稅務寬減、設立外地基金遷冊來港的機制等,進一步增強了香港建設國際資産管理及財富管理中心的優勢條件。
近年來,內地居民財富的規模和增速在全球名列前茅,居民的財富管理意識日益強烈。香港證監會統計資料顯示,內地已成爲香港財富管理業務最主要的來源地,也是財富管理業務增長速度最快、最具潛力的市場。受益于內地居民旺盛的財富管理需求,香港的財富管理規模持續增長,增速在全球主要財富管理中心中最快。
“跨境理財通”的落地進一步擴大了香港財富管理市場的客戶來源。數據顯示,“跨境理財”通開展半年時間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參與“跨境理財通”個人投資者超過2.58萬人,購買投資産品市值余額超3.56億元,其中內地個人投資者持有港澳投資産品市值余額超1.44億元。隨著“跨境理財通”第二批試點銀行的落地和相關細則的進一步完善,內地市場對香港財富管理業務發展的推動作用還將進一步顯現。
有別于海外財富管理中心專注服務高淨值及富裕階層的模式,未來香港的財富管理可更具普惠色彩。香港的財富管理業務可借助金融科技等手段,將傳統意義上的小衆化、高門檻、高成本的定制金融服務,轉變爲實現居民資産保值增值、提高居民財産性收入的有效工具,在服務國家重大決策中爲財富管理行業開辟新的發展空間。
(李俊成:作者系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搶抓機遇發展綠色金融
香港作爲世界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第五大股票市場和外彙交易中心、亞洲第三大債券市場以及亞洲最大的基金管理和私人財富管理中心。目前全球百大銀行中超過四分之三的機構在港運營,海內外規模最大的20家私募基金中有15家落戶香港。來自全球的綠色債券投資者和綠色企業、項目不斷向香港彙集,香港綠色金融發展面臨三大機遇。
一是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的共識爲香港提供了彰顯優勢、集聚要素的全球性曆史機遇。《巴黎協定》的承諾正爲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並成爲全球性共識。多國政府相繼出台綠色發展的引導性、支持性和鼓勵性政策,全球經濟發展加速向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轉型。我國是全球首個擁有較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國家,很多地方在實踐探索中已經積累了不少有價值的創新經驗和産品模式。可以預見,在綠色金融關鍵要素的全球範圍流動和集聚進程中,香港憑借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先發優勢、專業優勢,將贏得這次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
二是中央政府長期穩定的制度化供給賦能香港發展綠色金融的政策機遇。《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提出,深化粵港澳綠色金融合作,探索建立統一的綠色金融標准,爲內地企業利用港澳市場進行綠色項目融資提供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香港打造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建設國際認可的綠色債券認證機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同屬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和可持續金融國際平台成員,將繼續支持香港綠色金融體系的發展。
三是鮮明、完備的“綠色”禀賦爲香港培育了打造新高地和激發新引擎的發展機遇。我國明確制定了綠色金融發展目標,其中,香港的樞紐和橋梁作用尤顯重要。香港既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國際化城市,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近些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多措並舉積極支持綠色金融發展,先後推出“綠色金融認證計劃”“綠色債券資助計劃”以及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主權綠債發行計劃,提供符合國際標准的綠色基准和綠色指引等。目前綠色金融還沒有統一的全球標准,歐洲發達經濟體與亞太地區發展中經濟體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香港具可擔當中介樞紐角色,爲各類投資者提供顧問和專業服務。香港不僅可爲內地綠色項目提供離岸發債平台,還可爲國際投資者進入內地綠色債券市場提供便利,成爲全球綠色債券的募集、交易和認證中心,成爲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綠色項目服務中心。
(徐義國:作者系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06
綜上所述
綜合上文,在股票、債券、外彙、資産管理、財富管理各個市場,香港金融業都強于新加坡。尤其她們在股票市場方面的差距達到10倍,而新加坡又很難找到超越路徑。
實際上,香港在銀行信貸、黃金交易等方面也都超越新加坡。金融業增加值可以作爲金融市場影響力的一種衡量。2020年新加坡金融業增加值是450億美元,而香港約爲767億美元,是新加坡的1.7倍。可見新加坡與香港的金融市場影響力還存在顯著差距。
作爲國際金融中心,法治、自由、開放是必備要素。但它的發展潛力取決于服務對象。香港服務整個中國內地,是中國和世界的節點,發展空間巨大。新加坡在這方面只能羨慕香港。
目前,在股票、債券、外彙、資管等重要資本市場,香港完勝新加坡。但香港不可以驕傲,更不可以忽視新加坡帶來的挑戰。
香港應該繼續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其自由開放程度一直勝過新加坡。並且不斷彌補自己的不足,穩固五大市場地位:
一是亞洲最重要的資本市場;
二是世界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
三是一帶一路的金融服務樞紐;
四是亞洲首要的資産和財富管理中心;
五是亞洲第一的綠色金融中心。
香港要大量培養ESG人才(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雙碳”人才,制定綠色金融標准。香港在未來要做亞洲綠色金融中心。
今年4月14日,70歲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宣布,49歲的現任內閣財政部長黃循財將成爲自李光耀、吳作棟、李顯龍之後的新加坡“第四代團隊領導人”,並在未來合適的時刻接替自己的總理職位。
今年7月1日,64歲的李家超將上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任行政長官。他將以用人唯才的原則,並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之下,開啓“良政善治”的新局面。
在兩位新領導人的帶領下,香港和新加坡無疑都會走向更大的成功。香港和新加坡之間並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無奈,而是彼此借鑒,取長補短,資源互補,競合前行。
注:文章內容來源經濟日報、財經十一人、豆丁網-金融資料等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