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新加坡人口中每四個人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檔案照)
6月13日,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在護聯中心的社區護理工作計劃研討會上指出,繼續擴充療養院床位未必是可持續的做法,除了這麽做,我們還必須果斷地把樂齡護理從急症醫院、社區醫院和療養院轉移到社區,讓更多年長者在家中或社區原地養老。
這是一個新的年長者護理模式,也是新近推出的“健康SG”所要達致的目標,讓更多老年人,包括日常活動需要協助的老年人,能夠居家養老,在社區裏獲得所需的護理,以及獨立和愉快地生活。
很多人知道新加坡人口正急速老齡化,但卻未必能真正體會這個趨勢對社會,尤其是我們的醫療系統和養老設施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對養老院設施的需求暴增就是一例。從2010年至2020年間,療養院床位已從約9600個增加七成至1萬6200個,仍供不應求。未來10年預計將翻倍至超過3萬1000個。
到2030年,新加坡人口中每四個人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根據聯合國的定義,65歲以上者若占人口的14%以上,就算是老齡化社會,一旦超過20%,則和日本一樣,屬超級老齡化社會。
毫無疑問,新加坡正在經曆一場“銀色海嘯”,如果大多數老年人都選擇或不得不住進養老院的話,供應將難以趕上需求。
因此,原地養老的概念是正確的。不過,在落實層面充滿了挑戰。老年人口的問題是複雜的,最常見的是體弱多病,不少人會患上需要長期護理的疾病,如糖尿病、腎髒病、中風、心髒病、各種癌症、失智症(老年癡呆)、抑郁症等等,到了晚期,往往行動不便或無法自理,臨終護理更是棘手。
因此,要做到讓更多人能夠原地養老,首先必須做到老年人能保持活躍,身心健康,其次則需要有完善的或一站式的社區護理配套設施。這些正是“健康SG”策略的工作重點和涵蓋範圍。
其中,脫胎自樂齡活動中心和樂齡護理中心的“樂齡綜合服務中心”,將肩負起社區護理的重擔。這類新型的樂齡服務中心目前有119個,2025年將增至220個,每個中心最終負責照顧1000至4000名樂齡人士。它們的服務涵蓋“ABC”三元素,即:爲健康老人提供活躍樂齡(active aging)活動、爲孤獨老人提供友伴(befriending)服務,以及爲病弱老人提供有關護理(care)的資訊與轉介服務。 本月初,王乙康部長在新加坡衛生部常年工作計劃研討會上就已指出,預防護理的“健康SG”以及慈懷護理,將是衛生部下來的兩大工作重點。因此,我們也可以預期當局將會加強慈懷護理服務這個環節。
社區護理模式另一個關鍵是人力,在醫護人力短缺的新加坡,這也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借助科技緩解這方面的壓力,是必由之路,但良好的護理畢竟離不開人和人的接觸,很多服務也無法自動化,在很大程度上仍須仰賴足夠訓練有素的人力。解決之道,最終離不開提高薪酬的競爭力以及改善工作環境。新加坡衛生部在2020年至2023年間展開社區護理增薪計劃,投入約2億9000萬新元爲社區護理人員加薪。今後,這方面的投入肯定還須繼續,這意味著政府的社會開支負擔會日益加重。即便如此,可以預見,護理行業在很大程度上仍須仰賴外來員工的補充助力。
把護理中心轉到社區,是一個重大的轉型,過程中肯定會遇上各種事前預料不到的狀況。因此,新加坡衛生部仍須和各相關機構與利益相關方緊密協作、溝通,以便及時有效地化解各種難題,或在運作上作出必要的改進與調整。
文章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