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已經很少有人再將碎銀子作爲流通的貨幣了,隨著錢莊制度的倒閉,所以銀票基本上也都沒有用了,反而被一些相對先進的銀行兌換券所取代。當時市面上所流通的大洋有很多種,有墨西哥鷹,日本龍洋,袁大頭,孫大頭都稱之爲大洋。
大洋其本身有著一定的含銀量,所以即便是戰爭狀態下,其本身的購買力並沒有發生多少變化。那麽在民國初期,一塊大洋放到現在能值多少錢呢?由于各地的物價不同,一個大洋在現在當什麽現金數還要結合著不同的區域進行推測。
在民國初期,由于清政府剛覆滅,全國上下剛進行了一次民主化改革,再加上當時西歐各國都在忙于第1次世界大戰,放松了對于中國的壓榨,因此中國的工商業都得以飛躍式的發展,老百姓的總體經濟收入也有所提高,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多多少少也會存在一些通貨膨脹,但是影響不會太明顯。
等到後來民國內戰時期,紙幣出現了大幅度的通貨膨脹,但是銀元整體的購買力並沒有下降多少。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在1915年北京,一塊大洋能夠買上30斤大米,或者說是8斤豬肉。
現在稍微好一點的大米都是在4塊錢到5塊錢一斤,咱們暫且按五塊錢一斤算的話,但從表面上看,一塊大洋相當于現在150塊錢人民幣的購買力。
但是畢竟那個時候農産量比較低,一畝地也就是收上二三百斤的糧食,買上30斤大米,絕對超過一畝地1/10的收入了。
現在一畝水稻都能夠達到1000斤以上,咱們暫且按1000斤來算,那麽一畝地1/10的收入就是100斤,那麽折合成人民幣的話,大概就是400~500塊人民幣的購買力。
大米屬于一個基本生活所需,所以在任何一個時代其價值都是一定的,若是從奢侈品上面來推算的話購買力仍然有所不同。
當時兩個人在北京吃一份高端的西餐配上紅酒,大概需要一個大洋。如果現在一個一線城市,吃一個不怎麽樣的西餐,兩個人至少也要500塊錢到800塊錢,所以大洋在購買高端奢侈品的時候,購買力相對弱一點,但是買基礎生活用品的時候購買力高一點。
若是從含銀量來計算的話,現在白銀是4塊錢一克,折合下來一塊大洋大概值100多塊錢。
落實從薪酬上來說,大洋的購買力則會有所降低,當時一個基層的苦力工每個月都准時去上班,並且幹活的情況下大概是10塊大洋,畢竟當時勞動力純靠人工,而且人工相對便宜,對于基礎工資應該和現在的一些環衛工相似。如此折合的話,一塊大洋大概相當于260塊錢。
當時普通的知識公務人員的工資大概是30塊到40塊大洋,折合成現在一個月6000~8000的薪資來看,一個大洋就是200塊錢。
所以綜合來說,一塊大洋應該相當于現在的三四百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