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防疫清零政策勢在必行,何時能恢複疫情前讓留學生回校上課,是許多中國留學生心中的大問號。疫下疫後,留學中國是否仍有號召力?聽聽三名新加坡中國留學生怎麽說!
新加坡宗鄉總會獎學金始于2011年,每年挑選約五名獎學金得主,每學年提供約一萬五千新元,供他們到中國名校讀書,爲新加坡培育雙語雙文化優秀人才。
2022年5月,黃俊輝、黎偉鵬和林映慧三名宗鄉總會獎學金得主受邀在線上分享了自己在中國的留學經驗。
01 選課/壓力/微信
複旦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專業四年級的林映慧,未來想從事中文新聞媒體相關工作,因此選擇到中國留學,學習相關專業。
在她的分享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上海複旦大學跨學科訓練的課程體系。新聞學院實施“2+2”的培養方案,在本科的前兩年,學生可以在法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八個領域中任選一個學習;後兩年才學習新聞傳播類的基礎課與專業必修課。
另外,學校還要求學生選修七大模塊的課程,包括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等。
黃俊輝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大三學生,他喜歡北京的四季變換與雪景,也希望能夠踏出舒適圈,鍛煉能力,因此選擇了北京大學。黃俊輝在留學期間須要面對不同方面的課業壓力,在中國學習的課業壓力甚至比在新加坡大學更大,因爲須要適應老師們華語的語速和口音,還有更長的學期時長等。
黎偉鵬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大三學生。在分享會上黎偉鵬打開了他的微信,展示他在中國的留學生活。
他認爲微信在中國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華學生在微信小程序“荷塘雨課堂”看課程的直播與回放,在答疑微信群中提問與解惑,並且可以添加每一門課的助教微信做具體的交流。
黎偉鵬還展示了他的微信朋友圈,裏面記錄了他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比如他參加了清華大學有格調的開學典禮,贏得了學校桌球混雙冠軍,參觀考察鄉村振興情況親身體驗中國政策的實行,還品嘗了燒烤、串串香、鴨血粉絲湯等等地道的中國美食。
02 疫下遺憾/迎難而上
疫情發生之後,三名學生無法再到中國本土上學,居家學習的效果不如線下學習理想,不能真正參與校園活動,無法和同學保持密切聯系,是大家共同的遺憾。
林映慧提到,新聞專業有些課程內容,她沒有辦法實際操作體驗,只能看老師同學在網絡的另一端演示,例如使用專業器材、導播室的操作等。
黎偉鵬說:“但學校在各方面還是盡力保障了境外同學的學習條件,包括同步直播、融合課程、在線輔導等。這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們所遇到的學習困境。”
至于和同學相處的問題,黃俊輝認爲“雖然線上交朋友或許會有困難,不過可以充分利用社媒平台、視訊等方式和朋友保持聯系。”
在這種特別的留學生活裏,三名同學保持了樂觀的精神。他們或把握機會到不同機構實習和工作,豐富人生閱曆,或用在國內的時間多陪伴父母,探索新加坡。他們把疫情困境當成了自我磨煉的機會,在逆境中成長。
03 留學/積累
如今,疫情已經趨近緩和,而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的中國會何時開放邊境,讓留學生入境呢?在這種不確定下,是否應該選擇到中國留學呢?
林映慧認爲興趣愛好是最重要的,如果喜歡中國大學還是會鼓勵大家申請,但“如果說特別看重的是實體在校,在國外的體會和生活,或許可以等待疫情好轉的時候再到那裏學習。”
黎偉鵬覺得2023年去中國的留學生有返校學習的可能性。他說:“若依然無法入境,我認爲有意願到中國深造或是想了解中國的同學,還是可以選擇申請中國的高校。畢竟中國高校的課程內容還是與中國國情相關,所以這肯定是積累相關知識的最佳渠道,尤其國際關系、經濟類專業。”
黃俊輝認爲疫情總會有結束或者明朗化的一天,相信留學生未來能入境中國並返校上課,出國留學可以讓人體驗到國外的生活,是非常不錯的人生曆練。他補充道:“中國發展的速度非常快,可以到中國親自感受這種變化,也是令人震撼的經驗。”
文:賀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