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印度大使羅照輝4日就印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事件接受印度報業托拉斯採訪時表示,邊界問題是中印兩國間的重大敏感問題。羅大使說:「目前形勢嚴峻。這是印軍首次越過已定邊界,侵入中國領土,形成兩軍近距離對峙。至今已經過去19天了,形勢仍未得到緩解。」羅大使表示,中方目前的立場非常明確。第一,印方立即無條件撤軍是重中之重。這是雙方開展任何有意義對話的前提和基礎。
印度軍人這次越境侵入中國領土,不是一時心血來潮。這一次,印度越境的洞郎地區,是中國最接近印度西里古里走廊的突出地塊,印度此舉,已經不是阻止中國在這個地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那麼簡單,而是想占領洞郎地區靠近西里古里走廊的戰略位置,一舉解決西里古里走廊的壓力。
印度對中國的敵視,也不是一時一事,而是至少從1962年敗於中國對印反擊戰之後,就根深蒂固,一直持續。
印度不可輕視,它可能成為不了中國的真正對手,但是卻很可能會成為中國崛起進程中的第二號絆腳石。第一號絆腳石,當然是美國。
在一定程度上,印度比美國還敵視中國。美國敵視中國既有意識形態的原因,也有維持霸權地位的考慮。而印度敵視中國,則是出於維持國家不分裂的意識形態需要,也就是說,印度維持國家不分裂的條件之一是敵視中國。
印度的歷史主流是分裂,印度在歷史上長期只是一個地理名詞而非政治實體。在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印度次大陸有眾多邦國林立。這樣一個聯邦制國家,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建立印度作為一個國家的整體意識。
中國的統一是有著長期的歷史和文化傳統,而印度缺少這種歷史文化,它因此特別依賴通過外部樹立一個「敵人」的方式,激發印度人的國家意識。而中國就是印度的這個「假想敵」。即使中國對印度做出讓步,比如承認印度吞併錫金,並不會讓印度真正的放棄敵視中國。敵視中國,成為印度消化內部矛盾和問題,保持統一意識的外部條件。何況,對印度來說,還有一個不堪回首的1962年。
印度這次越境干涉中國的施工,態度強硬,國防部長更是聲稱「2017年的印度已經和1962年的印度不一樣了」。可見1962年那一戰給印度的心理造成多大的陰影。
對印自衛反擊一戰,雖然打出了西南方向的五十年和平,只是因為中國的安全戰略重心在北方和東方,抗美援朝是中國的立國之戰,中國的國際地位是通過抗美援朝一戰得以確立。有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在國人心中顯得意義並不那麼重要。中國的民族自信主要是來自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的勝利,對中國來說算是小菜。但這一戰對印度的意義就不同了。印度整個國家,沉浸在這場戰爭中不能自拔。中國的大國地位不是因為這一戰而立,而印度的國際地位卻因為這一戰而一落千丈。在中印戰爭發生之前,印度的國際地位,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影響力整體上甚至還高於中國,印度還是不結盟運動發起國之一。這一戰,把印度打回了原型,也讓印度背上了心理包袱。
印度想成為大國的野心,從來不掩飾,但是印度總缺那一口氣,這口氣就是那場中印之戰被中國打掉的。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中國也是印度心頭的大山。印度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帶來的地緣政治優勢,印度次大陸突出印度洋,扼住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運輸主航道,加上人口優勢,印度人的心很大,印度人公開聲稱印度洋是印度的大洋。印度的周邊除了中國之外,周邊再無可以挑戰自己的大國,印度就自然會認為,中國是其稱霸的妨礙。沒有中印一戰的敗北,印度也會敵視中國。印度一直打算通過占領屬於中國的領土來改變中印邊境的地緣壓力。印度防務專家認為,「對於印度來說,只有將它的軍隊駐紮在喜馬拉雅山頂時,才能確保它的防務」。
中國跟印度不一樣,印度想稱霸,中國不想稱霸,但中國也不願意看到印度稱霸於南亞,這不符合中國的利益。於是,在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之後,又有了抗印援巴。通過巴基斯坦來牽制和壓制印度,這是中國當時所能採取的最好的反擊方式。因為直接跟印度大規模的長期衝突,並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中國的安全和經濟重心在東部和北部,無法投入太多資源布置於中印邊境,以前的交通條件也不允許直接同印度長期直接的劇烈對抗。
對印自衛反擊戰就是為了打出五十年和平,這個目的基本達到了。但只是把印度打懵打暈,還沒有把印度打廢。當時的國際局勢和交通後勤條件,不支持中國跟印度進行一場長期的大規模軍事戰爭。對印自衛反擊戰,也是抓住美蘇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蘇無暇他顧的間隙打的,古巴飛彈危機結束,對印自衛反擊戰收兵。
以前,因為中國主要防範的對象是美蘇這種超級大塊頭,印度這種級別的挑戰者,只能往後排,只要印度不是特別過分,中國就不會採取直接的反擊措施。
但是現在不同了,現在中國在經濟和安全方面,開始改變防守的態勢,「一帶一路」更是足以撼動整個現有世界秩序的中國的經濟勢力範圍擴張戰略,中國的軍事力量也必然要配合「一帶一路」走出去保衛中國投放出去的經濟資源。世界在告別叢林法則之前,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置於中國新的戰略目標中,印度對中國的重要性,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的北方因為跟俄羅斯的關係,不再是防守重點。東北亞,東亞和東南亞,雖然還是防守的重點,但維持現狀也沒太大問題。在中國要解決台灣問題之前,中國在東部的戰略資源不需要更多投放。而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決定了中國的西進戰略成為力量擴張的重點。中巴經濟走廊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匯處,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項目,印度是中巴經濟走廊的潛在破壞者,印度對中巴經濟走廊一直猜忌甚重,尤其擔心瓜達爾港會成為中國海軍在印度洋的支點。印度和美國最近走的比較近,跟中國啟動中巴經濟走廊這個項目也不無關係。
一個強大而且有野心的印度並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印度的存在,不但讓中國西藏面臨著壓力,而且中國最重要的資源和商品運輸的海上線路經過印度洋,處於印度的軍事威脅之下。所以,「中巴經濟走廊」的打通,對中國的經濟安全意義太過重要。如果中國再能夠實現瓜達爾港的駐軍,中國就有了平衡印度的印度洋戰略優勢的支點。在「中巴經濟走廊」建好,中國海軍駐紮瓜達爾港之前,中國對印度並無戰略優勢,甚至在海洋上還處於一定的劣勢。這個劣勢主要體現在如果中國跟印度在邊境線開啟戰端之後,印度海軍切斷中國在印度洋上的運輸線路怎麼辦?
中國的軟肋是印度洋航線,而印度的命門是連結東印度七個邦的西里古里走廊。中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打通「中巴經濟走廊」和瓜達爾港建立中國的海軍基地,而印度解決「命門」問題並沒好辦法。印度的辦法,就是儘可能形成對不丹更為牢固的控制,以及對中印控制線的中國領土採取蠶食手段,把控制線前推,製造更大的機動活動空間。
假以時日,中國一旦解決了海上運輸線的安全問題,對印度的地緣戰略優勢才真正的確立。
印度不止是對中國有敵意,而且一直在針對中國進行戰爭準備。五月份竣工的「多拉薩迪亞大橋」,長達9.15公里,被冠之「印度最長」之名。阿薩姆邦首席部長稱這座可以承載60噸以上坦克的橋樑,將使得在 「阿魯納恰爾邦」方向投送兵力的能力上,發生有利於印度的變化。可見印度的戰爭意志有多強烈。
印度在中印邊界表現的較為強硬,除了上面說的海上運輸線問題之外,跟印度在中印邊境厲兵秣馬精心經營五十年,暫時保持著對中國的兵力優勢有關。2015年,印度國防經費有三分之一花費在中印邊境的防務,印軍在中印邊境東段(包括中錫邊境)地區部署的陸軍有2個軍8個師共21萬多人。而中國在與印度接壤的新疆軍區和西藏軍區的部隊,總數量不足5萬人。中印雙方在邊境地區部署的兵力比例為1:4。中國就是用遠少於對手的兵力把和平基本維持到今天,這不得不讓人再次感謝1962年那場偉大的勝利讓印度至今對中國的忌憚心理。但這也說明,目前中國投入在中印邊境中的兵力明顯不足,維持基本的平衡都有難度,支持一場戰爭,這點兵力顯然遠遠不夠。
中國急需借這次衝突增加在中印邊境的軍事力量部署,在中印邊境的嚴重不利力量對比改變了,印度才有可能考慮中國的和平建議。藉此機會,形成對印度的威懾,也可以消耗印度更多的國力,促使印度內部的問題激化。增加西部的軍事部署,也符合向西推進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安全要求,從這個角度看,也是個機會。從印度這次強硬的態度來看,中國再想用以前的方式維持和平,難度已經變得太大,因為印度也知道中巴經濟走廊已經在建設,他們的時間也不多了。
印度在中印邊境長期保持著對中國的優勢,這也跟中印不同的地緣形勢有關。因為近代中國積貧積弱,領土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很多。中國周邊大國多,還有一個把中國作為首要的競爭對手並要把中國軍事力量封堵在第一島鏈,時不時挑起中國跟周邊國家領土爭端的美國,需要面對幾個方向的安全威脅,地緣形勢遠遠惡劣於印度。跟印度接壤的只有中國一個大國,而且,中國還是那種不主動惹事愛好和平的國家。只要印度自己不作死,周邊幾乎沒有像樣的戰爭和安全壓力。印度可以把三分之一的兵力布置在中印邊境,而中國卻不能把同樣比例的兵力布置於此,因為台灣還沒有回歸,還是對手的不沉航母,而不是中國的戰略屏障,中國不得不在東部布置相當的軍事資源。尤其是東南方向,為防止台灣突然宣布獨立,還必須保持足夠的軍事威懾。
要打就要把印度打痛,一戰徹底摧毀印度的戰爭意志,促成印度這種鬆散聯邦的主體精神的解體。除了收復藏南等失地之外,至少要讓其失去東部幾個邦。一個分裂的印度,才是中國需要的。印度這種國家,本來是眾多個小邦連結而成,沒有統一的歷史和文化支撐,來一次徹底慘敗,就可能分崩離析。通過常規力量,實現這一點也並不是不可能,難度在於印度也是核武國家,如何把戰爭控制在常規戰爭範圍之內。雖然中印再次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核武國家之間大規模的軍事衝突的機率一般來說並不是很高。受此限制,中國想通過戰爭的形式一戰廢掉印度,雖然並非沒有可能,但可行性已經不是很大。但是中國必須做好應對小型和中型軍事衝突的戰爭準備。印度這一次軍人越境,中國絕不能讓步,一旦讓步,印度會有更大的動作。
中國在印度問題上不能抱有幻想。印度不但敵視中國的態度不會改變,而且中印必有一戰,區別在於戰爭以什麼規模和形式出現。印度這種國家,放棄戰爭的唯一可能就是他確實認識到不是中國的對手,對中國的戰爭意志被徹底摧毀。在此之前,印度想發動戰爭一雪歷史恥辱的衝動是不會消失的。中印發生直接軍事衝突的機率高於中美。因為美國的戰略重心覆蓋全球重要地緣節點,美國為保持全球的戰略優勢,還懂得對中國進行一定的妥協。而印度把中國作為主要的敵人,印度急需要一場對中國的勝利,作為印度大國地位的證明。
印度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號威脅,超過日本。日本的人口和國土面積,都無法跟中國抗衡,更重要的是,日本的經濟生命線經過台灣和南海,處於中國的威脅之下。而印度的經濟生命線,中國在駐軍瓜達爾港之前對其形成不了威脅,而印度可以威脅到中國的海上生命線。印度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非日本可比。日本還被美國拴著鏈子,中日矛盾目前還是中美矛盾的表現形式。
在中國暫時還無法在中印邊境形成對印力量優勢的情況下,中國可以通過支持印度國內的割據和分裂實力,增加印度的內部壓力,促成印度的分裂當然最理想,至少也可以牽制一下印度。一個分裂的印度不但是中國的需要,而且是必需。以前,印度一直支持西藏分裂勢力,中國是時候考慮一下如何用印度國內的分裂勢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印度國內的種族矛盾和民族矛盾,比中國嚴重了好幾倍都不止,印度東北地區的阿薩姆省、阿魯納查省、那加蘭省、梅加拉雅省、曼尼坡省、米左拉姆省和特利普拉省七省,以及西北部的查謨暨喀什米爾省,都是分離主義運動最活躍的地區,可以下手的地方很多。印度境內有很多地方武裝,因為缺乏外部支持,沒有鬧起太大的風浪,讓印度可以把主要精力用於對抗中國。
中國現在就受到分裂勢力的掣肘,而無法全力投入對印度的壓制。因為台灣問題沒有解決,中國一直無法在西部投入足夠多的軍事力量。可見台灣問題一天不解決,對中國的戰略力量形成多大的掣肘和消耗。一旦台灣問題解決,整個東部沿海的防守壓力立即減輕,軍事力量就可以更多的向西部傾斜。台灣問題不能久拖不決了。
還有,中國還承受著內部帶路黨的牽制。這次印度越境挑戰中國,前段時間那些要中國對朝鮮採取軍事手段的人,對印度的挑釁行為選擇性失明了。如果中國真的聽了這些文化精英的話,跟朝鮮死磕,美國不但會反過來支持朝鮮,就跟他們現在力挺越南叫板中國一樣。一旦中國的主要注意力和軍事資源被拖在了東北亞,美國也會同時支持印度對中國西藏採取軍事行動,到時候首尾如何兼顧?兵家最忌諱兩線作戰。美國現在的戰略被動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東西兩線要分別應對中俄。這些掌握了中國相當話語權的精英用心何其毒,他們的背後是強大的買辦資本和政治力量。戰爭還沒來到,這些人就在想方設法給中國下套,唯恐中國不完敗於美國。如果戰端一開,這些人和他們背後的勢力會怎麼做?又會對中國形成多打的掣肘。
印度在給中國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但再難,也難不過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