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
財政是伴隨國家的産生而産生的,財政活動是一種曆史悠久的經濟現象。但“財政”一詞出現在中文詞彙中至今卻只有百年的曆史。據考證,清朝光緒24年,即 1898 年,在戊戌變法“明定國是”诏書中有“改革財政,實行國家預算”的條文,這是在政府文獻中最初啓用“財政”一詞。“財政”一詞的使用,是當時維新派在引進西洋文化思想指導下,間接從日本“進口”的,而日本則是來自英文 public finance 一詞。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時期,宣傳三民主義曾多次應用“財政”一詞強調財政改革,民國政府成立時,主管國家收支的機構命名爲財政部。美國政府相應機構的英文用詞爲“Department of Treasury”,本來的意思是金庫或國庫,在我國也譯爲財政部。
20 世紀 40 年代中華書局出版的《辭海》對“財政”一詞作如下解釋:財政謂理財之政,即國家或公共團體以維持其生存發達之目的,而獲得收入、支出經費之經濟行爲也。財政就是政府理財的政策。財政不僅僅關系到政府機關的運行,還影響著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存狀態等等。
赤字
在會計學中,當支出大于收入時,這筆差額通常用紅色字體標出,用以醒目提示風險,赤字由此而來,通俗來講,赤字往往代表入不敷出。
財政赤字分類:結構性赤字、周期性赤字
結構性赤字是指發生在已給定的充分就業水平(如失業率不超過 4-5%)條件下的赤字,也稱爲充分就業赤字。結構性赤字是由政府財政政策的變量決定的,是一種外生變量,體現財政政策變量對經濟的影響。
周期性赤字是指由于經濟周期的波動而産生和增減的赤字。周期性赤字是由經濟周期波動決定的,它體現經濟運行對財政平衡的決定作用,是一種內生變量,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而增減。
財政收入
財政收入分類比較複雜,統計繁瑣,大家有個大致概念即可。目前分類方式有兩種,一個是按照財政收入形式分類,一個是按照財政收入管理方式分類。
按《政府收支分類科目(2011 年)》簡目中“收入分類科目”列出的類級科目有稅收收入、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非稅收入、貸款轉貸回收本金收入、債務收入。1、稅收收入
稅收收入款級科目中列舉了我國現行的稅種,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固定資産投資方向調節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産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關稅、耕地占用稅、契稅、煙葉稅、其他稅收收入。
2、社會保險基金收入歀級科目列舉了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其他社會保險等基金收入。
3、非稅收入
非稅收入款級科目中列舉了政府性基金收入、專項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國有資源(資産)有償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4、貸款轉貸回收本金收入
包括內外債貸款和轉貸的收回本金收入。
5、債務收入
即內外債收入。從財政理論上說,財政收入形式還可以有鑄幣收入(或鑄幣稅)和通貨膨脹收入(或通貨膨脹稅),我國目前還沒有計算這種收入。
按財政收入形式的分類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分析財政收入規模的增長變化以及財政收入構成變化的趨勢。
按財政收入的管理方式分類。由于我國仍處于經濟體制轉型時期,財政收入項目經常有所變動,特別是收費項目繁多,管理方式不一,財政統計也還不夠規範,于是形成收取依據、使用權歸屬和管理方式不同的多種收入。將全部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按管理方式的不同區分爲預算內和預算外兩大類。
財政支出
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支出的經濟分類
實際上是按支出産生效益的時間分類,即根據財政支出所産生收益的時間將財政支出分爲經常性支出、資本性支出和淨貸款三大類。這是現代公共經濟學研究財政支出的一種重要分類方法。
按財政支出與經濟活動的關系分類
以財政支出是否與商品和服務相交換爲標准,可將全部財政支出分爲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兩類。
購買性支出直接表現爲政府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活動,包括購買進行日常政務活動所需的或用于國家投資所需的商品和服務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門的事業費。
轉移性支出直接表現爲政府各部門的投資撥款,表現爲資金無償的、單方面的轉移。這類支出主要有補助支出、捐贈支出和債務利息支出等。
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産生的原因就是財政支出大于財政收入。
赤字的出現有兩種情況,一是有意安排,被稱爲“赤字財政”或“赤字預算”,它屬于財政政策的一種;另一種情況,即預算並沒有設計赤字,但執行到最後卻出現了赤字,也就是“財政赤字”或“預算赤字”。
財政赤字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經濟現象。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財政赤字是司空見慣的,可以說是一種世界性經濟現象。雖然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以亞當·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极力主张“廉价政府“保持财政收支的平衡,但财政赤字已是屡见不鲜。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特别是20 世紀 30 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公開奉行凱恩斯提倡的財政赤字政策,因而連年的巨額赤字成爲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我國建國以來在財政工作中一直堅持“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方針,但在不少年份也出現赤字。按當時統計口徑,1950-1978 年的 29 年中 10 年有赤字,而在 1979-2005 年的 28年中除 1985 年外,按現行口徑計算,每年都有赤字。下面是中國近20年國家財政收支總額統計數據:
中國每年都有赤字預算?
國家每年3月份左右的時候會提交預算,其中就包括了赤字預算,也就是說國家已經做好了“入不敷出”的准備,國家的支出超過收入,是爲了將資金投入社會,所以一定程度的財政赤字對當前發展是有利的,但同時也說明了市場經濟的下行壓力,需要政府出手幹預,長期來看,赤字預算絕不是什麽苦口良藥。所以大家不要將赤字預算多少和經濟好壞直接劃等號,在經濟繁榮這件事情上,只要泡沫沒有破,一切都是欣欣向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