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馬來人的比例超過一半,華人約占28%,印度人不到10%,還有約10%的原住民,這四個族群構成了馬來西亞的主體。
馬來西亞對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南部的穆斯林移民或偷渡客比較寬容,也容易給身份,因為到了下一代,他們的兒子就成了純馬來人。但政府對華人偷渡客遣返沒商量。
邱紹平是居住在沙巴州的華人富商,頭銜為拿督,相當於英國的爵士,除了石油等生意,還擁有一家華文報紙《自由日報》。
邱紹平認為政府很注意馬來人的數量優勢,《馬來西亞史》中寫道:「在其他種族居民超過馬來人的這種威脅時刻縈繞的日子裡,印度尼西亞移民被視為保持種族平衡不可缺少的群體。」 馬來西亞的執政者國民陣線是多個族群政黨的聯盟,代表馬來人的巫統是聯盟中的最大黨派。
巫統成立於1946年,是馬來人的民族政黨,以維護馬來人的利益為目標,自馬來西亞獨立後,巫統一直是該國的執政黨老大。
據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莊禮偉教授觀察,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馬來人有大量的貧困人口,巫統是完全的鄉村黨,「它想要讓這個族群經濟崛起,更多的人成為CEO,更多的人成為城市人口」。
「馬來人是馬來西亞的原住民嗎?」《南都周刊》記者一個月前去馬來西亞,問邱紹平第一個問題。
「現在的馬來人也不是,真正的原住民可能住在原始森林裡。」邱紹平說。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的《馬來西亞史》寫道:「一些部落如矮小黑人很可能已經居住於馬來西亞叢林裡至少10000年之久。」
「太平洋中南部諸島的原始居民,最早從中國南部定居台灣,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經菲律賓、婆羅洲,遷移至印度尼西亞南部。」 在馬來西亞,尋找真正的原住民並非易事,不同移民的遷入,是貫穿整個馬來西亞史的主題。
華人當老闆 「撈起!」過年的時候,馬來西亞華人會將魚生、蔬菜拌成一盤涼菜,然後和家人朋友一起用筷子抄起菜,喊一聲「撈起」,寓意撈得風生水起,事事好彩頭。 記者在邱紹平家裡也「撈起」了一回。
邱氏夫婦住在沙巴一個別墅區,鄰居有華人、馬來人,也有定居的西方人。
據邱紹平講,他的爺爺是潮州客家人,1910年坐船到婆羅洲的山打根,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一開始是做苦工,等攢了一點錢之後,就從事火炭生意,出口到香港。
邱的父親邱錫洲1919年出生於山打根,長大後子承父業,後來轉營木材和木板廠生意,山打根密布的原始森林令邱家的生意迅速壯大。 邱錫洲有政治理想,也有將華人團結起來的雄心,他於上世紀60年代組建了華人政黨聯合黨,後與陳彼得領導的民主黨合併為北婆國民黨,成為沙巴州的華人大黨,邱錫洲也成為沙巴州的最高行政官員之一。
《自由日報》就是邱錫洲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創辦的。
邱紹平少年時代生活優越,十幾歲就留學澳大利亞,英文比中文還要流利,他長大後繼承了家族生意,如今他的孩子們已在澳洲定居。 邱紹平家族下南洋的歷史,是中國客家人闖蕩世界的一個縮影。經濟地位優裕,是馬來西亞華人給人的普遍印象。
2013年福布斯馬來西亞富豪榜前10名中8名是華人,糖王郭鶴年連續7年排名榜首。
曾排名第13的陳志遠還收購了英超球隊卡迪夫隊,他最奇怪的一個規定是購買的球員生日中要帶「8」,以討個好彩頭。 實際上,華人到馬來西亞的時間比人們想像的更早。
1750年時,馬六甲的中國居民已經有2161人,超過總人口的1/5。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和失敗,刺激了中國向南洋大移民,他們成為手工業者、小店主、船夫、礦主和農業專家,逐漸主導馬來西亞的經濟。 沈永亮向記者介紹,馬來西亞有上萬家華人工會,四五百所華人中小學,還有兩家華文大學。
華人小學也接受來自政府的資助,但主要由華人捐助,學校以教授中文為主,也學馬來文。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近年馬來人、印度人子弟上華文學校的越來越多,有的學校非華人子弟占了一半。
馬來西亞華人聰明,這一點不僅馬來人承認,其他國家的華人也認同。
記者問沈永亮到底會說幾門外語和地方話,他就掰著指頭給記者數:「英語,這是官方語言;馬來語,做生意要用;粵語,這是『華人官話』;普通話,做生意要用;客家話,也是華人母語;潮汕話、台語,另外懂一點點印度語。」
他認為有文化華人掌握七八門語言很正常,普通華人四門左右,反正做生意需要的,他們都要學會。 占人口28%的華人,在馬來西亞三大族群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中等收入人口比例最高,他們統治著馬來西亞超過一半的國民經濟。
徐夢曉曾留學吉隆坡,中國人的身份讓他看問題比較中立:「華人實在太能幹,又有進取心,如果沒有政策保護,以華人的經濟實力,馬來人的境況會非常慘。
所以,社會保障的是馬來人,但也可以理解成保障的是窮人。」 雖然一直以來馬來西亞華人對政治並不熱衷。馬來人當總統,華人當老闆,也是馬來西亞的政治特色。
但據莊禮偉觀察,從馬來西亞建國以來,華族就在馬來西亞的政治聯盟有一定的地位,其中有馬華公會,還有民政黨等幾個小黨。在去年的選舉當中,華人選民投向反對黨的票數達到80%-85%。
民主行動黨因為得到華人的支持,去年在國會拿到的席位是最多的,比馬來族的安瓦爾還要多。
紅包與青包
出於歷史原因,在邱紹平居住的西馬如沙撈越、沙巴等州,民族情緒相對突出,而在東馬,多個民族之間融合得更好。 馬來西亞普通百姓之間的關係很好,當地華人都有一些馬來朋友,平時會經常來往。
馬來西亞國父、第一任總理拉赫曼曾說:「和平和我國人民的幸福取決於不同種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好。
沒有它,這個國家就會因由此產生的災難而崩潰瓦解。」馬來西亞的政治人物也都能認識到這一點,反倒是一些新生政黨,會依靠宣揚民族意識擴大選票。 在馬來西亞,超過三十多個民族說著八十多種語言。
馬來人信仰伊斯蘭教,華人多信佛教和道教,印度人信印度教。
邱紹平向記者曆數馬來西亞的節日,政府規定的全國假日有十來個,包括華人的農曆新年、馬來人的開齋節、印度教的大寶森節,還有聖誕節、穆罕默德誕辰、佛陀生日,也都在國家假日之列。政府總理不偏不倚,到哪個節日都會親自祝賀。
「春節是最熱鬧的節日。」邱紹平自豪地說。過春節時馬來西亞滿大街紅燈籠,有馬來政治家包下路牌,雙手抱拳向華人拜年。
春節期間,馬來西亞當地最大的商場外面,舞龍舞獅節目每天都上演,且持續兩個星期。不過,舞龍舞獅雖然是華人文化,真正去舞的卻沒了華人子弟,因為華人孩子生活太過優越,不願意干苦力活。
舉著漂亮的南派獅子耍的大多是馬來人。 華人過春節的傳統習俗有派發紅包,在回曆新年,馬來西亞的穆斯林會派發「青包」,就是青顏色的利市,而且會放煙花爆竹。
「這一點就是受華人的影響,你見過別的國家的穆斯林發青包嗎?」沈永亮笑著說。華人過春節時,家家也會做穆斯林風味的咖喱。 周末,沈永亮會去基督教堂,那座位於美里市的教堂和清真寺面對面,基督徒和穆斯林共享同一個停車場。
一位叫EyaZaki的24歲馬來人,表示自己有很多華人朋友,他喜歡和華人朋友一塊慶祝春節。
實際上宗教問題仍然是個敏感話題,一位馬來人說「只要不提到宗教、政治等敏感問題大家還是能融洽相處。」 哪個是真正的馬來西亞?
在伊斯蘭教國家中,馬來西亞族群關係相對融洽,自1969年排華暴力事件之後,至今沒有激烈的民族衝突。年長的馬來西亞華人認為在東南亞,除新加坡之外,馬拉西亞華人是最幸福的。
不同聲音更多來自年輕人,在上大學的馬來人faye擔憂地說:「還是會有人說華人滾回中國的話,算友好嗎?」 馬來西亞政府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馬來文為官方語言,在企業中保證馬來人的比例,董事會中必須有馬來人,從華人和其他族群的眼光看有偏袒之嫌。
「馬來人實行一夫多妻制,一個家庭能生10來個孩子,還全部由政府撫養,華人就享受不到這個待遇。」一位馬來西亞華人抱怨道。
記者在馬來西亞期間,常聽到當地人抱怨馬來西亞治安差,一位華人的西方鄰居由於不習慣鎖院門,短期之內被搶劫三次。《自由日報》報道一位老人按月領取養老金,歹徒竟然按月去搶劫,警察卻很少能破案。
迎接2000年時,Malaysia Can Do It(馬來西亞一定行) 的新千年口號令人印象深刻。 馬來西亞民眾性格平和,但長期執政的巫統熱衷於黨派內部的分裂與鬥爭,成為馬來西亞政治穩定的心腹之患。
2008年的馬來西亞大選,執政黨聯盟近40年首次失去5個州的執政權。2014年,馬來西亞上訴法院推翻一項無罪判決,認定安瓦爾[性·侵]犯罪名成立,並被判處5年監禁。 對於「馬來西亞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這個問題,接受記者郵件採訪的華人和馬來人年輕人給出的關鍵詞是:「很小、和平、高成本、政治動盪、無能、貪污、危險、倒退。」 看來現在的馬來西亞青年已經不那麼樂觀,他們的態度和觀點將決定著國家的未來。
「政府效率低是事實,偷竊搶劫比較多是事實,族群關係融洽也是事實,但如果只看一個方面就判斷那就是誤解。消除誤解,最重要的是來馬來西亞。」沈永亮總結道。
「馬來西亞是我回中國後又一直想回去的地方。」住在北京的徐夢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