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6日,以“墨子號”命名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吸引世界科技界矚目。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墨子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衛星總指揮王建宇與我們分享了“墨子號”完成的科學任務、它背後的“黑科技”,我們要如何探測引力波,以及中國未來十多年的空間太極計劃路線圖。
王建宇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中國科學院空間主動光電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
我們每天都在和光打交道,但是,光在太空中能做些什麽呢?
其實,光學是一門非常古老的科學,人們很早就開始研究它。牛頓說,光是一個粒子,而另一個科學家惠更斯說,光是一種波,他們兩個人吵了將近200年,誰都說服不了誰。
直到上個世紀初,愛因斯坦說:你們爲什麽要非是這個,不是那個,爲什麽兩者是排斥的,爲什麽不能融合。
所以,愛因斯坦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以是粒子,又可以是波。這個理論提出來以後,對于光的研究來說,是開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也爲後來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現實世界中,大家都非常熟悉二進制算法,0就是0,1就是1,但是在量子的世界裏不是這樣。在量子的世界裏,一個事情既可以是0,又可以是1,可它到底是0還是1,是按概率來計算的。
在量子世界裏,量子粒子在那裏,你不去測量它,你就不知道,去測量它,才能知道是0還是1。可是科學家又加一句說,一旦被測量以後,這個東西就不是原來的東西了,它塌縮成爲一個經典態。我們聽著感覺非常神秘,這不奇怪;創造量子力學的科學家玻爾也說過:誰不爲量子力學感到迷惑,誰就沒有真正了解量子力學。
那麽,量子力學裏面有什麽呢?
一個是波粒二象性,它既是波又是粒子;
還有一個量子力學測不准原理。比如你去測一個粒子,一旦你測到它非常准確的位置,它的速度就完全測不准,這兩個的誤差乘起來是個常數。
現在的科學家,不單單要了解量子力學的兩個特性,還要利用它去做很多事情。
空間量子科學實驗
第一件利用光做的事情,就是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墨子號是2016年8月16號發射的,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在太空當中進行的量子科學實驗。
墨子號要在太空中産生一個在傳輸過程當中不可破譯的密碼。因爲光的光子是一顆一顆的,所以這個密碼發下來以後,接收的人拿到了,竊聽的人一定拿不到,所以它是安全的。
但是,如果竊聽的人把光子全部拿過來,拷貝以後再轉發,同樣可以完成竊聽嗎?
其實,根據量子力學的原理,量子一旦被測量以後,它就不是原來的狀態了。通俗地說,被測量拷貝的量子一定會有一定的比例和原來是不一樣的。
所以有了這兩個原理,我們就可以保證,用量子方法分發的密鑰在傳輸過程中一定是安全的。
這是“墨子號”的第一個任務:從天上向地面發量子密鑰。我們順利完成了星地的量子密鑰的分發,最後的結果發表在《自然》2017年8月刊上。
第二個事情可能更神秘了。前面說過,不測量A粒子和B粒子,你是不知道它們的存在的。但又有科學家推出了一個很“怪”的理論:在一種特定的情況下,A粒子和B粒子相當于雙胞胎,測量其中一個以後,另一個的狀態就一定能確定了。
這個理論,好像和前面量子力學的測不准原理是相悖的。
實際上,連愛因斯坦等發明量子力學的那些人也懷疑,是不是量子力學理論有毛病。所以,大家一直就去尋找答案,這種現象到底存在不存在。
所謂的相對論的定域性認爲,對一個粒子測量不會另外影響另外一個粒子;而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則認爲,對一個粒子測量,有可能會瞬間改變另外一個粒子。
上個世紀,愛因斯坦和玻爾兩位物理學家,也爲這個問題爭論了很長時間。物理學家比較喜歡吵架,但這種吵架對科學發展是有好處的。
後面有人證實了,這種現象在地面近距離是存在的。但是物理學講究的是,測量了10公裏存在,不等于11公裏存在,所以這種現象在宇宙裏面,到底存在不存在?
我們通過“墨子號”做了一個測試,當年做完以後對國際上影響非常大,1200公裏的糾纏,我們證明是存在的。
有人說,你們這個衛星上去,如果證明出來是不對的,怎麽辦?
當時我也問過潘建偉院士這個問題,他就反問我:“你有沒有信心說,你這個設備一定是沒錯的。如果是沒錯的,比證明是對的還偉大,就是我們從理論上又有一種可能,糾纏現象超過多少距離是不存在的。”
但現在做出來恰恰證明它還是存在的。
剛才我們說量子力學很怪,拷貝以後就會錯,但是如果一個世界不能拷貝,它這個世界和其他地方是割裂的,這個世界是沒用的。
所以科學家認爲量子世界裏面,一定有它自己傳輸信息的方法。在上世紀末,就有人提出:如果這種糾纏現象存在,那麽就可以借用這個糾纏來傳遞量子信息,這就是所謂的量子隱形傳態。
在宇宙中,這樣的隱形傳態現象能不能存在?能不能通過糾纏來傳遞這個信息?這就是我們要做的第三個實驗。
我們先用一堆糾纏堆,和另外一個粒子作用,因爲A和B的糾纏,再和X一作用,它的信息自動就到B上面去了,然後把B送到另外一個地方,通過另外一個反變換,我就可以把這個X原封不動地複制出來。
但是要知道,原來的X,在量子的世界裏面經過作用以後,它就沒有了,但是它的信息卻都傳出去了,這就是我們做的第三個實驗。
這個實驗做完之後,也在國際上産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因爲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中國提的想法,中國第一個做的。
這個實驗對國際量子信息的發展産生了很大推動作用。美國在2017年10月專門開了一個聽證會,特朗普說:美國是不能容忍在量子競爭當中落後于人的。我們的努力不僅給中國科學家帶來了福音,國家給予了大量支持,也給世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帶來了福音。
取得這個成果到現在已經三年了。量子衛星還在天上工作,科學家也在做很多新的實驗,那麽我們下一步要幹什麽?我們要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把科學變成生産力。我們正在策劃要去做一個小衛星的星網,讓量子密鑰在我們國家安全領域真正用起來。
第二件事:我們還要不斷攀高峰。
“墨子號”目前有兩個曲線,一個是在低軌軌道運行的,因爲低軌軌道是繞著地球轉的,每天經過的時間非常有限,作爲通訊衛星是有限制的,所以我們要把軌道提高到萬公裏量級。
第二個,我們現在只能在晚上做實驗,還不能在白天做,因爲我們要探測裏面一個一個非常小的光子,非常怕有幹擾,我們要解決幹擾的問題。
我們准備建一個全天候高軌工作的量子衛星,我們想用一個個光子,創造一個爲人類所用的量子世界。
引力波探測
物理學家預言世界上有四種力,一個最常規的就是電磁波,還有強核力、弱核力,這三種我們都直接觀測到了,只有引力波一直沒有觀測到。一說到這個又要提到愛因斯坦,他確實是太偉大了,不僅作出了很多發現,還預言了引力波。
直到2016年美國做的一個LIGO系統,它看到了某個地方,星星合並以後傳過來的引力波。
引力波有什麽用呢?
有一種科學說法認爲,宇宙大爆炸以後,70%的能量是暗能量,你現在都沒看到,在另外30%的物質裏面,你看到的只占15%,而85%叫暗物質。暗物質暗能量,一直是困擾人類的東西。
曾經有科學家預言,如果我們看引力波,能夠像看電磁力一樣的話,這些東西可能都可以看到了。它將産生的影響也會是非常非常大的。
引力波和和光學有什麽關系呢?
引力波的測量原理是什麽呢?
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引力波會壓縮空間,也就是說它明明是這麽長的時間,引力波一來可能就被壓扁了,也可能會拉長一點;這裏的壓扁和拉長,實際發生時是非常非常微小的,它是皮米量級,就是負十二次方量級,所以我們要希望在一個地方能夠測出這個東西,才能看到引力波。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地面已經測到引力波了,你們爲什麽還要到天上去測?
因爲引力波和電磁波一樣,有不同的頻段,而地面距離比較短,我們看到的只是引力波裏面非常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必須要在非常大的距離來看,所以科學院在過去一年裏面研制了“太極一號”,爲引力波測量做准備。
人類要真正測到引力波,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現在我們的激光幹涉儀,能夠測到百皮米量級的精度,它能測到一個原子大小的距離變化。
但是,真正測量到引力波要精確到幾個皮米到十幾個皮米的量級。
在太空中,所謂的距離肯定要一個標准,我們會放兩個重力塊在那裏,觀察重力塊的變化。但如果外面稍微有點力,根據牛頓力學定理它就要變;要不讓它變,就要把它的加速度測出來;我們現在能夠測到的加速度,相當于一只螞蟻推了一下“太極一號”衛星産生的加速度。
我們現在測到了十的負九次方,真正要測引力波大概還差六個數量級。
另外,重力塊在太空中飛行,太陽一照(也就是“光壓”,指光照射到物體上對物體表面産生的壓力)它的位置可能就變了,所以當我們探測到這個變化,就要把它調整回去,這就是所謂的微推力。
微推力要精確到什麽程度呢?就是一顆芝麻的萬分之一的重量。我們能做到零點幾個微牛的推力,來調整我們上面兩個質量塊。
今後我們要做到的,是要做到10的負15次方加速度的測量。
今後我們還要建一個繞太陽轉的等邊三角形,這個等邊三角形的邊長是250萬到300萬公裏。也就是說在這個距離下面,我們要知道它變化幾個皮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測到引力波。
在太陽軌道上可以避開地球重力梯度噪聲的影響,然後探測器溫度變化要控制在百萬分之一的要求。這些測量都是非常極限的程度。
現在,我們這個計劃的進度和歐洲齊駕並驅了。一開始是歐洲先提出的這個計劃,但經過這兩年努力,我們基本已經追平。
在2020年到2025年,我們希望能夠做一個“太極二號”來驗證我們已經有了完全達到指標的測量能力。
到2025年到2033年,我們希望能夠真正做出到天上去測量引力波的衛星。
“院士Talk”是由上海市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聯合主辦的系列演講活動,每期由一家單位負責承辦。
院士Talk定期邀請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進行專題演講,旨在面向廣泛的社會公衆作最前沿的科學知識普及,同時展現卓越的科學家精神。
文字 | 穎仔;校對 | 一成
視頻 | Eddie;版面 | 尹歡歡
造就 | 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 點擊下方藍字“了解更多”,觀看王建宇院士的完整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