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3 15:09 | 解放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戰略機遇期”的基礎之上提出“曆史機遇期”。一方面,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個目標幹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和勇于擔當、不辱使命的奮進曆程;另一方面,展示了中國共産黨人的宏大曆史視野,展開了一幅百川歸海的壯闊曆史圖卷。
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國正處于一個大有可爲的曆史機遇期”。
在此之前,我們耳熟能詳的還有一個論斷——“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六大報告曾指出:“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爲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
此次,習近平總書記在“戰略機遇期”的基礎之上提出“曆史機遇期”。其中,蘊含了哪些深刻內涵呢?
一方面,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個目標幹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和勇于擔當、不辱使命的奮進曆程。
戰略機遇期的重大戰略目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今天正處于這一戰略機遇期的沖刺階段,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同時,在黨的十六大關于戰略機遇期的表述中,使用了“大有作爲”的前綴;在習近平總書記此次關于曆史機遇期的論斷中,則使用了“大有可爲”的前綴。類似的詞語,既表明整個改革開放曆史進程的連續性,也昭示了中國共産黨人砥砺奮進、接續奮鬥的壯志雄心。
另一方面,展示了中國共産黨人的宏大曆史視野,展開了一幅百川歸海的壯闊曆史圖卷。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提出“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之後,又接續指出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彙期。這正是從以20年計的“戰略機遇”到以百年計的“曆史機遇”、由“全面小康”而直望“現代化強國”的重要關口。
在這個關鍵時刻,被喚醒的不只是一部40年改革開放史、近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近百年中國共産黨奮鬥史,還有170余年中國近現代史和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從1895年興中會章程裏的“振興中華”到1949年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從1981年“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這一偉大夢想,曆史的行程已經把中國共産黨人推到了一個新的曆史方位上,必須不負時代和人民的重托。
爲人民謀幸福、爲民族謀複興,是中國共産黨的初心和使命。然而,中國共産黨對于自身的曆史使命和重大任務,實際上也經曆了一個認識不斷加深的過程。這是作爲執政黨的中國共産黨自我意識覺醒和不斷深化的過程,是從自在狀態向自爲狀態跨越、從自發到自覺並不斷自賦使命的過程。
其一,對執政地位的自我意識。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正式確立。在這一過程中,部分地區出現了進度過快、工作過粗的問題。對于此類情況,一些黨員幹部仍然習慣于按照革命時期的經驗辦事,用類似處理敵我矛盾的方法來處理,難免造成矛盾的激化。在此背景下,毛澤東同志針對蘇聯和東歐國家有關教訓並結合國內實際,針對性地撰寫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這一重要理論著作。這是中國共産黨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之後,首次明確對自身所處的新的位置,亦即對執政地位的自覺性判斷。正是在這一判斷的基礎上,提出了“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打鐵必須自身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其二,對執政使命的自我意識。
上世紀60年代初,我們黨就鮮明打出了“現代化”的旗幟。在1975年四屆人大開幕式上,周恩來同志仍然重申“現代化”的奮鬥目標。改革開放之初,當訪問日本乘坐新幹線、訪問美國參訪休斯頓航天發射場、訪問新加坡目睹花園城市後,鄧小平同志的心情是沉重的。他的體會是:“現代化,五十年代一個樣,六十年代一個樣,七十年代大不一樣了。”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困難難不倒勇于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中國共産黨人。40年前,他們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魄力,開啓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曆史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奮鬥精神永不懈怠。
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麽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麽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麽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在使命和責任一以貫之的感召下,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不斷的自我反思、自我追問、自我揚棄中實現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黨對自身執政使命的自我意識不斷攀升至新的高度。
其三,對執政方位的自我意識。
厘清時代方位,認清世情國情黨情,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點。在特定的曆史條件和國際形勢下,我們曾把時代主題理解爲“戰爭與革命”,由此進一步的行動必然是備戰備荒。而後,我們將時代主題的判斷調整爲“和平與發展”,進一步的行動則是改革開放,需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論斷。這個時代之新,並非是在“戰爭與革命”“和平與發展”的維度上另起爐竈,而是對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給出了更加精准的定位。基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並以此作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行動指南。
事實上,從黨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戰略到黨的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戰略,從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黨的十九大描繪的“兩步走”新的偉大征程……凡此種種,都是基于對執政方位自我意識越發清晰和深化的基礎上,不斷調節和細化目標的進程。它折射出的邏輯是,人不可能一下子認識客觀規律,只能通過不斷實踐來修改主觀認識,使認識不斷逼近真理,進而穩健而動態地實現理想目標。
即將迎來百年華誕的中國共産黨,其執政黨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深化,究竟意味著什麽?
第一,它必然內在地要求黨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
第二,它必然內在地要求黨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的社會革命進行到底。
第三,它必然內在地要求黨始終堅持從改革的個別經驗凝練出一般規律,將發展觀完善爲發展理念、發展思想等一系列發展的方法論體系。
第四,它必然內在地要求黨始終保持憂患意識,以理性的自我反省能力和自我革命勇氣來應對種種挑戰,並始終充滿朝氣和活力,永立時代潮頭。(作者爲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
(原標題《“曆史機遇期”蘊含哪些深意》,原作者曹東勃。編輯 錢振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