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有的企業欲哭無淚,有的企業因禍得福。
比如原本“風口大,雨點小”的生鮮電商突然爆發。被疫情困在家裏的都市人,每天給生鮮電商灌注雞血。
熱鬧之下,仿佛生鮮電商的春天就要來臨。可問題是,疫情過後,這個熱鬧還會持續嗎?
說生鮮電商是“風口大、雨點小”,並沒有冤枉它。用數字說話:
有調研機構統計,我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4%持平,88%虧損,7%是巨額虧損,只有1%實現了盈利。
剛過去的2019年,多家生鮮電商經曆了一小波關店潮,行業哀嚎一片。2019年10月,“迷你生鮮”因長期虧損暫停運營;11月,生鮮電商黑馬“呆蘿蔔”燒完6.3億元融資後,陷入資金鏈斷裂,上千家門店關閉;12月,易果生鮮拖欠上千萬元債務,進入法院黑名單……
但是疫情的發生,讓秋後待斬的生鮮電商突然看到了求生的稻草。
公開數據顯示,餓了麽春節期間的北京蔬菜外賣訂單量增長9倍,盒馬鮮生廣州、深圳、成都等地訂貨量達到平時的5~10倍,每日優鮮除夕至初四交易額同比增長321%,叮咚買菜除夕訂單量同比前月增長超300%……
如果說北上廣深不相信眼淚,我們再來看看中部城市鄭州的情況:
兩周時間,美菜網鄭州完成了1萬多家庭用戶的配送,總客戶注冊量達到2萬多。本土巨頭蓮菜網由B端轉向C端後,春節10天內新增了10萬級家庭用戶。連新入局者“一路小跑”也從原來每天十幾單,暴增到最高峰一天達3000多單,現在保持一天1500多單。
似乎一夜之間,社區生鮮電商迎來了美好時代。然而所有人更關心的一個問題是:這究竟是春天來臨,還是回光返照?社區生鮮電商的這股熱潮,在疫情之後還能持續嗎?
直接說我們的觀點:不能!
1、這個PLUS版春節長假,已經透支了家庭主婦們對烹饪的所有想象和興趣。涼皮做完,蛋糕做完,八大菜系挨著嘗試完……,職場女精英們已經消耗了當美食家的所有欲望。
等疫情過後,外賣恢複,普通菜市場正常營業,網上買菜的熱潮不僅不會持續,甚至可能出現報複性下降。
2、從經濟學上講,方便不經濟,經濟不方便。一個商業模式,既想實現方便,又想實現經濟性(便宜),很難。
現在的生鮮電商爲什麽一直在“補貼大戰”?原因就在于他們爲了培育市場,強行讓方便性和經濟性實現統一。
但這很明顯違背了經濟學規律。滴滴打車就是這樣的案例。提供預約方便性的同時,又想比出租車便宜,那只能靠補貼。如今補貼一減少,滴滴的熱度也隨之下降。
有人說,可以通過信息化的産業鏈重組來實現方便性和經濟性的統一。理論上是這樣,但是別忘了,舊的産業鏈也在進步啊。所以,這種“統一”只能是暫時,更長遠的仍然是“二選一”。
3、生鮮電商爲何難以做起來?還有一個殘酷的重要原因:中國的農産品價格太低了。
生鮮電商看似縮短了價值鏈,但實際上運營成本並沒有下降。一棵白菜從地頭到消費者手中,要經曆基地、批發市場、分揀中心、冷鏈運輸、最後一公裏配送等一系列環節,漫長的鏈條讓平台方背負重重壓力。生鮮易損耗特征,非標准化,龐大的倉儲成本,沉重的冷鏈物流,需重金投入的運力……這些難題都在考驗著運營成本和管理水平。
當下很多to C的生鮮電商毛利率本身就不高,再刨去房租、人工、配送、損耗等硬支出,幾乎沒有利潤。其中,人是最貴的,人員開支在總支出中占比30%。
但是中國的農産品價格又很低。消費者拿普通的低價農貿市場作爲參考,讓生鮮電商不可能大幅提升菜價。菜品沒有溢價,不僅使得企業利潤空間小,還會造成菜價成本在整個定價中占比過低,整個産業鏈處于畸形狀態。
總之一句話就是,過低的菜價,讓電商失去了在其他領域顛覆性的優勢。也就注定了生鮮電商的未來,更可能是個偏高端、偏小衆的存在。倒是基于農莊的生鮮品宅配,未來很值得期待。
4、中國的菜價爲何低?
一方面是人口、土地現狀、生活距離等原因。中國的小農經濟本就是“效率”最高的模式,再加上忽略機會成本,使得生鮮“出廠價”很低。另外,快速的城市化,使城市到農村的距離變得很近。
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相比其他國家,中國的農業問題從來都不單是經濟問題,更是關系國家安全的政治問題。我們的農産品尤其是副食品價格一直是中國的“民生工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菜籃子”工程,到後來的“米袋子”、“果盤子”……,我們國家在主副食品供應保障上一直表現得非常負責任。換言之,國家不會允許生鮮品大幅漲價。
蔬菜水果供應作爲“民生工程”,也就意味著它們在C端不會是一個“暴利行業”。至少不會滿足大資本所追逐的利潤回報。
我們不排除互聯網巨頭通過重構供應鏈,讓整個行業更加高效;也不排除一些生鮮電商巨頭通過生鮮這個“剛需”作爲入口,去賺跨界“賣狗肉”的錢。
但就整個行業而言,它會一直是風口,但不會是大部分人的投資風口。市場不允許,政策也不允許。
5、生鮮電商很難成暴利的風口,鄉村同樣如此。
在鄉村成爲風口的這些年,批量大型企業紛紛入場搶蛋糕。但自2019年起,很多巨頭企業,尤其是地産企業,在經曆了種種挫折之後,開始調整自己的鄉村戰略方向。
坦白講,鄉村振興離不開外來資本的進入。但是在政策視野裏,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是社會效益,這和資本逐利的本性並不完全吻合。比如前兩年最熱的田園綜合體,企業端的理解和政府端的需求存在巨大差異。這也是造成大量田園綜合體淪爲尴尬存在的根本原因。
當然,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些地産企業的政策敏感性和行業分析能力,在迅速認清現實後,他們快速調整。現在一些大企業已經將主營業務明朗化,更多聚焦在能和政府目標統一,且盈利模式清晰直接的土地整理、智慧環保工程、現代農業産業、旅遊綜合體項目上。
如此之下,2020年的鄉村農文旅,將會開始進入新的十年。未來的鄉村農文旅,依舊會是熱點,但不再是投資熱點,不再是巨頭的投資遊戲。經過大量沉沙折戟的教訓後,大量大企業會告別鄉村“理想”,而回歸項目化本質。
告別了巨頭逐鹿的鄉村農文旅,將會走向在地化、市場化。未來鄉村農文旅從業者,也將不同于過去的文藝青年情懷式下鄉,而是隨著産業結構調整和就業觀念升級,由都市裏溢出來的大量專業人才。
大量個性化、個體化的經營者湧現,紮根鄉村,以鄉村爲生計,與鄉村共榮辱。這樣的鄉村,或許會更美好。
作者:徐志毅(尖椒農旅/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