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公寓次世代
爲了解決城市年輕人“住”的問題,在建築空間利用和住房保障制度上,一些人口密集型城市做出了大膽創新的嘗試,比如新加坡人的“鞋盒公寓”、東京的“卡片房”、大阪的“膠囊公寓”、香港的“蛙盒”….
這些公寓究竟長什麽樣?我們來一探究竟。
1、新加坡“鞋盒公寓”
據路透社10月18日報道,新加坡宣布將嚴格限制新建私人公寓和公管公寓的大樓數量,已解決“鞋盒公寓過度開發”問題。
等等,鞋盒公寓是啥?
近年來,小型公寓在新加坡備受歡迎,這些公寓面積通常不到50平米,戶型多爲一室一廳。
遠遠看去,像鞋盒一般。
爲啥新加坡人喜歡住在“鞋盒”裏
新加坡的公寓戶型仍然以二到三居室爲主,在2010年前後,鞋盒公寓才開始大規模地拔地而起。
這與當地地價、營建成本和房價的升高密不可分。據《聯合早報》,自2004年以來,新加坡房産價格徐徐上升,在2008年因美國次貸危機稍做回調後,沖上一個高峰。私宅平均價格上漲了82%,遠遠超過了新加坡家庭平均勞動總收入的增長率。
于是,新加坡房産商爲了促進銷售便壓縮住宅面積建起了較爲廉價的鞋盒公寓。而投資者也可以在滿足剛需的同時再投資一套房産用于收租。
2015年,建成的鞋盒公寓達11000個單位,而2011年這個數字爲2400。
此外,新加坡“單身狗”的增加也對鞋盒公寓的促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早在2010年,新加坡的人口普查結果就顯示,民衆的結婚年齡已不斷延遲至30~34歲。2016年,未婚男女的比例分別高達44.4%和41.6%。今年,新加坡政府甚至送出了一個鼓勵舉國相親、政府買單的豪華大禮包。
所以,對于大部分收入可觀的年輕人來說,鞋盒公寓雖然憋屈,但便宜且有投資價值。
“鞋盒”引發不人道爭議,“組屋”來競爭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歡迎鞋盒公寓肆無忌憚的蔓延。一些地段在重新規劃後,出現了十多個單位的鞋盒公寓,導致交通不勝負荷,引發居民糾紛。
此外,由于新加坡政府長期以來倡導住宅宜居的理念,由于不堪生活重負而不斷壓縮居住空間的舉措引發不人道的爭議。
而過度開發也讓鞋盒的經濟效益迅速瓦解,很多炒房的投資者由于租房無人入住而賺不到租金,還不起貸款,以至于將二手房轉手。房地産交易信息網站SRX的數據顯示,Parc Rosewood于2012年共賣了295個“鞋盒”。
在“鞋盒”身陷囹圄之時,新加坡政府出手了。
除了限制鞋盒公寓的過度開發,政府也在不斷推廣國民公用住宅,即“組屋”。
長期以來,新加坡超過八成的人口都住在“組屋”內,它由政府規劃興建,以優惠的價格出售給國民,讓國民分期付款購買,並爲符合條件的購房者提供購房津貼。
組屋是新加坡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朱镕基總理都曾訪問過曆史悠久的大巴窯組屋區。
今天,新加坡有超過100萬個組屋單位,分散在全國20多個市鎮,越來越有設計感和現代感。組屋區附近也會配套建設購物中心和學校、醫院等,生活十分方便。
不過,組屋只供新加坡公民購買,在住滿規定年限後,組屋能在二手市場轉售,而符合條件的永久居民則只能購買這類二手房。
2、西班牙蜂窩公寓,單間3㎡
西班牙單身男女失業率比較高,雖然他們拿著救濟金就可以吃飽,但住房始終是個煩人的問題,因爲租一間公寓至少800歐元(1歐元約合7.9元人民幣),許多房東因爲租客沒有工作基本一口拒絕。
爲解決這一棘手的社會問題,一家西班牙公司日前提出建“蜂窩公寓”的新概念。據西班牙電視5台24日報道,所謂“蜂窩公寓”內部構造類似馬蜂窩,即把一間公寓的三房一廳模式改建成多個小單間,每個小間面積約3平方米,可放一張單人床和一個床頭櫃,房租只要每月250歐元。該公司第一期的工程已經結束,主管稱可以解決500名單身漢的住房問題。
第一期推出後廣受歡迎,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的基礎上爲升級産品,在聽取租客意見後進行整改,比如在“蜂窩公寓”內使用的水電設備全部使用插卡式作業,用多長時間電爐或熱水淋浴只要設定時間並插卡即可,無須交付水電費。“蜂窩公寓”定期有人負責監督,禁止混居。
3、東京“卡片房”
實際上,鞋盒公寓出現在新加坡的時間,比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要晚很多。在東京,在風中顫抖的“卡片房”早就成爲一道路人們習以爲常的風景。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人口衆多,人口密度大,寸土寸金。爲了節省空間,日本的街旁有很多很窄的房子,從外面看起來扁得就像卡片一樣。一起來看下“卡片房”是如何在夾縫中生長的。
下面這座房産的一層只有幾扇窗戶,所以它被作爲一個舒適的隱匿處和睡覺的地方。
與此同時,房間的二樓是完全開放式的,允許大量的光線進入公共生活區域。公共生活區域有一個小閣樓,孩子們可以在你腳下玩耍。
說到對空間的充分利用,不得不服日本人!
4、大阪“膠囊公寓”
在大阪,爲上班族節省時間和金錢的“膠囊公寓”成爲街邊創意。
膠囊公寓最早産生于日本。由于日本大城市采用母城加衛星城的規劃結構,核心商務區距離住所很遠,需要通過長距離軌交來解決問題,而日本又是一個加班文化濃厚的地方,一旦因爲加班或應酬造成晚歸,高額的交通費和大量的時間成本會讓白領們選擇便宜的旅館過夜。
▽硬朗的多體驗膠囊:SLEEPS北千住
SLEEPS北千住是一家針對男性消費者的膠囊公寓。室內裝修采用了深色系,呈現出了高級的質感。這裏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體驗需求。膠囊屋、休息屋、浴池桑拿區、身體護理區等不同項目讓這裏顯得與衆不同。在休息取有舒服的大躺椅,每個單間提供40寸大屏電視,甚至還有4000本漫畫可以閱讀。
▽膠囊公寓鼻祖:中銀膠囊塔
作爲日本“新陳代謝運動”的代表,黑川紀章的成名之作便是中銀膠囊塔(Nakagin Capsule Tower)——核心筒+預制模塊。這棟建築設計于1970年,曆經兩年時間完工,由140個膠囊模塊構成。按照當時設計師的想法,每個模塊可以自行更換,但最終證明這個願望並未實現。
由于中銀膠囊公寓建成時開發商已破産,因此轉入美國對沖基金名下,並因年久失修後于2007年被宣布清拆重建。而黑川紀章也于同年10月12日逝世。一代傳奇遠離我們。
5、香港“蛙盒”
在香港,在“蛙盒”裏的蛙居生活也是衆多普通家庭的日常。
在香港這個寸金寸土的地方,買不起房的人一般會選擇租賃公屋。香港的公屋各具特色,種類繁多,多形成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舊屋邨通常都會有一個天井,有點“坐井觀天”的意味,所以被稱之爲“蛙居”。
▽勵德邨
勵德邨是全香港唯一的圓環型公屋建築,每座27層,每層17戶,每個家庭空間呈扇形,單個面積不及30平米,縱向層層疊疊,橫向循環往複,仿佛就是不斷重複中的複制粘貼。
從下仰望,盤旋的圓,見不到鋒利的銳角,宛若時空隧道。
地址:銅鑼灣大坑勵德邨道
▽怪獸大廈
在港島鰂魚湧,有這樣一組“舊到發黴”、“密集如森林”、“房齡近50年”的組合民居建築群。
《變形金剛4》來港取景時,刻意以此稠密的高樓爲背景,營造出震撼而又神秘的怪獸大廈。
怪獸大廈由海山樓、海景樓、福昌樓、益昌大廈及益發大廈五座大廈練成巨型E字,外觀宏偉、密集擁擠的建築風格反應了舊香港生活,樓上是住宅,樓下是各式各樣的小商鋪。
從高樓下瞰,人行如蟻過,萬窗像蜂巢。人口極度密集,五幢大廈共有2000多個單位,平均每戶3-4人,可住逾萬人,相當于一個歐洲小國的全國人口數量。
地址:鲗魚湧英皇道1010 – 1056號
香港“公屋王”
位于香港新界東的大埔公屋太和邨,每呎成交1.59萬港幣(約每平方米16萬),創下全港公屋呎價新高紀錄。該公屋的高層一室戶面積爲121平方呎(約11平方米),是全香港最小的公屋。據平面圖顯示,入屋可見浴室,不設玄關,戶型尚算方正。
香港的一呎是一英尺
一英尺等于0.3048米
一平方英尺=0.0929平方米
基本上11平方呎相當于1平米
(圖爲大埔公屋太和邨)
香港公屋是由香港經政府、公營機構或非牟利機構爲低收入市民而建的公共房屋。
公屋可以分爲出租永久房屋、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臨時房屋數種,主要由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及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提供,但由房屋署統一管理。
我們眼裏的絕望,可能是別人心目中的天堂。
當我們正在都市裏遊走,爲生存四處奔波忙碌,爲瑣事憂心煩悶的時候,在繁華大都市的某個角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處在極端的居住環境,依然沒有放棄生活的勇氣。
而這樣的生活,每座城市都在真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