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花旗銀行宣布計劃退出中國內地、印度、韓國、澳大利亞等13個市場的個人銀行業務,將資源和投資聚焦于更具競爭優勢和規模效應的業務。
與此同時,星展銀行將成爲深圳農商行第一大股東。
一石激起千層浪,市場再次展開了對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策略的探討。
一個較爲公認的事實是,在中國市場發展多年,外資銀行的業務發展算不上快速,規模增長緩慢、市場占比有限。花旗銀行此次撤出的零售業務更是被視作最難開展的業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多位外資銀行人士,他們普遍表示,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的零售業務推進較爲困難,尤其是近些年,內地銀行業競爭壓力十分大。
只做高端客戶競爭依然激烈
“零售比較難做,外資銀行只能做高端客戶,但實際上競爭是很激烈的。而且經曆過前幾年盲目崇拜外資銀行高端産品的階段後,高端客戶越來越理性的看待實際收益了。另外,近些年家族信托的興起,也加大了財富管理領域的競爭。”上海地區一位外資銀行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事實上,多年前就有多家外資銀行宣布撤出在華零售業務,比如德意志銀行、蘇格蘭銀行。
彼時,一位外資銀行董事長曾在中國媒體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零售銀行業務,最優秀的肯定是來自中國國內的銀行,如果外資行與其展開競爭,將是很“愚蠢”的戰略。這也是我們爲什麽退出零售銀行業務,更加關注跨境國際業務的原因。
不僅是在零售業務上,外資銀行的對公業務也有水土不服的現象。過去十幾年,是中資銀行飛速發展的黃金階段,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已經持續多年跻身世界100強之列,工商銀行等多年名列前茅。
從外資銀行在中國的資産規模來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外資銀行總資産規模約占國內銀行總資産比重的1.47%;相比之下,在美國市場,外資銀行的資産規模占比達到12%。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2019年年報統計,中國的外資銀行資産規模排名前三的爲彙豐銀行、渣打銀行和東亞銀行,總資産規模分別爲5247.97億元、2349.35億元和1956.83億元。其中資産規模最大的彙豐銀行,同期與其體量相當的中資銀行是成都銀行、重慶銀行等。
“與其增加資本金,不如入股內地銀行”
雖然外資銀行的傳統業務在一定程度上陷入窘境,並面臨著越來越激勵的行業競爭;但另一方面,入股中資銀行、加大在合資機構中的持股比例,這類操作在外資銀行中越來越流行。
4月20日,深圳銀保監局發布批複公告稱,同意深圳農商行定向發行募股約19.6億股。其中,新加坡星展銀行獲批認購13.5億股。星展銀行擬以人民幣52.86億元認購深圳農商行13%的股份,交易完成後,星展銀行將成爲深圳農商銀行的第一大股東,並擁有董事會席位。
此前,2019年3月21日,北京銀行發布公告稱,擬與ING Bank N.V.共同出資發起設立合資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擬設合資銀行注冊資本爲人民幣30億元;北京銀行持股49%,ING Bank N.V.持股51%。這是首次外資銀行在合資機構中持股比例超過50%。
除了在銀行業,在保險、證券行業這兩年也有不少外資加大持股的案例。究其背景,與中國監管針對外資金融機構進一步開放有關。2018年博鳌論壇以後,我國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的舉措在持續推進。
除了政策方面的因素,從市場機構自身發展角度看,這或許與外資銀行自身策略也相一致。
德意志銀行早在2012年收縮中國市場的零售業務時,就做出一個決策:通過持股中資銀行來參與中國的零售市場,曾在2010年前後兩次增持華夏銀行股份,最終持有19.99%的股份,成爲華夏銀行第一大股東。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長劉曉春曾透露,他在香港工作時,一位外資銀行負責人對他說,外資銀行對在內地的貸款業務較爲慎重,與其增加子行的資本金,還不如入股內地銀行,分紅率高,資産風險較低。
在國內金融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外資銀行自身陷入經營困境,在中國市場曾經出現過一波外資撤出的現象。德意志銀行在2016年將持有的華夏銀行股權轉讓給人保財險。彼時,花旗銀行將其持有的廣發銀行20%股份轉讓至中國人壽。恒生銀行也出售了興業銀行股份。
治理、風控仍值得中資銀行借鑒
事實上,在十多年前外資銀行剛剛進入中國時,整個市場的氛圍與今天大相徑庭。
“當時,科技系統、創新能力、業務流程、內部管控等方面,全面碾壓中資銀行,感覺十分高大上。”一位外資銀行從業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過去十幾年是中國銀行業在業務規模、公司治理等方面發展的黃金階段,而外資行的風光已顯得黯淡。但是,外資行在業務經營、風險把控等多方面的做法和制度仍具有優勢。
在21世紀經濟報道去年組織的一次閉門研討會議中,談及近幾年一系列銀行業風險事件時,一位來自監管部門的官員指出:“在對銀行進行各種檢查和監管的過程中發現,外資銀行與部分中資銀行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部分中資銀行股東占款、關聯交易、違規展業的現象較爲普遍,外資銀行則普遍‘幹淨’得多。這一點國內的銀行還是應該向外資銀行多多學習。”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到,對于外資銀行未來的發展路徑,業內人士目前普遍認爲比較好的策略是,主要依托母行和海外分行的網絡優勢基礎,發展跨境服務業務。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