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明,我們的孩子的未來的成功取決于科學思維和創造力。所謂創造力,直接的理解就是創造出以前沒有的東西,只産生新的思想、新的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這麽簡單的定義,卻又是自立因素當中最複雜、最難以琢磨的一個。因爲它是治理能力、知識及個性品質等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也許是自立因素當中最重要的一個。
在美國有一項跟蹤了超過50年的研究,跟蹤了大量的托蘭斯兒童,解密了創造力對一個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所謂托蘭斯兒童,是E·保罗·托兰斯教授进行的创造力测试的被实验者。1958年托蘭斯教授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對400名兒童進行創造力測試,之後50年裏,托蘭斯教授及其同事們對接受測試的孩子進行長期的跟蹤。發現那些在兒童期展現了較好的創造力、有更多好點子、在創造力測試當中得分較高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成爲了企業家、發明家、大學校長、作家、醫生、外交官等等,事業有成。
印第安納大學的教授喬納森·普里克在分析了托兰斯的数据后得出结论:一個人的創造力指數與其一生成就的關聯度,比智商要高出3倍以上。簡單的講,就是創造力比高智商更容易讓一個孩子成功。
當時測試的一個叫做司瓦茲羅克的8歲的孩子,被問到了“一輛消防玩具車可以怎麽改進變得更好玩”時,他一口氣講出了把雲梯變得可拆卸等等25項建議,令測試專家大吃一驚,這個極具創造力的孩子長大後卻被父親強迫學醫做了醫生。但是金子一定會散光,他很快找到了一個興趣點,就是醫療設備,辭呈醫生後,他創辦了三家醫療設備企業,變得非常的富有。
托蘭斯被尊稱爲“創造力之父”,他當年發起了托蘭是測試已被公認爲創造力的評估標准,被翻譯成50種語言,在全球範圍內推廣,人們也因此創造了一個新詞——CQ測試。CQ就是指Credit Quotient,成爲IQ(智商)、EQ(情商)、BQ(體商)之外的另外一個評估個人能力的測試指數。
創造力是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合作的産物
創造力從結果來說,定義簡單明確,但是從大腦的角度是怎麽工作的卻是一個模糊並有爭議的問題。2004年,阿安迪克裏奇從大腦和神經科學的角度寫了篇關于創造力的論文,他根據腦部活動的不同定義出四種創造力:
1、刻意的認知創造力
這類創造力來源于對于某一個領域的持續研究,刻意還是代表有目的,有問題需要解決;認知代表創造力來源已經聚焦到某個認知領域,有迹可循,例如家喻戶曉的燈泡發明者愛迪生生就是一位具有刻意的認知創造力的發明家,他反複做實驗,直到成功。
2、自發的認知創造力
這類創造力只有問題需要解決,但是解決不了,可以不去想這些問題,大腦中在潛意識狀態下工作,解決了問題。牛頓觀察掉落的蘋果從而發現重力,就是自發的認知創造力的一個例子,這種創造力需要有知識儲備,也就是要有認知。
3、刻意的情緒創造力
刻意代表有目的、有問題需要解決;情緒代表這是人的創造力來源並不聚焦于某個知識領域,而是全憑靈感,憑借靈光一現。
4、自發的情緒創造力
自發代表很自由,沒有明確的目的;情緒代表創造力來源是靈感,當意識了與前額的皮層休息的時候,自發的創意就會閃現。偉大的藝術家和音樂家擁有的就是這種創造力,再比如動物或者宗教的體驗。
第3和第4類創造力經常與藝術相關,這裏我們多談一談第1類和第2類的創造力。刻意的認知創造和自發的認知創造這個分類涉及到聚合性的思維和發散性的思維,因爲在創造中這兩項思維需要交替使用,人們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爲創造力是一個與一般思維截然不同的思維形式,左右腦分工的理論讓人們認爲創造力是由右腦決定的,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如果只用右腦,你的想法就好像永遠處于可望而不可及的狀態,無法真正的實現。
當你遇到一個問題時,大部分人首先是激活左腦,首先專注于一些顯而易見的事實和常見的解決方法,看看是否可行,如果這些方法都不奏效,右腦就會被激活,右腦的神經網絡會掃描那些可能與問題相關的遙遠記憶、模糊的知識,掃描大量看似無關的信息,查找從未用過的思維類型。同時左腦也開始尋找解決方案,左右大腦開始協同工作,一旦形成這樣的觀念,左腦必須評估右腦産生的每個靈感的可能性,鎖定一些一閃而過的靈感,讓整個大腦系統從先前的發散思維狀態回到聚合的思維狀態。等左腦整合靈感進行整體分析確認一個創造性的思路有效後,在那一瞬間,大腦將思維的碎片整合起來,好主意由此誕生。
右腦確實更善于産生非常規的解決方案,但是這種完成解決方案的是認知系統對知識的整合,這裏邊需要左腦進行大量的常規思維。那些創造力強的孩子不僅僅有各種奇思妙想,更善于把奇思妙想整合到常規思維中,他們更善于在發散性思維和聚合性思維之間切換,並且整合。
那麽有什麽具體的方法,幫助我們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呢?
《哈佛商業評論》曾經刊登過革新者的五個特質,被稱爲革新者的DNA。第一個DNA是有創造性的進行聯想,將一些看似不相關的概念和問題聯系在一起。第二個DNA是總不停的問問題。如果這樣會怎麽樣?爲什麽不這樣?如果錯了怎麽辦?第三和第四個DNA是觀察與實驗,和我們讀的科學思維很類似。第五個DNA則是建立廣泛的人際聯系,特別是與有不同想法的人聯系。
這五個DNA使得革新者不斷挑戰現狀,不停地問問題是小孩子的特長,4歲大的孩子會不停地追問大人爲什麽;但到7歲的時候,孩子們就不太問爲什麽了;高中生就更別提了;等到他們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殘留的那一星半點的好奇心徹底的被磨光了。孩子們不再提問,不是因爲他們知道答案了,而是他們對問題失去了興趣,引發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知道老師和家長更喜歡他們給出正確的答案,而不是提出具有啓發性的問題。
1、鼓勵孩子的提問
因此,提高孩子的創造力的第一個環節就是鼓勵孩子的提問,並把提問這個習慣盡量的保留下去,給孩子挑戰,讓孩子面臨挑戰,不要用所謂的正確答案限制孩子,或者因爲孩子的想法和思路偏離了所謂正確答案而批評孩子,多鼓勵孩子采用這樣的思維,還有什麽沒想到的呢?還有什麽其他的辦法嗎?換個角度想一想,多用假設、如果。
美國頂級私教在低年級中如果孩子回答錯誤,很多時候老師不會指出,而是等待孩子自己發現。如果家長和老師都讓孩子感覺到了解決問題的過程比最終的答案更重要,家長和老師關注孩子的想法和好奇心。世界是個有趣的地方,我們可以做的不一樣,很多問題不只有一個答案,孩子會繼續提問下去,並最終成爲一個創造力強的人。
2、允許孩子胡思亂想
富有創造力的人,能夠將看似不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並加以創新。人類的創新活動涉及到許多認知功能,其中包括情節記憶和自傳式的記憶系統。這些系統讓你能夠記住曾經發生過的各種事情,爲個人經曆提供了一個時空的參照系,所以創造力強的人需要一個好的記憶系統。
但是僅僅有好記性是不夠的,還需要作關聯,關聯是什麽呢?其實就是某種程度上的胡思亂想,人什麽時候最容易胡思亂想?無所事事的時候。所以國外的教育專家提出了對于孩子無聊是很有價值的時刻,無聊的價值有兩個:一個是讓孩子自己擺脫無聊,自己找事情做,也就是找到動機;另外一個價值就是胡思亂想、天馬行空。
3、玩開放式遊戲
還有一個有價值的類似無聊的時刻,就是孩子們開放式的遊戲,不是有組織、有目的的遊戲,類似下棋、打球,也不是爲了學習什麽東西,而是孩子們自發組織的爲了找樂子而玩。經常進行開放式遊戲的孩子更有創造力,對于特定的物體,他們能夠想出更多非常規的使用方法,他們更善于解決問題,記憶力更好。開放式活動能夠提高記憶力,他們也更善于社交,改善于和不同意見的人打交道。
一個很有意義的開放式的遊戲就是角色扮演,或者叫做過家家。在這裏,孩子需要模仿扮演角色的音容笑貌、舉止,甚至情緒,大一點的孩子甚至能夠虛構出一個完全不存在的世界,並根據一定的規則發展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有一定的規律、曆史、風俗等等。
看過《指環王》,你一定爲電影的想象力積極贊賞,其實一些十幾歲的孩子的虛擬世界不一定比《指環王》差。美國犯罪的統計數據甚至顯示,開放性的活動提高了兒童社交能力的作用有制止犯罪的效果。出生在低收入家庭中的兒童,如果能夠在上學前經常進行開放性活動,那麽他們的23歲時,因犯重罪被捕的概率就只有不到7%;而對背景相似,且禁止參加此類型活動的孩子來說,這一比例高達了33%。
鍛煉孩子的開放性思維,爲什麽不能讓他爲所欲爲?
當然,並不是所有開放性玩耍都有好處。你試一試,在中國現有的環境下讓孩子爲所欲爲,孩子們的選擇是什麽呢?沒錯,電腦遊戲、ipad、手機。
對孩子放任自流,進行散養的理念來源于一種浪漫的觀念,它認爲孩子生來就具有色彩斑斓、完美無缺的想象力,而且他們在想象中創造虛擬世界的本能是沒有瑕疵的,所以孩子只要能夠獲得足夠的自由,就能夠茁壯成長。
這種觀念有一定的道理,孩子們很有創造力,也很有好奇心,但孩子們畢竟缺乏經驗,他們還沒有充分掌握釋放潛能的要領,有時也缺乏約束,這就是爲什麽他們依然需要父母的引領的原因。因此,必要的最低約束是需要的,最基本的安全要求,基本的孩子之間的禮儀要求,沒有電視和ipad的環境等等。
創造力與風險密不可分
在孩子學會自律之前,基本的他律是必須的,我們還必須注意:創造力與風險密不可分。一些藝術家對創造力的追求甚至到了吸食毒品的地步,當然,敢于承擔風險並不等于魯莽,學者將與創造密切相關的風險承擔行爲稱爲功能性沖動。勇于創新的人都具有功能一些沖動,在冒險傾向的測試當中,他們的得分很高,而且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也很強。在這些人進行創新活動的時候,其內側的額葉和眶額葉在功能性的核磁共振掃描圖像上顯得格外的明亮,閃閃發光;而一般人在相關測試的得分沒有那麽高,其相關腦區域也沒呈現出上述特征。
因此,培養有創造力的孩子,家長還需要適當的容忍冒險。當孩子做出有點背離叛道的行爲時,評估一下這個行爲的風險,包括道德風險和安全風險等等。如果不是特別離譜,就容忍孩子;如果這個離經叛道只是想法時,就更不必急著亮紅燈了,總是舉著紅牌叫停的家長是不可能培養出有創造力的孩子的。有種說法說,父親帶大的孩子更有創造力,就是因爲父親對于冒險的容忍程度更高。
總結
上面的分析告訴我們,創造力不僅僅是發散型思維的訓練,也是聚合型的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協同工作,兩種思維間迅速轉換的訓練,那些勤于創造性活動的人更擅長控制自己的大腦,他們經常進行兩種思維模式轉換的訓練,這種訓練切實可行。
到了具體解決問題,當碰到新想法的時候,有創造力的人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其分解,他們喜歡不斷地進行測試,包括事物的上限、下限、外延等等,無論是誰的想法,革新者都不會輕易放過,他們的思想一會兒飛向雲霄,俯瞰全局,評估某個想法的可行性。一會兒又沖回地面,踏踏實實地把計劃的每一步都設計到位,永不停息地改善和實驗。這,就是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結合。
學習藝術是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結合的一種好形式,藝術的思路是右腦思維的産物,但具體的執行又是左腦的一絲不苟的規劃執行的産物,一幅畫需要勾勒線條色彩配合,一曲音樂需要手眼配合。
爲了孩子而學習,創造力在今天格外的重要,父母們,你們准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