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互動進一步深化。圖爲南沙“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營商通”涉外綜合服務平台。 南方日報記者 梁文祥 攝 |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于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作爲今年我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共有來自150多個國家和90多個國際組織的近5000位外賓將出席,涵蓋了全球五大洲各個地區。
經過近6年的發展,“一帶一路”建設正從總體布局的“大寫意”,向細膩的“工筆畫”轉變。作爲“一帶一路”上的重要樞紐城市,廣州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互動進一步深化。
據廣州市商務局統計,2018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2463.47億元,其中出口1686.65億元,進口776.82億元。2018年全年,廣州市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新增34家企業(機構),中方協議投資額4.88億美元,占全市同期中方協議投資額22.6%。今年1—3月,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設立了6家企業(機構),中方協議投資額5300萬美元,占同期中方協議投資額31.9%。
從以往單一貿易往來到如今的資本技術輸出、社會民生服務,多樣化的合作方式爲廣州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攜手開創美好未來創造更多的可能。
●南方日報記者 黃舒旻 朱偉良
經貿往來提質
穗企加速布局“一帶一路”
4月中旬,第12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如約而至,以質量、品牌走向世界的“廣貨”備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客商追捧。
廣州虎頭電池集團有限公司國外貿易部副經理吳豔告訴記者,以菲律賓市場爲例,從2017年9月開始正式進入菲律賓市場後,截至2019年3月,虎頭電池的出口量已達到1786萬只,成功進入大中型超市逾280間,其他批發及零售終端渠道超過300家。
依托“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機遇,更多廣州企業打開了新的市場,尋獲新的商機。從貿易轉向投資,以廣州森大貿易有限公司(簡稱“森大”)爲代表的貿易企業正走上一條更爲高質量發展的合作路徑。
森大國際業務部主管邱華文又開始了自己一年兩度的“廣交會之旅”。從2005年起,每屆廣交會都從未缺席的森大,如今業務已經遍及非洲和南美洲,部分産品在加納和肯尼亞的市場占有率在60%以上。滿足非洲市場民生需求的同時,在非洲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森大年營業額增長了10倍,“現在我們2018年出口額達到16億元人民幣。”邱華文透露。
面對競爭愈發激烈的非洲市場,森大選擇實施“以貿帶工,以工促貿,工貿一體”的經驗戰略,通過在海外設廠發展本地制造的方式減少中轉環節,完善全球供應鏈體系。
2014年9月,森大海外制造的第一家工廠——森大加納洗衣粉廠投入建設。這座工廠所生産的産品,供應到了西非多個國家,位居同行業第一位。隨後,森大加納五金廠、森大科特迪瓦五金廠、坦桑尼亞洗衣粉廠、坦桑尼亞五金廠等項目先後投入生産。
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像森大這樣的穗企迅速在非洲大陸崛起,成爲當地知名的品牌。
制造業落地
廣州技術在非洲開花結果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借助青蒿素項目,廣東新南方集團全面轉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非洲市場。
配合非洲的中醫藥布局,新南方進行了海外投資。目前,新南方集團在海外擁有2個園區,一個是位于尼日利亞的奧貢自貿區,一個是位于肯尼亞的珠江經濟特區。位于尼日利亞的奧貢園區是中國第一批海外的八個工業園區之一,也是目前廣東走出去的“一帶一路”重點項目之一。
尼日利亞奧貢自貿區位于尼日利亞奧貢州,是“一帶一路”産業園區合作的重要樣本,合作區規劃用地100平方公裏。截至目前,園區相繼引進了輕工、家具、建材、五金、木材等40余家優質企業,聘用當地工人6000人。形成了規模化的陶瓷業、造紙業生産、銷售産業鏈。未來,園區開發面積將達到6平方公裏。
“我們爲園區的企業提供一些特別的優勢服務,包括成立了當地的一個園區管理公司和當地自貿區的管理局、海關、警察、移民局、環保等政府部門實現了合署辦公,所有的手續都可以在園區一站式進行解決。”新南方集團副總裁鄧愚說,目前的園區首期全部滿了,現在正在籌建第二期,計劃總投資200億元。
國內中小企通過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建設,實現了壯大和騰飛。“他們在國內雖然規模不大,但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成長相當迅速,並成長爲當地知名品牌。”他說,園區裏面很多企業運行良好,例如旺康陶瓷是尼日利亞乃至非洲現在最大的陶瓷生産企業,和旺包裝是尼日利亞目前最大的紙箱廠。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把中國的産業、制造業引入當地,幫助非洲人用綠色環保的方式崛起,這是我們園區的思路。”鄧愚說,在産業合作的過程中,實際上是把資金、技術、管理從廣州引進到非洲,把先進的輕工業制造技術、人才培養的經驗、現代企業的治理方法都輸出到當地,實現落地開花、打造真正的“made in Africa”。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升溫,越來越多企業把創新技術的實踐從廣州延伸到海外。
上個月,老撾最大的商業銀行——老撾外貿銀行行長攜骨幹來到雲從科技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洽談。自去年老撾外貿銀行引進廣州雲從科技的IBIS生物識別系統後,銀行從內控管理到業務發展,從精准營銷再到客戶體驗實現了率先升級。
從願景變成現實
“一帶一路”合作聚焦民生領域
經過近6年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變成行動、從願景變成現實,成果超出預期。
科摩羅是印度洋上的一座非洲島國,一度瘧疾肆虐。從2006年開始,在新南方的推動下,青蒿素複方快速清除瘧疾項目在科摩羅啓動,從個體治療到群體藥物幹預,對瘧疾防控策略進行了創新並示範運用,獲得了巨大成功。
在2014年,科摩羅已經實現了瘧疾零死亡,瘧疾發病人數下降了98%,瘧疾感染率從2006年的每千人142人,下降爲2.8人。“可以說,我們幾乎消滅了科摩羅的瘧疾。”廣東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潘隆華提到,科摩羅項目的成功經驗將被推廣至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基裏維納群島,由新南方與廣州中醫藥大學組成的抗瘧團隊與巴新政府開始合作,經過六個多月的“抗戰”,爲4.5萬多名當地居民進行了三輪青蒿素的全民服藥活動,基本控制了瘧疾在當地的發展。“憑借無數成功的抗瘧經驗,青蒿素已經成爲了一張中醫藥的‘名片’。”
“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將幫助各國打破發展瓶頸,縮小發展差距,更承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人民幸福安康。廣州企業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居民帶來了健康,更通過創造就業、培養人才,帶來生活品質的提高。
“非洲目前的人口結構中,年輕人占大多數,而他們就是非洲的未來。”非洲廣東總商會副會長霍江濤認爲,“一帶一路”建設應改變以往傳統貿易的形式,通過加強與各國間的交流與互動,以人才培養的方式實現“全球大聯動”。
在非洲廣東總商會的推動下,非洲商學院于2018年初成立,致力于中非青年人才建設,打造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非洲商學院中非人才協同培養計劃旨在通過協同培養共建的 方式,培養一批懂非、知非且兼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跨文化梯度人才。”在霍江濤看來,開展人才培養的意義不僅在于幫助青年提升個人素質,降低失業率,更在于爲中非經貿長效發展培養更多的人才,集聚更多的力量。
當前,廣州正通過支持市屬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廣泛開展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推動學曆學位認證標准連通,共商共建區域性職業教育框架。廣州大學先後與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大學等7所“一帶一路”沿線大學和培訓機構開展交流合作。
■鏈接
廣州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這些年
截至2018年6月底,廣州市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26個國家累計投資設立了165家企業(機構),占全市項目總數的13.75%,中方協議投資額34.27億美元,占全市中方協議投資額的18.17%。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包括斐濟、薩摩亞、馬達加斯加、毛裏塔尼亞、塞舌爾、馬爾代夫、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等多個國家實現了對外投資“零的突破”。
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走出去”大項目脫穎而出,如廣州森大貿易有限公司先後在7個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設立9家企業,實現了從單一商貿企業向産銷一體化企業的轉變。京信通信集團出資1.26億美元並購了老撾國有電信企業ETL有限公司,占股51%並獲得25年的電信經營權。廣州東送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烏幹達投資6.2億美元建設金屬礦綜合産業開發項目,成爲非洲地區示範型綜合産業園區。
南沙與漢堡、不萊梅等歐洲港口城市樞紐型合作關系進一步深化,與西鹹新區、貴安新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實施。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設立國際産能和技術合作中心,打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國際産能合作新平台,推動區內489家融資租賃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中新(廣州)知識城成爲廣州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的典範,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與星橋騰飛集團共同打造的新加坡國際制造創新中心(SMIC)在騰飛科技園正式啓動,已引進首批5家新加坡先進技術制造商,中歐合作示範園區等特色産業園區建設順利推進。
在硅谷、波士頓、特拉維夫等地,廣州均已設立辦事機構,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創新城市的連接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