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漢中市,油菜花海美不勝收。漢中市委宣傳部供圖
悠悠漢水,奔流不息。巍巍秦嶺,草木葳蕤。2022“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采訪調研組來到了朱鹮的家鄉——位于秦嶺南麓的陝西省漢中市洋縣。
秦嶺的崇山峻嶺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近年來,陝西省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複工作擺上重要位置,洋縣廣大幹部群衆更是倍加呵護秦嶺生態,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
陝西省榆林市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營區周邊,民宿坐落在花草之間。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肖翊攝
朱鹮保護被譽爲“世界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範”
到了洋縣,要看朱鹮。
位于秦嶺南麓的陝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體在洋縣境內。在保護區內的野生朱鹮救護飼養繁育基地,一個占地10畝的朱鹮野化馴養大網籠引人注目,幾十只朱鹮或展翅飛翔,或低頭覓食。
朱鹮被譽爲“東方寶石”。進入20世紀後,全球朱鹮種群數量急劇減少,一度被認爲已經滅絕。
1981年,我國科研工作者在洋縣姚家溝發現世界僅存的7只野生朱鹮。40多年後的今天,全球朱鹮種群數量突破7000只,朱鹮保護被譽爲“世界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範”。
“在發現朱鹮後的十幾年裏,每個巢下都有我們的科研人員或志願者24小時監測保護。”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張躍明感慨,“如今,我們已經由對個體的蹲守跟蹤保護,轉變爲對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
洋縣的田間阡陌,朱鹮隨處可見。農民在水田俯身忙碌,鳥兒就在身後蹦蹦跳跳覓食。當地村民說:“地裏不撒任何化肥農藥,我們是全民護朱鹮。”
除了采用保護恢複棲息地、種群監測、社區共管共建等就地保護手段,保護人員還積極攻關朱鹮的人工繁育技術,探索朱鹮的野化放歸。目前,陝西已建立5個朱鹮人工繁育種群基地、4個野化放歸種群,不斷將人工飼養繁殖個體重新引入其曆史分布區,野生朱鹮棲息地面積由發現時的不足5平方公裏擴大到1.6萬平方公裏。
據悉,朱鹮在國內的分布範圍已經擴展至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地。我國還向韓國、日本輸出種源14只,朱鹮已在韓國、日本重建種群。
陝西省漢中市洋縣,朱鹮翩然飛舞。張躍明攝(影像中國)
秦嶺物種多樣性保護不斷傳出喜訊
朱鹮、大熊貓、金絲猴、羚牛,都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洋縣華陽鎮的華陽景區被稱爲“秦嶺四寶園”。在這裏,優雅的朱鹮引頸展翅,可愛的大熊貓在啃食竹子,頑皮的金絲猴追逐嬉鬧,憨厚的羚牛埋頭吃草。
2021年9月在陝西省舉行的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其吉祥物設計方案,就是以“秦嶺四寶”爲創意原型。許多人也通過這組幸福快樂、充滿活力、精神煥發、積極向上的吉祥物形象,萌生了進一步了解秦嶺、了解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的願望。
在漢中市勉縣新鋪鎮工作了13年的彭海龍是個“植物迷”,每當碰見不認識的植物,他便掏出手機,通過識圖軟件仔細辨識。“這些年發現的植物品種越來越多,有時候爲了弄清楚一種不認識的植物,我能夠忙活三四個小時。”他說。
今年3月20日,彭海龍在新鋪鎮七姊妹村發現了一種沒見過的花。村民告訴他,這叫“抱雞母花花”。他聯系上了漢中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的熟人,經專家實地考察,確定這種花名爲“陝西羽葉報春”。
專家告訴彭海龍,1904年植物學家在秦嶺山區發現了陝西羽葉報春,但此後一直未在野外發現,以致植物界一度認爲它已經滅絕。直至2015年,專家才在洋縣重新發現了它。彭海龍激動地說:“這種花是第一次在海拔600米的地區被發現。這說明咱秦嶺的生態環境是越來越好了!”
去年,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獨葉草在秦嶺太白山海拔2700米以下區域被首次發現;不久前,在秦嶺首次發現荞麥葉大百合和秦嶺薤……秦嶺物種多樣性保護不斷傳出喜訊。
8月1日,陝西省渭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傳習館,外籍記者在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華陰老腔。記者 吳凱攝
用好科技手段,秦嶺生態保護成效顯著
家住洋縣華陽古鎮的闫超,開了一家名叫“超哥家園”的農家樂。院子周邊有十幾個野生朱鹮巢,時有朱鹮悠然飛過。衆多遊客慕名而來,這幾日都是客滿,闫超吃上了“生態飯”。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近年來,陝西將秦嶺生態保護作爲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續實施天然林保護、自然保護地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保護修複工程。秦嶺範圍內建成各類保護地116處,總面積0.92萬平方公裏,有效保護全省75%以上的自然生態系統類型、70%以上的野生動植物種群類型。
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塬上架起光伏板。記者 劉發爲攝
物聯網監測、熱成像識別、無人機巡護、“環保智慧大腦”……一項項高科技手段,爲秦嶺拉起一張數字監測網。目前,陝西初步構建了“天空地一體化”的秦嶺生態環境立體遙感監測體系。用好科技手段,秦嶺生態保護成效顯著。
2021年10月,秦嶺國家公園創建獲正式批複,爲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重磅加碼”。圍繞秦嶺生態保護修複,更加科學完備的保護管理體制機制正在醞釀,秦嶺生態資源將得到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
記者從陝西省林業局了解到:近年來,陝西省70%以上的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保護,重點保護物種的種群數量持續增長。秦嶺(陝西段)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時的345只。金絲猴種群達到5900余只,羚牛種群數量突破5000只。紅豆杉、珙桐、獨葉草、華山新麥草、太白紅杉等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護。(記者 原韬雄)
産業振興村美民富
從榆林市城區往東南30公裏,便到了榆陽區古塔鎮趙家峁村。峁上,青山掩映,綠樹環繞,紅瓦灰牆的新居鱗次栉比;峁下,山水田園,瓜果飄香,彩虹滑道、叢林穿越等旅遊項目廣受歡迎……
誰能想到,在2013年以前,這裏還是山大溝深、土地貧瘠的深度貧困村,多數青壯年進城務工,耕地閑置荒蕪。變化源于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村改革展覽館裏,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征求群衆入股意見簽字表上的紅手印格外醒目。2017年3月,趙家峁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正式揭牌。
讓“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趙家峁村實現了産權制度改革帶動産業振興的巨變。村子建成集“觀光、采摘、休閑、旅遊、戶外運動、學習”爲一體的鄉村旅遊綜合體,還成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生態文化示範村。
“現在我能夠按股分紅,還能在景區的項目上務工,一年能有近7萬元的收入。”村民趙能山說。“通過改革,趙家峁村在實現旅遊産業持續發展壯大的同時,也讓廣大村民一起端牢了‘文化+’的金飯碗。”趙家峁村黨支部書記趙帥帥說,2021年村集體資産達80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25元。
杏花溪谷、峁上人家,趙家峁村如今山更青、水更綠、人氣更旺。(記者 王海林 管璇悅 葉琦)
非遺魅力曆久彌新
8月1日,渭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傳習館內,精彩的皮影戲贏得陣陣掌聲。
身爲渭南市華州區皮影雕刻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54歲的薛宏權精研皮影藝術已近四十載。2015年,他組建皮影演出團,帶著12名徒弟,從皮影制作向皮影戲表演轉型。
“從古至今,皮影戲一直走在創新的路上。”在薛宏權看來,爲傳統表演融入新元素,“符合當下觀衆的審美需求,也讓藝術更有生命力”。對此,徒弟骞玉龍感觸最深的,是《喜舞迎春》劇目中“主人公”的動作——她繃緊腳背、踮起腳尖,在皮影表演中融入芭蕾舞元素。
這些年來,薛宏權帶著徒弟,把皮影藝術展示給各地的觀衆,還走出國門,遠赴新加坡、哈薩克斯坦演出。
漫步在展示傳習館內,刺繡、面花、剪紙、麥稈畫等作品,讓人贊歎。傳統戲劇展區、美術展區、技藝與民俗展區等七大展區,共展出資料、服飾、劇本等實物近萬件。
“如今,到館內進行非遺展演的,有很多80後、90後。”傳習館館長杜江鵬說,觀衆中的青少年也越來越多。“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明,爲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們將竭盡全力,讓非遺在保護傳承中綻放光彩。”渭南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常偉說。(記者 高炳)
黃土地喜見光伏藍
8月1日,渭南市合陽縣,車輛駛進一條小山溝,窗外坡勢漸陡、綠草茂密。這裏是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的銜接地帶。近幾年,當地生態環境不斷向好,一眼望去,黃土地猶如披上綠裝。
這一片綠中,包裹著一抹藍。據介紹,位于張家河村和南永甯村的國家電投聯合光伏電站年發電量約1.4億千瓦時。拾級登高,光伏板如同波光粼粼的藍色海洋在眼前延展開來;仔細觀察,光伏板下還生長著各種作物。“‘光伏+農業’模式是我們的創新探索。”聯合光伏電站負責人楊力說,因地制宜種植玉米、黃芩、柴胡等,讓電站立體空間的經濟效益得到了充分發揮。
“我們的電站有一個‘智慧大腦’。”國家電投陝西分公司副總經濟師、渭南分公司總經理李永生說,現有的智能化運維大數據平台能夠完成電站數據分析、組串故障定位、缺陷管理、自動化報表管理等工作,而灰塵監測與預警系統、無人機巡檢系統等,則可以實現電站在線監測、一鍵故障診斷和運行分析。
聯合光伏電站的成功經驗正被推廣到更多地方,這裏的光伏藍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成爲陝西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的生動縮影。(記者 劉發爲)
植樹造林治理荒沙
“在榆林,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故事家喻戶曉。”談到自己的工作,治沙連現役民兵張舒瑤充滿自豪。
榆林市補浪河鄉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上世紀70年代大片土地被荒沙覆蓋,“風刮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1974年5月,54名平均年齡18歲的姑娘來到這裏,搭起柳笆庵子,吃著青稞面窩窩頭,靠人拉肩扛,修渠打井,植樹造林。經曆14任連長、380多名女兵,連隊累計推平800多座沙丘,修建引水渠35公裏,栽種樟子松3000畝、柳樹和楊樹35萬株,治理荒漠14425畝,先後被團中央、林業部門、全國婦聯表彰。
年僅25歲的張舒瑤已有4年兵齡。她和戰友們平時要巡林、護苗、剪枝、補栽,悉心呵護治沙連取得的生態成果。如今的營區周邊,紫色馬鞭草、黃色波斯菊迎風搖曳,小巧別致的民宿坐落其間——昔日的荒漠已成爲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軍事拓展訓練基地、生態觀光旅遊基地。
綠色是榆林發展的新底色,“七一勳章”獲得者石光銀、全國勞動模範張應龍……當地的治沙故事不勝枚舉。多年來,榆林治理荒沙860萬畝,毛烏素沙漠從這裏退去,陝西省的綠色版圖也因此向北持續推進。(記者 馬原 王海林)
開放之路跨越千年
提到絲綢之路,不能不提張骞。
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張骞肩負和平友好使命,出使西域,完成“鑿空之旅”,開辟了偉大的絲綢之路,不僅開啓了陸上絲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盛況,也向西域傳播了中華文化,在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留下華美樂章。
談及張骞,不能不提陝南名城漢中。
在漢中市城固縣博望鎮,張骞紀念館裏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份份詳實的史料,承載了張骞出使西域的曆史,展現出漢中文化的底蘊。一位坦桑尼亞籍記者驚歎:“這些文物都是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不少和我在非洲看到的有相似之處,人類文明真是奇妙!”
“漢中不僅有張骞。”當地的向導介紹。與城固縣毗鄰的洋縣,龍亭鎮龍亭村有一座蔡倫墓祠,其中一副楹聯寫道:“曠古一人初造紙,尋常百姓可讀書。”室內展板上,一張造紙術傳向海外的樹狀圖,述說著造紙術對世界的巨大貢獻。
從曆史中走來,開放之路跨越千年。開放的基因,也镌刻在漢中大地——去年3月,裝載著精密儀器、日用百貨等貨物的中歐班列(漢西歐)從漢中開出,目的地是俄羅斯、荷蘭等地;今年1月,裝載漢中茶葉及農副特産的中歐班列,向著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一路疾馳……(記者 王洲)
轉自:人民日報
來源: 群衆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