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也
對于全球金融市場來說,過去的兩周是驚心動魄的兩周。不管是美股、港股、還是A股,都在短短數天之內大幅下挫,美股更是在3天之內重挫接近3000點。
無數的投資者在瘋狂逃命之際,都回避不了自己內心深處的一個最大的困惑,那就是:“經濟危機,難道又要來了嗎?”
每隔十年,“經濟危機”這個詞都如同鬼影一樣萦繞在投資者腦海裏,而今年正好是2008年金融海嘯十周年,破産、崩盤這些當年每天印在新聞上的詞,會不會再一次降臨?或許,回顧上世紀最著名的那場被稱爲“Great Depression”的1929年經濟大危機以及下跌猛烈程度堪比上兩周的1987年美股大崩盤,能給我們在那兩場危機後的這麽多年,再次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來審視我們自己所處的時間和空間。
1
1929大崩盤全景照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爆發了資本主義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在曆經20世紀頭10年的大牛市後,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巅跌入深淵。
一周之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達100億美元,農場主爲了銷毀“過剩”的産品,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當時紐約流行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裏沖!”
1929年10月的那次股市暴跌,當時不論是美國的股市投資者,還是世界上其他的股市投資人絕對不會想到的是,1929年9月3日是股票平均價格最高的一天,股市大崩潰以後,要等待整整25個春秋,股價才恢複到1929年的最高水平。
2
瘋狂年代埋下的種子
1920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次經濟危機。
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在股票、債券等“經濟泡沫”的影響下迅速增長,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史上的奇迹。
從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每年的生産率增長幅度達4%。與此同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都在發生變化。雖然清教徒傳統的價值觀念仍在農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導道德觀念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發財致富成了人們最大的夢想,投機活動備受青睐,有組織的犯罪活動以及享樂之風盛行。相當一部分人終日沉醉于物質享樂之中,而精神生活則體現出浮躁和粗鄙,以至于許多美國曆史學家把這時的美國稱爲精神上的“饑餓時代”或“瘋狂的20年代”。
上個世紀20年代的繁榮雖然造就了一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但這一繁榮本身卻潛伏著深刻的矛盾和危機。
首先是美國農業長期處于不景氣狀態,農村購買力不足。1919年時農場主的收入占全部國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占全部國民收入的8.8%,農場主紛紛破産。此時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收入的1/3左右。
其次,是美國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極端不均衡。工業增長主要集中在一些新興工業部門,而采礦、造船等老工業部門都開工不足,紡織、皮革等行業還出現了減産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這一時期兼並之風盛行,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全美最大的16家財閥控制了整個國家國民生産總值的53%,全國1/3的國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一方面,約60%的美國家庭的生活水平還掙紮在僅夠溫飽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
更爲嚴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此外,國際收支中的潛在危機也加深了美國經濟的潛在危機。美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力同供應大大超過國內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這一切都預示著一場大危機的到來。
1929年10月24日,是美國證券史上永遠難忘的日子。
紐約證交所的1100名會員幾乎全都到場,比平日多出300多人。一開市,交易員們發瘋了似地來回奔跑,但還是趕不上股價下跌的速度。
在短短的幾分鍾裏,160萬股被抛出,好股壞股無一幸免。由于及時傳遞行情在技術上辦不到而使風潮進一步加劇。通過電報和電話來傳遞信息過度頻繁,人群擠得水泄不通,以至互通消息被推遲一個多小時,因此,巴爾的摩10時30分發出的指令,要到11時30分才在華爾街電傳打字機上顯示出來。結果大家都驚恐萬狀。
當時擔任記者,後來當了英國首相的溫斯頓·丘吉爾根據他的現場采訪寫了一篇報道刊登在《每日電訊報》上:“我看見這些人……自動出售幾大捆股票,這些股票已貶值一半或2/3,但沒有物色到一個有足夠膽量去接受這批可靠財富的人。這批財富是別人忍痛出售的。到12時,損失已高達60億美元,並已有兩位銀行家和一位經紀人因破産而自殺身亡!
下午1點30分,一個滿臉傲氣、神清沮喪的人匆匆進入華爾街23號(摩根銀行所在地)大樓。他就是查爾斯·米歇爾,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銀行一“國家城市銀行”的總裁。
面對雪崩一般的股市暴跌,查爾斯·米歇爾迅速聯絡一些大銀行家一起,織起了一個金融“聯營”拼命地買進股票,想阻止瘋狂的下跌。那天下午,盡管他們不借花費數百萬美元買進交易所的股票,結果也只是略微收住了一點急劇下跌的勢頭。
而以往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只需花不多的美元買下一部分股票就可以緩解跌勢,然而這一次卻失靈了,數百萬美元在1929年是個巨大的數目,卻如泥牛入海。後來指示牌上亮出結帳數目:僅僅一個下午,賣出的股票比往常增加3倍,這在曆史上是空前的。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關門後的4個小時,報紙報道了驚人的消息:當天成交了12894650股股票。這就是人們後來所稱的“悲慘星期四”。大家都確信,是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並爲25日交易所良好的運轉感到歡欣鼓舞。但是,26日、28日和29日的再次下跌,使這場股市暴跌危機達到了頂點。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時,華爾街交易所開門。在剛開張的頭3分鍾,美國鋼鐵公司的65萬股股票准備出售,每股179美元,卻找不到一個買主,而24日開價曾是205美元!
美國鋼鐵公司股票的下跌,爲行情暴跌開了個頭。
威斯汀公司的股票每分鍾下跌2美元,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的股票一刻鍾下跌17美元。到10時30分,出售了3259800股股票,虧損達20億美元。
從9月初到11月中旬,紐約交易所的股票市價總值損失了300億美元。然而,這僅僅是災難的開始,股市的崩潰帶來美國曆史上破壞性最大的大蕭條、大危機,使美國經濟處于癱瘓狀態。用居民的個人存款去搞股票投機的銀行紛紛倒閉:1929年659家,1930年1352家、1931年2294家。國民收入總值從1929年的880億元下降到1932年至1933年中的400億美元。
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指數從1929年9月的最高點452點跌到1932年7月8日的58點。著名的通用電器股從最高的396元跌到8美元。股票和各種債券的面值總共下跌了90%。無數“百萬富翁”傾家蕩産。一些失去生存希望的人終于走上了絕路。
在1929年以前的美國曆史上,沒有哪次事件像1929年大崩盤那樣帶給人們如此持久的憂慮,甚至是在1929年以後出生的人都爲之憂心忡忡,就連他們的孩子也都談之色變。
美國成功地熬過了南北戰爭、革命戰爭、兩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還有很多致命的沖突。美國人挺過了芝加哥大火、舊金山地震和火災、洛杉矶地震、無數稍弱的地震以及幾十次大大小小的飓風。美國人挺過了傷寒肆虐、肺結核肆虐、小兒麻痹症肆虐、旱災、水災、暴亂、罷工和情人節大屠殺。
但是,回想起1929年的股市大崩盤,美國人仍然會驚魂不定。
這是有史以來最惡劣的一次集體恐懼,幾百萬人因此不再買股票,不再以過去的方式獲利。
很多人的思想深處潛伏著這樣的想法:股市將出現另一次崩盤,它將吞噬人們畢生的積蓄,買股票的傻瓜將在街上流浪,穿著破氈,睡在遊民中心,吃著冷豆子,在街上叫賣蘋果和鉛筆。
在爲期大約10年的大蕭條期間,貨幣稀缺,工作更稀缺。商店破産,員工失去工作和薪水,這意味著他們無力購買任何東西,所以更多的商店破産,更多的員工失去薪水。
在下跌猛烈程度上堪比1929年的,還有曆史上著名的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災。
在前兩周的暴跌中,1987年那場股災是很多人喜歡拿來比較的,因爲從下跌的猛烈幅度看,確實非常相像。
3
1987跳水大寫真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華爾街上爆發了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盤事件。道·瓊斯指數一天之內重挫了508.32點,跌幅達22.6%,創下自1941年以來單日跌幅最高紀錄。
6.5小時之內,紐約股指損失5000億美元,其價值相當于美國全年國民生産總值的1/8。
這次股市暴跌震驚了整個金融世界,並在全世界股票市場産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倫敦、法蘭克福、東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強烈沖擊,股票跌幅多達10%以上。股市暴跌狂潮再西方各國股民中引起巨大恐慌,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爲貧民,數以千計的人精神崩潰,跳樓自殺。
這一天被金融界稱爲“黑色星期一”,《紐約時報》稱其爲“華爾街曆史上最壞的曰子”。
與1929年大崩盤類似,在崩盤前,同樣是一段經濟爆發的“黃金時期”。
20世紀50年代後期和整個60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降低至很低水平。到80年代時,美國股市已經曆了50年的牛市,股票市值從1980年的24720億美元上升到1986年的59950億美元。
自1982年起,股價走勢更是持續上揚,交易量也迅速增加,1987年日交易量達到18060萬股。
股市異常繁榮,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實際經濟的增長速度,金融交易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世界貿易的發展速度。因爲股市的高收益性,大量的估計遊資及私人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向股市,這些資金爲追求短期利潤而在股市上從事投機交易,造成股市的虛假繁榮。
在這段長達50年的股市繁榮下,也留下了許多陰影。
1973年至1975年,以美元爲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國爆發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致使通貨膨脹率上升,失業率很高。
加之當時美蘇開展軍備競賽,削弱了美國的經濟力量,使國際甚至是國內的市場占有份額也不斷下降,外貿赤字和預算赤字不斷上升。
隨著美國政府對金融市場管制的放松和對股票投資的減稅刺激,巨額的國際遊資湧入美國股票市場,促進了股價持續高漲。
在1987年頭9個月中,僅日本購買美國股票的新增投資就達約150億美元,股票價格已近沸騰。這些都意味著美國股市將經曆一場大的調整。
事實確實如此。從1987年8月以來,紐約股市即開始出現較大的波動,尤其是10月份的頭兩周股票價格不斷下降,在10月5日至9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就下跌了158.78點,接著第二周又下跌了235.48點,其中10月16日一天就下跌100多點。
1987年10月19曰,星期一,華爾街籠罩在陰雲之中,在急促而沉悶的“當,當,當”鍾聲中,紐約股票交易所開始了新的一天。
開市伊始,一種不祥的預感就襲上了喧器的交易大廳內每個人的心頭: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開盤,就跌去67個點。
轉眼間,賣盤湧起。在蜂擁而至的滾滾抛盤的打壓下,熒屏上盡數翻起綠盤(下跌),看不見半點紅浪(上升)。交易所內一片恐慌,起火市場也處于一片混亂之中。
從上午9:30直到11點鍾,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繼續下瀉,沒有人知道應該如何遏制繼續惡化的局勢。雖然也有人提議休市,但無人敢做決定。紐約股票交易所顧忌到華爾街在全球股市中的“風向標”作用,只得拼命堅持下去。
當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人士大量賣出指數期貨時,紐約股市也大量抛盤,而買家卻極爲匮乏。開盤第一小時內,市場上很難找到買家,約占標准·普爾500指數指標股30%的95只藍籌股竟然尚未成交,而由于賣單大量堆積而買單不多,市場價格被迫一再下降以吸引買方。
到10時30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30只指標股中有11只還沒有開盤交易,而在平時,通常開盤後不到5分鍾的時間裏,就會全部開始交易。
由于許多只股票沒有交易,當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無法真實反映市場實際價格,整個市場處于無序狀態。交易量不斷被刷新,計算機交易系統速度減慢,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標准·普爾500指數的准確數字根本無法計算。
由于股市與期市相互驅動,股價和期指跌落速度越來越快,交易量猛增。從11:00到11:50股市成交9300萬股,中午期指交易量相當于700萬股,而股市是900萬股。大機構在兩個市場上大量進行交易,將這場災難推向了頂點。
而紐約股票交易所計算機系統在這一天也幾乎陷入了癱瘓的狀態。紐約股票交易所共有200台電腦,這套系統從未處理過如此巨大的交易。
當股票交易數據湧進計算機時,計算機幾乎無法處理。賣單蜂擁而至時,信息系統處理速度遠遠滯後。開盤後不到一個鍾頭,由于抛盤數量太大,計算機竟比實際交易速度慢了20分鍾;中午,計算機系統中的指定指令轉換系統(DOT)慢了約75分鍾。由于DOT系統容量不足,傳送到DOT系統的3.96億股的交易竟有1.2億股沒有執行。
下午13:09,一則可怕的消息傳到華爾街股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大衛·路德在華盛頓發表講話說:“在關鍵時刻,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一關鍵時刻會在什麽時候,我將與股票交易所討論暫時關閉交易所。”
這則消息更加引起一陣恐慌。因爲交易所一旦關閉,交易商們將來不及抛掉手中的股票,他們的股票將一文不值,成千上萬的美元將化爲灰燼。于是,他們不得不迅速“傾銷股票”。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像著了魔似地狂瀉,到下午兩點,已經下挫250點,股票換手4億多股,計算機比實際交易速度落後了100分鍾。在此期間,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官員出面澄清:他們沒有討論有關關閉交易所的事情。然而爲時已晚,災難已無法遏止。
下午14:05,道指上升350點,成功沖過2000點。但此次反彈僅延續了一瞬間功夫,期指市場的反映基本相同。14:30左右,股價走勢似乎有走好迹象,然後反彈受阻,新一輪下降趨勢在此形成。此時,距收盤僅剩一個多鍾頭,但就在這短暫而又漫長的一個多鍾頭裏,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這種仿佛已經凝固了的空氣中再度下挫250點,換手2億股。直至下午16時整收市,這次跳水才被迫停止。
當天收盤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降了508.32點,由2246.72點狂跌到1738.470點,跌幅達22.6%創下了一天下跌的最高紀錄。而股市的其他指數如NYSE綜合價格指數下跌19.2%,AMEX綜合指數下跌12.7%,NASDAQ綜合指數下跌11.35%。相當于法國全年國名生産總值的5030億美元的股票面值在一天之內化爲烏有。
當天,在紐約股票交易所挂牌的1600種股票中,只有52種股票上升,其余全部下跌。其中1192種股票跌到52個星期以來的最低水平,而且許多具有代表性的藍籌股也在劫難逃。幾乎所有大公司的股票均狂跌30%左右,如通用電氣公司下跌33.1%,電報電話公司下跌29.5%,可口可樂公司下跌36.5%,西屋公司下跌45.8%,運通公司下跌38.8%,波音公司下跌29.9%。
這一天紐約股票交易所內陰雲密布,氣氛極度緊張。價格變動極快,電話機不夠用,熒光屏上的價格跟不上市場實際價格。
一個交易員說他的熒光屏上顯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降3.78點,而實際上這個數字是508點。平時一天的交易額爲1億股左右,而這天爲6億股。
由于計算機系統運行滯後,約有28%的指令未能執行,其中包括9200萬限價指令。許多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直到兩三天後才知道他們的股票沒有賣出。
此外受股票價格變化的影響,美國政府債券市場也是一片混亂。而新聞機構由于計算機的影響,收盤5個半小時後才把股市的收盤價報道出去。
“一切都失去了控制”,《紐約時報》這樣報道。
這一天損失慘重的投資者不計其數,世界首富薩姆·沃爾頓一天之內股票價值損失21億美元,世界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比爾·蓋茨損失39.45億美元,電腦大王王安僅在19日下午就損失了3100萬美元。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爲貧民,最苦的是那些靠自己多年積存的血汗請投資于股票的投資者。
受股價暴跌震動,股民的心理變得極爲脆弱。因股市暴跌而不堪于債務中亞的許多人,精神徹底崩潰,自殺的消息不絕于耳。銀行破産,工廠關門,企業大量裁員,人心惶惶。
而受信息技術和全球金融一體化的發展,當某個股市發生暴跌時,其他股票市場也難以幸免。1987年美國股災不單對美國,更對全球股市都帶來了極爲深遠的影響。
“黑色星期一”這一天,東京股票交易所的開盤鑼聲余音未盡,股票價格便直線下跌。日經225指數下跌了620點,跌幅爲14.9%;香港恒生指數下跌421點,跌幅爲11.3%,也創下了一天下跌最高紀錄;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下跌169點,跌幅爲12.4%;澳大利亞所有普通股價格指數下跌80點,跌幅爲3.7%;FTSE30指數下跌183.7點,跌幅爲10.1%,FTSE100指數下跌249.6點,跌至2053.3點,投資者損失達500億英鎊。
此外,巴黎、法蘭克福、斯德哥爾摩、米蘭、阿姆斯特丹等股市均有6%至11%不同程度的下跌,形成全世界範圍內的股市沖擊波。面對席卷全球的股市狂潮,各地政府震驚之余,迅速采取一系列救市措施。香港股市當即停市4天,前聯邦德國宣布降低證券回購率,七國集團會商如何向金融系統提供流動資金。
不過好在政府及時救市,1987年股災最終並沒有釀成重大的金融危機。大崩盤的當天,美國各界反應極爲強烈,廣播、電視和報紙發表大量評論。白宮發表聲明說:“國家經濟運行狀態良好,就業率處于最高水平上,生産也不斷增加,貿易收支也在不斷改善。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最近發表講話說,沒有迹象表明通貨膨脹會進一步發生。”
10月19曰晚上,美國總統裏根立即召回在西德訪問的財政部長貝克和在外地的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嚴密關注事態的發展,一起商討對策;紐約股票交易所主席約翰·費蘭聲稱,但願這種情況不要繼續下去,其他有關的官員也紛紛發表講話穩定市場情緒。
星期二早上,銀行紛紛停止對專業經紀商和交易員提供信用,銀行擔心他們會破産而收不回貸款,而專業經紀商已沒有足夠的現金向交易所支付保證金以維持交易暢通的責任,因爲他們在星期一爲了阻止股票下跌而買進了過量的股票。專業經紀商因此而陷入了流動性困境,他們沒有現金參與星期二的交易。他們面臨的選擇是,要麽倒閉,要麽求助于另外一家公司兼並他們。
一旦專業經紀商倒閉,紐約股票交易所就會處于極其危險的境地,因爲他會缺乏保證金清算交割正常進行的資金來源。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發表了具有曆史意義的講話,“爲履行作爲中央銀行的職責,聯邦儲備系統爲支持經濟和金融體系正常運作,今天重申將保證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這句話實際上是支持銀行爲股票交易商繼續發放貸款:聯邦儲備委員會立即向銀行系統注入資金已備必須。
兩家主要商業銀行馬上宣布降低優惠利率。化學銀行迅速增加4億美元的證券貸款。銀行家信托公司也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會保證客戶的資金需要。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承諾使那些再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略微恢複了信心。
裏根總統和財政部長貝克分別表示,這次股市崩盤與美國健康的經濟是不相稱的,美國經濟非常穩定。隨後,美國的各大商業銀行紛紛降低利率。采取這些措施之後,10月20曰,股票指數上升了102.27點,10月21曰比20日又回升了186.94點,但10月22曰收盤價比21曰又下降了77.42點。
大崩盤發生的那一周內,約有650家公司公開宣布要在公開市場上回購本公司的股票。而在此之前,自1987年1月1日至10月16日,總共只有350家公司宣布回購措施。其中的大部分公司在“黑色星期一”那天繼續維持回購行爲。
上市公司的這種大規模回購行爲對股市産生了相當積極的作用。然而,在這次股市危機中,真正能就是的卻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10月20曰(星期二)紐約股票市場港開門不久,G.A.F買回700萬美元,約合該公司21%的股票。
這一行動無疑給衰弱的華爾街注射了一支強心針,說明該公司的實際信用遠遠超過股票市場所反映出的股票牌價;到中午,又有4家小公司相繼回購他們流通在外的股票;12時10分,華爾街一家著名的經紀公司梅裏·林廳公司宣布回購500萬美元的股票。接著美國幾家大公司也相繼效仿,福特、霍尼威爾公司等也采取了同樣的行動。
上市公司的這種大規模回購行動對股市産生了相當積極的作用。當天中午12點30分到下午13:00,道·瓊斯指數從1717點回升到1825點,到下午3點半,已上升到1915點。這一天共上升了176點。
雖然從後果和嚴重程度上來講,“87股災”遠沒有達到1929年那場大崩盤對整個美國經濟的影響。但這次股票下跌,消弱了美國人的購買力,使消費有所下降並直接影響到生産。
在美國,直接從事股票投資的人占全國人口的1/4,這部分人基本上分布在購買力最強的年齡層次。股市的暴跌使原來依靠股票紅利、股息和投資股票獲取利潤來安排生活的人深受打擊。
短短一年之內,美國的私人消費開支減少約500億美元,使五年多來以股市爲推動力,以消費爲主導的美國經濟出現了轉折點。股票暴跌給美國經濟帶來的潛在威脅集中在投資領域。美國企業界需要依靠外國資本擴大投資,政府也需要利用外資來彌補財政虧空。
1987年上半年美國以外的投資者在華爾街購買了約2000億美元的股票,在此次風潮中元氣大傷,信心嚴重受挫。
美國國內的投資者也心有余悸。許多企業因股價下跌不敢再發行新的股票,一些企業的擴大生産受到抑制。有人估計,到1988年,美國的企業投資會減少約250億美元,生産增長速度放慢將成定局。股市暴跌對美國經濟投下了不信任票。
企業投資減少,加劇了工人失業,使許多人生活水平下降,引起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故事下跌使投資者把債券看作更安全的投資場所,股市下跌引起債券市場價格上升。10月20曰上午美國30年期的國債價格上升了12點。股市下跌對國際市場一般初級産品的價格和貴金屬的價格的影響也有所表現。紐約股市價格暴跌的當天,黃金價格即漲到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與此同時,在倫敦金屬交易所,銅、鋁、鉛、鋅等踐金屬的價格下跌。同時,股市下跌也對房地産價格産生重要影響。
4
兩次崩盤啓示錄
回顧完上世紀這兩次大崩盤之後,在本人看來,雖然1987年的股災與前兩周的美股暴跌非常“形似”,但在暴跌背後的“內核”上,可能這次的暴跌與1929年更接近。
但股災,從來都只是經濟體本身在積累了大量的風險性因素和無法調和的矛盾之後的集中宣泄。
股災只是“疾在皮膚”的表現,真正的東西,乃是“疾在腠理”。
只有真正明白了股災背後的經濟邏輯,以及美國用來解決經濟危機的手段,才能明白對我們的意義和影響。
之所以周期性地出現股災乃至周期性地因爲股災而引發經濟危機,其實是資本主義出現從那一天起,就存在一個根本的問題:購買力不足。
按照一個經濟學等式:利潤=商品售價-工資-其他成本,即可以倒推回來商品售價=利潤+工資+其他成本。這個等式對任何企業都適用。
實際上,“其他成本”一項就是其他企業制造的商品。所以把所有企業放到一起討論的時候,有商品售價=利潤+工資。這說明,如果所有的生産都放在資本主義化的企業裏進行,必然存在一個問題:工資買不光所有商品,必須利潤也加入購買,産銷才能平衡。
這會帶來第二個推論:消費傾向遞減原理。
雖然說賺錢多的人花錢也多,但從比例來看,月薪2000塊的人必然花光收入,6000塊的人最多攢一兩千元,月薪十萬的時候,可以每月攢幾萬存款。等到月入百萬,雖然奢侈品消費已經不少,但占總收入的比例可能也就是兩三成。
收入更高的人,往往消費就要停滯了。在物質享受上,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未必和一個國內大房産商拉開明顯差距。
這咋一看是好事,有錢人不消費,多好啊,爲社會節約資源。
但是,這和第一點放在一起看,問題就出來了。利潤集中在少數人手裏,工資分配在大多數人手裏。
工資基本都花掉了,但利潤大部分沒有被花出去,勢必造成這樣的局面:商品售價>老板的消費+工人的消費。商品不可能在這個體系內都賣出去。
賣不出去怎麽辦?老板的第一反應是減産避免虧損。
減産不是爲了少造東西,而是爲了少開工資。工人沒了工資自然就不買東西。結果,從全社會來看,購買力減少的比例比商品減少的比例還高。各行業的老板只能下意識地再裁員,再限産。
這樣的惡性轉下去,經濟就崩潰了。
1929年的經濟危機就是這個原理。只要任何人立足于體系內解決問題,問題就繞不開。
當然,從資本主義的角度說,資本家的利潤不加入購買就不能平衡購買力。資本家靠奢侈消費肯定是消費不了那麽多的利潤,但是資本家還可以投資。
所謂投資,就是資本家把積存的利潤拿出來雇人、買東西,擴大生産能力,提高生産質量。如果資本家樂意不存錢一心投資,那麽經濟危機也是可以緩解的。
但是,投資的目標不是投資,造更多的商品也不是目標,最終的目標是要牟利賺錢,也就是把商品賣出去。所以,一旦有風吹草動,市場稍微萎縮一點,投資的傾向就會減弱。
投資減少了,工人的工資也會減少。這是一個互相促進的過程。如果讓經濟部門自行決策的話,脆弱的平衡很容易瞬間轉爲雪崩。
事實上,從長期來看,投資是給資本家創造更強大的生産力,勢必要造成更嚴重的過剩。
所以說,光是鼓勵資本家投資還不能解決問題,必須有一個“不得不投資”的條件。投資才能成爲緩解經濟危機的因素。
科技進步就是這麽一個合適的條件。一旦社會上出現了促進生産的新技術,所有資本家都擔心別人先采用,自己被淘汰。所以,不管有沒有預期市場,都必須投資。
投資信心,或者說投資壓力就這麽被維持住了,不會輕易地落入循環下降的陷阱。直到技術進步普及到整個社會。這其實也是個奇怪的現象,技術進步不是通過促進生産來給社會帶來好處,而是通過“不得不”投資的壓力來保證社會不崩潰。這個繞出去的大彎子就是資本主義的問題所在。
科技進步這根鞭子總是抽著資本家投資,所以供需總是平衡。危機持續個一兩年,新科技就能出來救駕。
但科技增長也不是萬能的。科技促進投資,這話有個隱含前提——科技本身不是投資。否則市場稍微波動一下,投資意願就下降,科技進步也放緩,自然就沒法逼著資本持續把利潤拿出來花,購買力缺口就回來了。
在上兩個世紀,科技門檻低,搞科技開發不咋費錢,幾個愛好者直接攢個小作坊就能開工。制造第一輛汽車的卡爾-本茨用媳婦的嫁妝和首飾就填上了開發汽車的成本;愛迪生當報務員,省吃儉用就能開發出第一項專利。
不過1900年前後,情況出現了變化。已有的科技門類越來越多,科技開發成本打著滾地往上漲。萊特兄弟雖然也是技術宅男,但人家也同時是自行車制造商,是非常有錢的工廠主,自己修了風洞來測試各種機翼,這才在1903年試飛了飛機。
馬可尼雖然是自費開發無線電,但他母親是英國貴族,老爸是超級大地産主。他家有錢到什麽程度?馬可尼實驗無線電,通訊距離好幾公裏,發報機和收報機還都在自家鄉間別墅的地界上。這樣的富豪才玩得起科研。說明科研離個人越來越遠了。
愛迪生年輕的時候單打獨鬥,發了財之後反而必須挂靠大財團,才能建立幾百工程師協作的實驗室,號稱學霸。他在門羅公園的實驗室,一次火災就損失4百萬美元,折合現在6億美元。
這樣的科研活動本身就是企業的超級投資行爲。個人的興趣、技術不再起主導作用,企業的意願才是科研突破的發動機。
20世紀後,科研也成了投資,企業投資之前就必須考慮能不能賺錢——要是沒市場的話,高科技也一樣賠錢。所以,19世紀是科研突破推動投資,20世紀初的科研本身就是投資,自然也受市場需求壓制。
科研,尤其是距離産品較遠的基礎科研也被卡死在市場不足的怪圈裏。一旦市場波動,也會和投資互相拖累著減速。最後問題還是回到了消費不足,市場不足的死結上。
一切都表明了,解決股災,乃至經濟危機的方法,只有促進那些過剩的商品,在短時間內被消耗掉。
課本上會告訴你,是羅斯福新政把美國拉出了經濟危機的泥潭。你信嗎?我反正是不信的。
1929年經濟危機真正的解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爭,對于交戰一方是殘酷的,但是對于觀戰方卻是幸福的。
經濟危機歸根到底是“供給和需求”的嚴重失衡,而戰爭是解決供需失衡的有效辦法,戰爭産生源源不斷的武器、彈藥、車輛、藥品等裝備、人力、資金需求,更因爲交戰摧毀了供給能力,進一步放大。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開始,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打響,歐洲、亞洲、非洲幾乎所有國家全部卷入戰爭,僅有孤懸南美的美國得以遠離戰爭。
戰爭導致工業制成品需求快速增長,美國過剩的生産能力迅速被消化,甚至供不應求,出口不斷增加,就業持續回升,經濟重回快速增長渠道,美國進入曆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其中41年到43年GDP平均增速連續三年達到讓人瞠目結舌的17%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龐大的破壞力幾乎摧毀了整個歐洲和亞洲,1945年戰爭結束,海外需求迅速下降,美國經濟應聲而落重回負增長,爲了避免出現新的經濟危機,美國從1948年開始實施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國家戰後重建,而馬歇爾計劃提供的援助中的很大一部分,正是被歐洲人用來進口來自美國的工業品和原料的。
美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大贏家,美國不但最後打贏了戰爭,而且在經濟上美國發了戰爭財,據統計數據顯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美國擁有的黃金占當時世界各國官方黃金儲備總量的75%以上,幾乎全世界的黃金都通過戰爭這個機制流到了美國。而美國的崛起,是站在被戰爭摧毀的歐洲和亞洲的肩膀上,美國走出大蕭條的真正動力也源于此。
盡管我們都覺得現在全世界的央行已經從1929年的經濟危機中學到了足夠多的東西,但是,引發那次危機的核心變量,現在變了嗎?
如果還是那種病,美國會不會在經濟危機之下,用同樣的藥?
細思極恐。
如果仔細看新聞的話,在這兩周裏有兩條新聞是非常重磅的
一個是國防部在2月5日宣布,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
另外一個是2月9號,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大校發布消息稱,中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殲-20,已經開始列裝于中國空軍的作戰部隊,現在殲-20戰機已經向全面形成作戰能力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如果說真正把美國拉出經濟危機泥潭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麽,如果這一輪股災如果對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的話,恐怕,我們要擔心的,就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