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甯在1918年》裏一句經典的台詞:“面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五四百年,中國青年們的生活都經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一頁小小的青年賬單,爲我們講述時代的故事。
For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CGTN invited five people – one born in each decade from the 60s, 70s, 80, 90s, and 00s – to share stories from their 20s and draw a picture of modern China.
CGTN分別邀請了幾位60、70、80、90、00代表,用各自20歲的青春回憶幫我們串起這趟時光旅程↓↓↓
60後青年 | 60s
√The first KFC store opened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in 1987.
1987年,中國大陸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門開業,正趕上60後們上了大學。然而,對于當時人民的收入來說,這樣的洋快餐仍舊異常昂貴,“一學期末考試完了,大家一起去吃一次,感覺好吃得不行。然而這都算十分奢侈了”。
那時候的肯德基,還沒有像現在這麽豐富的菜單,甚至連可樂、漢堡都沒有。
一份7.3元的套餐,包括2塊吮指原味雞+雞汁土豆泥+菜絲沙拉+小餐包。
當時,中國第一家肯德基的第一位顧客,就用了一張10元的人民幣,點下了中國大地上的第一份單。
√People listened to pop music from tapes.
那時流行音樂也正熱,街頭巷尾都放著鄧麗君、張行、費翔、齊秦等人的歌。然而磁帶在當年也不是想買就買的。小青年們就買幾盒回來錄,雙卡錄音機,一邊放原帶 ,一邊放空磁帶。
流行音樂的發展激起了人們對樂器的興趣。然而由于收入限制,吉他成爲了許多人相對經濟的選擇,學口琴的也不少。
“年輕的我曾經想學鋼琴,家裏買不起。父母買的三洋錄音機已經讓我知足了。”
“當年我們只能解決溫飽,無法奢求更多。現在的年輕人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費理念和水准與過去的我們已不可同日而語。他們更懂得、也更有條件去享受生活。”
70後青年 | 70s
√A craze for going abroad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深入,經濟開始發力,70後青年們的“出國熱”成爲了當年特有的風景。相信不少70後青年們周圍都有人曾報名過托福考試,或者申請移民。
象征門檻的兩大考試——托福、雅思,于80年代相繼進入中國。1984年底,國務院發布的《關于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放寬了出國留學的條件,更是推動了人們學英語,赴美淘金的熱情。
1993年,一部名爲《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轟動了全國。這是第一部描寫赴美移民浪潮中中國人生存狀態的故事。裏面一句經典台詞是這樣寫的: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爲那裏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爲那裏是地獄。“
然而,出國在那個年代,仍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知那時成功出國的少數社會精英,有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與追求?
北京人在紐約
不見不散
中國合夥人
√Chinese singer Faye Wong became massively popular
王菲對于許多70後青年們來說是難以割舍的青春回憶。1998到1999年,王菲在千禧年倒數之際,于全國各地以及美國、日本、新加坡共開了38場“唱遊大世界演唱會”,盛況空前。
她不僅演唱了“天空”、“我願意”、“執迷不悔”、“你快樂所以我快樂”、“約定”等脍炙人口的歌曲;還演繹了一版與當時另外一位天後那英完全不同味道的“夢醒了”。另外,前衛的造型也成爲當年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那時王菲演唱會的門票還沒有炒到萬元一張,卻也夠讓學生黨躊躇。70後青年談及當年最深刻的回憶——
她說,“和男朋友看王菲演唱會,80元的票,坐在看台最後最遠的位置。”
“那時我的小金庫夾在書裏,經常忘記。幾年前整理書,還發現了50元錢。現在特後悔,當時沒花了。能看很多場電影,也夠跟男朋友奢侈地郊個遊。現在50元只能吃碗面。所以我女兒花錢,我從來不問,默默幫她還信用卡。”
“想對現在的青年們說,花到就是賺到,想幹啥趁青春就去做。”
80後青年 | 80s
√Coffee chains like Sculpting In Time Cafe became popular
溫馨的裝潢、文藝的布藝沙發、視野寬闊的落地窗、以及隨處擺放的毛絨玩具,如果你曾熱衷光顧這樣的咖啡館,你一定記得雕刻時光。
咖啡作爲消費升級的代表之一在21世紀初需求瘋長。倫敦國際咖啡組織統計顯示,中國的咖啡消費正在以每年 15% 的速度增長,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 2%。
踏上時代機遇的雕刻時光,在2008年到2012年裏飛速發展,有五分之四的店都是那時開出的。而隨著韓劇的風靡,韓系咖啡館也開始瘋狂擴張。
一部《屋塔房王世子》成就了豪麗斯咖啡,之後《來自星星的你》捧紅了咖啡陪你。
漫咖啡、Zoo Coffee、太平洋咖啡、咖啡之翼、西九巷、MangoSix、途尚咖啡,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品牌開遍大街小巷。然而同質化嚴重的産品,過度飽和的市場,又令這些意氣風發的名字在近些年如流星般迅速隕落。
√People became more focused on quality education
時代前進的腳步在這時期驟然加快,消費水平全面提升。教育、娛樂、通訊消費成爲80後青年們追逐的消費熱點。其中,教育培訓的投入增長尤爲明顯。
2011年,中國家庭每月用于孩子教育消費的比例占據孩子全部消費的44%。教育支出比重日益增大,大學教育和學前期是教育支出最多的兩個階段。
——新浪&拓索(中國),《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
面對日新月異的花花世界,在本次采訪中,80後青年是首次提到“錢不夠花”的受訪者。他表示自己並沒有超前消費的習慣,也沒有習慣攢錢。談及當年理想中的生活費,他回答道:幾萬塊吧。
他還提到,當年剪染燙700多已經屬于奢侈消費範疇,而現在的年輕人“一個月買奢侈品頂當年一年生活費”。
90後青年 | 90s
√College dormitories get air-conditioners and Wi-Fi
很巧合地,當談起交通支出,90後青年也提起了公交月票。
這個在60後青年眼中的生活必備品,到90後青年這裏成爲了暴露年齡的童年回憶——“居然很多人都沒用過嗎?就那種一張紙板的,小時候每天坐車上下學用的。”
“每個月都要去專門的售票處買新月票。上下車出示給售票員看一下。”
“忘了什麽時候,就變成了刷磁的公交學生卡,我記得兩毛一趟,特別方便。大學的時候就不乘公交了,坐地鐵,也是刷卡,一趟幾塊錢。”
那個在記憶中模糊的時間點是2006年。當年5月,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IC卡正式使用,公交紙質月票全面成爲曆史。
√Smartphones, laptops and internet connections become necessities
在90後青年的回憶裏,電子産品的消費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小小的iPodnano裏“裝了無數的英語聽力和各種亂七八糟的音樂,裏面盛滿了回憶。”
幸運的90後青年們還趕上了高校宿舍翻修,不少大學宿舍都裝上了空調、獨立衛浴、和無線網絡。那時,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已成爲許多90後青年的標配。
然而,生活方式的變化似乎也産生了獨有的青春煩惱。
“那時候的校園網又貴又難用,我們宿舍想不開還買了個有線的貓,在床上刷劇還得拖著網線,特別麻煩。真是羨慕那些有無線wifi網又快的宿舍。”
“每晚幾塊錢的空調費也是影響宿舍團結的大問題。曾經遇到個室友,怕我們趁她不在開空調,于是把遙控器藏在了枕頭裏……”
90後青年還特別強調了穿搭和護膚意識的覺醒。
“現在經常在微博上看小朋友的分享。當年自己都大二大三才開始嘗試的東西,比如收拾發型,穿搭之類的,現在的很多孩子上中學或者更早的時候就開始嘗試了。
“我就覺得果然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們都更早地培養起審美。現在看我大一入學時候的照片,實在太醜了哈哈哈。”
00後青年 | 00s
√Mobile payments
買水果?刷手機。坐車?刷手機。吃飯、逛街、遊玩,更是手機支付無壓力。近些年,無現金時代的來臨無可避免地讓00後青年們的小金庫“搬家了”。
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手機支付用戶規模增長迅速,截至2017年底,用戶達5.27億人,年增長率爲12.3%。
這在00後青年的生活中呈現了完美映照,受訪者表示,生活消費大部分用支付寶來管理,“我喜歡都放在余額寶裏”。除此之外,還有三張銀行卡,兩張是學校發的,一張是自己獨立辦的。
√Online streaming services become popular
全民付費看劇的大幕也在此時拉開。
除此之外,音樂平台的數字專輯、網絡文學的流行,版權意識和知識産權保護的發展也催生著新的消費習慣——內容付費與知識付費興起。
對于00後青年而言,“除了飲食起居,有很大一部分剩余可以用來自由支配”。
生活消費水平的提升意味著更高的消費自由度和精神富足。這意味著,現在的年輕人不用像60後青年那樣刻錄磁帶,“平常看到想買的書、想看的電影,基本上不需要猶豫就可以買。”
寫在最後:
曾經的青年們說,羨慕現在的孩子,那時的我從沒想過,生活竟可以如此多姿多彩、飛揚恣意。
或許,我們每個人在長大後,都會有這樣“生不逢時”的遺憾。
但也正是這些遺憾,努力爲下一輩人照亮著方向,敦促著一代又一代的發展,將他們推向更高的起點。
回首幾十年,時間長河兩端的青年們遙遙相望,他們的回憶是最美的時代畫卷。
謹以此文向每一代青年致敬。
五四青年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