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萬寅 蘇毅 淩晴 伍玲 陳登輝
10秒,一件鋁輪毂制成;
80秒,一台發動機面世;
5分鍾,一台挖掘機下線;
1小時,3.6萬瓶醬油灌裝;
1天,6.1萬台手機誕生;
1年,一個企業營收破千億元;
……
當金屬的光澤與智慧的光芒交相輝映,當機器的轟響與頭腦的風暴激蕩共鳴,長沙,迎來制造業的高光時刻。
從一片空白到光華燦爛,從沒有一個産業到形成五大千億産業集群,從名不見經傳到蜚聲全球,新時代的長沙制造,正演繹著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恢弘大劇。
黨的十八大以來,快速崛起的長沙制造,日臻形成自我突破、擁抱世界、引領未來的全新格局,開啓了這座曆史文化名城高質量發展、全面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贏得行業內外乃至世界的認可和尊重。
發展不設限,未來猶可期。
2020年的鍾聲即將敲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即將來臨之際,回望長沙制造來時之路,展望長沙制造未來之道,讓我們道一聲:
致敬,長沙制造!
自我突破之路
如今,長沙千億産業的版圖已達7塊,其中5塊屬于制造業
243年前,1776年,瓦特改良蒸汽機,人類社會跨入蒸汽時代,英國開始占據工業文明的中心。
18世紀末19世紀初,第一次工業革命迅速蔓延到歐洲大陸、北美大陸和日本等地,機器大生産時代的大幕徐徐開啓,催生了歐洲中心論。
兩百年內,世界先後掀起三次工業革命,歐洲建起了曆史最長的制造産業鏈中心。二戰結束,美國後來居上,青出于藍,建立起世界第二制造産業鏈中心。
無工不富,無工不強。這是經濟的規律,也是曆史的鐵律。尤其是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新中國成立初期,長沙經濟結構單一,農業唱主角,工業幾乎一片空白。長沙從扶持民族工業、改造私營手工業入手,工業經濟迅速恢複至曆史最佳水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長沙重點發展輕紡工業,輕工業比重開始上升,工業內部比例得到改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沙制造業百花齊放,高新産業迅猛發展,工業不斷攀登智能制造新高點。
不負人民,不負時代,長沙制造負重前行、向陽而生——
2010年,長沙提出打造千億産業集群,工程機械産業率先“撞線”;
2011年,食品、新材料兩大産業共同跨過千億門檻,一業獨大變爲多點支撐;
2014年,電子信息産業加入“千億俱樂部”;
2017年,汽車産業成爲最新一塊“拼圖”;
加上文化創意産業和旅遊産業,如今,長沙千億産業的版圖已達7塊。而這其中,有5個屬于制造業。
然而,如果把長沙制造的發展放到坐標軸裏,它並不是一條平滑上揚的曲線。
2015年年初,長沙氣溫接近零攝氏度。對于工程機械行業來說,這場寒冬不僅冰冷,而且漫長。
各大工程機械公司陸續公布2014年的業績預報。與預期相符,淨利潤普遍出現了大幅度下滑,有的甚至下滑80%。
柳工董事長曾光安是湖南新化人,當時他曾直言:“工程機械行業過去十五年只有夏天,沒有秋天。現在從夏天突然進入冬天,大家都感到日子不好過了。”
長沙的工程機械産業同樣蒙上了一層冰霜,大家心事重重,面色凝重。
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龍頭企業元氣大傷,巨額虧損、大幅裁員是當時行業的普遍現象。
擺脫困境,擺在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高質量發展。
當此之時,國家出台宏大計劃,爲中國制造業未來10年規劃了頂層設計和路線圖,目標是推動中國到2025年基本實現工業化,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3個月後,長沙懷著舍我其誰的責任心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執行力,率全國之先發布《長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率先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範,提出了“三個30%”的目標,即試點示範企業(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産品生産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對此大局大勢,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胡衡華在多個場合擲地有聲地表示:對于長沙而言,發展的基礎在制造業,發展的優勢在制造業,發展的出路還是在制造業。沒有高質量的制造業,長沙的高質量發展就難以爲繼。
曲線的拐點,悄然出現。
長沙“智造大軍”從最初的28家,轉眼擴充到了668家。
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智能制造的“長沙模式”蜚聲全國。
給你89秒,你能幹什麽?
刷一下朋友圈?拍一條抖音視頻?
在廣汽菲克長沙工廠裏,89秒,能夠下線一台汽車!
走進這座智能化廠房,機器人遠比産業工人多。
491台意大利進口柯馬機器人,焊接自動化率達到75%;總裝車間采用全自動、柔性化合車線體,可實現高節拍自動混流生産,目前生産節拍達到89秒下線一台新車。
與廣汽菲克長沙工廠相隔約10公裏,是上汽大衆長沙工廠。
這是一座年輕的工廠,車身車間裏,約900台機器人演奏出飛快的生産節拍,按照上汽大衆計算標准,自動化率已接近90%,一分鍾就能下線一台合格整車,被稱爲“分鍾工廠”。
流水線上,“不知疲倦”的機器人動作淩厲,精准到位;智能化物流系統自動取件、發貨……走進博世長沙,一場數據與機器帶來的變革,正在顛覆著傳統的生産模式。
需要協作完成的繞線工序,考驗著多台機器人的默契程度。傳統做法是由工程師掐秒表做計算,再一次次試驗調整;而現在有了各環節實時而詳盡的生産數據,工程師們能夠更加專注于分析和設計,創新和優化生産流程。
這條工業4.0示範生産線與傳統生産線相比,生産效率提高30%,質量損失減少30%,換型時間減少30%。
“機器換人並不意味著要減少人力,而是通過機器把人從過去簡單、重複的崗位上解放出來,專注于研究分析和服務,從而促進生産效率進一步提升。”博世長沙副總經理李永壽說。
在這三家智能工廠所處的園區裏,超過80%的企業實現了生産線自動化部分或全部覆蓋。
以智能制造爲統領,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這是市委市政府強力推進工作的導向,也是近年來長沙各園區齊步向前的方向。
速度與激情的“大片”,每天都在長沙的大小廠房和車間上演。
2017年11月,長沙提出打造22條工業新興及優勢産業鏈。
今年上半年,長沙加快推進産業鏈建設的成績十分亮眼:平均每天引進一個産業鏈項目、有4.5億元投資注入;産業鏈平均每天實現産值17.2億元……
“長沙速度”,還在不斷刷新著紀錄。
今年9月9日上午,位于望城經開區的長沙智能終端産業園,由長沙比亞迪電子有限公司生産的首批華爲手機正式下線。
這座湖南最大電子類超級工廠,年産手機4000萬台。
而從簽約到第一台手機下線,僅僅用時70天。
這些,都是看得見的速度,還有些速度,是肉眼無法觀察的。
超級計算機。這不僅是長沙的名片,也是“中國名片”。
1983年12月22日,我國首台每秒鍾運算1億次以上的“銀河”計算機在長沙研制成功。
2013年5月,峰值速度達每秒5.49億億次的“天河二號”亮相,並先後6次登上世界超算500強榜首。
今年11月21日,在美國丹佛舉行的世界超算大會SC上,湖南大學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天河超算存儲系統憑借209.43GiB/s的得分獲IO-500總榜單帶寬第一名,成爲全球最快的存儲系統。
同樣成爲“中國名片”的,還有軌道交通設備,這其中也有長沙的身影。
今年3月,位于長沙高新區的中國通號(長沙)産業園內,一輛100%低地板、5模塊有軌電車緩緩駛出,發運至甘肅天水市。
目前,通號車輛的生産基地擁有100%低地板有軌電車生産線、完整的高仿真有軌電車試驗線,智能化率達到80%。
與通號生産基地同處湘江西岸的,還有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
在這裏,我們能體驗到的不只是現在,還有未來。
自2016年起,湖南湘江新區打造模擬場景全國最多、綜合性能全國領先、測試服務全國最全的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區,並獲得“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牌照。目前,中車、一汽解放、阿裏巴巴、三一集團、酷哇中聯、百度、京東、嬴徹、福田戴姆勒等企業共在測試區開展測試業務1000余場。
今年8月2日,由百度聯合中國一汽紅旗生産的國內首批量産L4級別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紅旗E·界正式公開亮相長沙。
不只是自動駕駛出租車,自動駕駛環衛車、清掃機器人等6款不同款式的環衛機器人已在長沙橘子洲“上崗”;能認路、會避讓車輛行人的“超影”無人快遞車,在長沙的高校裏當起了快遞小哥……
坐擁三千年曆史文化的古城長沙,以“心憂天下,敢爲人先”的精神,正在“智造”加速中,不斷實現著自我突破。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
擁抱世界之路
如今,落戶長沙的世界500強企業已經超過150家
億萬年前,板塊漂移碰撞,地殼隆起,青藏高原崛起于洪荒之力中;時至今朝,在“工業荒漠”中白手起家,長沙制造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一片茂盛的“工業森林”成長于智慧之力中。
不沿邊、不靠海,身居內陸,開放型經濟先天不足。這對長沙制造業走出國門、擁抱世界無疑是一個天然的瓶頸。
早在1200多年前,正是李唐王朝。
長沙窯出産的釉下多彩瓷,源源不絕地跟隨我們的先輩,從銅官古鎮揚帆遠航,走湘江,入洞庭,越長江,經曆大洋中的無數驚濤駭浪,抵達阿拉伯地區。當時的長沙銅官窯,成爲産品遠銷中東的“世界工廠”。
這是祖先留下的優良基因,也是長沙與世界交互的生動篇章。
筚路藍縷,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點,攀上一個個行業高峰,一次次定義中國高度,長沙制造不斷吸引著世界關注的目光。
2018年10月,世界500強企業德國大陸集團與長沙市政府簽約,將中央電子工廠、智慧城市和智能出行示範等項目落戶長沙。
沃爾瑪、西門子、ABB、博世、施耐德、三菱等世界500強企業也頻頻關注長沙,或在長沙布局重要板塊。
目前,落戶長沙的世界500強企業已經超過150家。世界500強企業數量的增加,是衡量長沙經濟外向度的重要標尺。得益于此,世界對長沙的陌生感、距離感,正一步步消弭。銳意改革,擴大開放,主動擁抱世界,長沙經濟外向度一路攀升。
2014年10月,中歐班列(長沙)首次開行。物理上的鐵路大動脈,將長沙與世界的心理距離進一步拉近。短短5年內,電子産品、陶瓷、服飾、機械配件、化工、紡織品、食品、鋼鐵等制造業企業快速集聚長沙,繼而走向世界。
如今,中歐班列(長沙)已有運營線路11條。多條線路如明斯克、德黑蘭、蒂爾堡、布達佩斯等已進入常態化開行。
車來車往,班列沿途的杜伊斯堡、塔什幹、莫斯科、漢堡、華沙、明斯克、布達佩斯、德黑蘭、蒂爾堡等歐亞城市,也感受著長沙制造的魅力。
軌道上的列車將地球的兩端連接,藍天上的航線把世界串成一個整體。
截至目前,已有56家航空公司(其中外航23家)在黃花機場執行195條定期客貨運航線,通達國內外112個機場。
和2018年冬季航季相比,黃花機場新增至內羅畢、名古屋、加德滿都、斯裏巴加灣市、靜岡、槟城、濟州等8個國際或地區航線。
航線增多的同時,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長沙的加速彙聚,讓長沙制造業的發展內修于心、外化于行。
“要努力占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就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讓長沙制造業在世界舞台上長袖善舞,參與全球競爭。”曆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工業立市、工業強市的方向不動搖,一以貫之走新型工業化之路,推動實體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2013年,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長沙乃至湖南而言,這是一個走向世界的曆史性契機。
兩年後,湖南以長沙爲節點城市,重點實施裝備産能出海等“六大行動”,建設82個重大項目,總投資3600多億元,將湖南打造成“一帶一路”的重要腹地和內陸開放的新高地。
6年來,長沙在“一帶一路”沿線建設了東帝汶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中白工業園、北歐湖南農業産業園、埃塞·湖南工業園等海外園區。
長沙制造業,尤其是長沙工程機械産業等龍頭企業的崛起,用自主研制、推陳出新的國之重器,不僅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際壟斷,更讓世界爲之一振。
三一集團將三一裝備賣遍全球,並在美國、德國、印度、巴西設立了四大産業研制基地,以及覆蓋非洲、亞太、中東、拉美等地區的十個銷售大區。
中聯重科借助“本地化”海外發展戰略,讓中聯重科品牌在海外深獲人心,成爲越南、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伊朗、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寵兒”。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山河智能在沿線重要節點的布局速度明顯加快,先後建立越南、柬埔寨、老撾、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子公司,靜力壓樁機在東盟市場占有率一直排名第一。
鐵建重工“出海”時間雖晚,但卻成爲國産盾構機品牌的典範,不僅占據國內行業第一的地位,更將盾構機“掘進”土耳其、斯裏蘭卡,再擴展到俄羅斯、韓國和印度。
位于長沙高新區的安克創新,用7年時間成長爲國內營收規模最大的科技型跨境出口品牌企業之一,目前98%的業務來自海外市場,擁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萬用戶……
從太平洋東岸美國到地中海東岸土耳其,從印度洋南岸澳大利亞到北冰洋南岸俄羅斯,長沙制造業的身影遍布全球。
這是長沙制造業在世界競爭中打下的“一片江山”,也是長沙制造業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格局,更是在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擔當的應有使命、貢獻的長沙力量。
品牌塑造之路
如今,長沙“智造之城”的城市品牌,已成爲對外展示的一道最靓麗風景
放眼全球産業之林,已有長沙之席;放眼全球城市陣列,已有長沙之位。
有顔值、有實力、有品質的“智造之城”,正散發出無窮魅力,展現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燈下。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長沙地下裝備制造業。
1953年,我國開始籌建第一條地鐵。但修建地鐵是一項非常複雜而且龐大的系統工程,這對于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
爲了圓國人的地鐵夢,我國請來了5位蘇聯專家幫忙。然而,隨著當時國際局勢的風雲變化,蘇聯專家全部撤走,只留下了一句話:“沒有我們的幫助,中國人不可能修建起自己的地鐵”。
這句話,猶如一根尖刺,紮在了中國地下裝備制造者的心裏。
時光飛逝,鬥轉星移。
2017年6月,5台全新的能夠抵禦極寒的盾構機,從長沙的鐵建重工正式出廠,它們穿越太平洋、北冰洋,經陸路轉運,于2017年底全部順利抵達莫斯科施工現場。
隨後,這批盾構機成功鑽入莫斯科的地層深處,開足馬力向前掘進。
今年8月,中國鐵建承建的莫斯科地鐵第三換乘線西南段阿米尼至米丘林盾構區間右線順利貫通,整套盾構施工方案有效破解了4項重大風險源。
中國在歐洲首個地鐵工程,博得滿堂喝彩。
俄方以當地家喻戶曉的電視劇《爸爸的女兒們》中5個女兒的名字,爲這5台盾構機命名爲瑪利亞、達利亞、加麗娜、波麗娜和葉甫蓋甯。
“俄羅斯專家對我說,以前是我們幫中國修地鐵,現在是中國幫我們修地鐵,這種變化很大,中國很了不起!”每當提及此事,鐵建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飛香的自豪之情就溢于言表。
今年央視《對話》欄目在長沙錄制,劉飛香現場展示了一張圖紙。
“這個編號001的圖紙,就是我們鐵建重工第一台盾構機的設計總裝圖。”劉飛香回憶說,“我們開始進行盾構機研發設計的時候,技術全部掌握在國外公司的手中,所以研制過程蠻艱辛的,辦公樓還沒有建好,工廠也沒有建好,大家加班加點,玩命地工作,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們就把盾構機研制成功了。”
北上能破冰,南下可碎岩。
今年11月,由鐵建重工自主研制的3台出口印度的盾構機在長沙通過工廠驗收、順利下線。
其中,一台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是目前印度最大直徑盾構機,打破了發達國家對海外大直徑盾構機市場的壟斷,標志著我國大直徑盾構機的設計研發能力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這位“土行孫”開挖直徑12.19米,整機長度80米,總重量2300噸,裝機功率7280千瓦,具備350米水平轉彎能力和50%。爬坡能力,它將服務于印度孟買沿海公路隧道的建設。
在驗收過程中,印度客戶邀請的英國專家對鐵建重工研制的盾構機豎起了大拇指,說道:“很好,這是我見過最好的隧道掘進機!”
人類對地下的探索,除了基礎設施建設外,還有對資源的需求。
然而,大自然對人類的索取,並非總是溫柔。
2010年10月,在700米深井之下被困了68天之後,當首位獲救的智利礦工弗洛倫西奧·阿瓦洛斯走出搭載艙,親吻擁抱妻兒的時候,世界上無數雙關注的眼睛濕潤了。
在他身後的礦井邊,飄揚著中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國旗,不遠處圍繞在一台履帶起重機旁邊的工作人員,爆發出了震耳欲聾的歡呼,這一刻是智利的感動,也是中國的驕傲!
時間倒回2個月前,這場礦難引發了世界各國的共同參與營救。
“一切正常!”現場唯一參與救援的亞洲人——三一工程師郝恒,順手擦了擦額頭的汗水,24小時待命的他已經幾天幾夜沒合眼了。
作爲救援現場的“左膀右臂”之—,被譽爲“神州第一吊”的三一SCC4000型履帶起重機,以其獨特的設計和卓越的性能,超越其他國際品牌入選救援方案。
完成救援後,當郝恒回國,智利機場的工作人員看到他,紛紛親切地與他打招呼,嘴裏高呼著“謝謝”,還一路把他送到安檢口。
在法國巴黎轉機時,機場的工作人員也認出了他,執意送給他兩盒巧克力作爲禮物,表達感謝與敬意。
2010年10月22日,智利政商界人士組成的代表團專程訪問三一,當看到頭戴熟悉的紅色安全帽、身穿深藍色工裝的郝恒時,他們像見到親人一般情不自禁地與他緊緊擁抱。一位獲救礦工的家屬激動地說:“感謝您把世界最好的技術與産品帶到智利,您是我在中國的親人!”
除了陸地,在海洋深處,長沙制造同樣大顯身手。
2018年,一艘托運了70億美元物資的英國貨輪,在海上不幸遭遇風暴,最終擱淺港口。
由于體積過于龐大,加上十分沉重,以英國現有的設備,根本無法完成打撈。萬般無奈之際,他們先後向美國和日本請求援助,但這兩個國家也沒能解決問題。
而讓英國人沒有想到的是,帶給他們“奇迹”的是中國人。只用了3天時間,“中國設備”就幫他們解了燃眉之急。
這其中就有來自三一重工的起重機。
看似輕描淡寫、舉重若輕,但在過去,像這類大型履帶式起重機基本依賴進口,一台千噸級履帶式起重機價格就過億元,2500噸級售價高達2.5億元。
爲了不再受制于人,三一、中聯等多家國內工業集團強強聯手,誓要突圍突破。
——終于,2009年9月,中聯重科舉行了1000噸履帶式起重機隆重的下線儀式,標志著國産超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跨入千噸級時代。
世界經濟大潮浩浩蕩蕩,奔騰向前。站在長沙這艘巨輪的甲板上,遙望遠方,“長沙制造”“長沙智造”的城市品牌已爲這座城市的未來發展描繪了無限可能,成爲這座城市對外展示的最靓麗風景:
這裏有長沙機甲鐵臂勾勒的天際線——
252米、461.5米、632米、828米,從尼羅河畔到湄公河岸,從中國到沙特阿拉伯,三一泵車用實力粉碎質疑,一次次刷新混凝土泵送高度紀錄。
對三一泵車來說,不是在創造泵送紀錄,就是在刷新澆築高度。
帝國大廈是印度最高的建築,有60層,高252米。三一拖泵將混凝土泵送至215米,泵送量達60000立方米。
迪拜塔高828米,160層,三一泵車把混凝土垂直泵上606米的高度,打破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大廈建造時的492米紀錄。
“三一創造了很多世界第一,來滿足工程行業的發展,現在的口號是,你的房子建多高,我的混凝土就給你打多高。”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自信地說。
這裏有長沙裝備克服的高緯度——
南極的氣候特點是酷寒、風大和幹燥,年平均氣溫爲零下25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曾達零下89.8攝氏度,爲世界最冷的陸地,也是世界上風力最強和最多風的地區。
2014年2月,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公司QY25V汽車起重機隨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出征南極,在中山站熊貓碼頭進行物資卸運工作。極地嚴寒,長沙設備運轉自如。
這裏有長沙遨遊太空的高精尖——
今年12月7日16時52分,由長沙企業天儀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天儀TY16/17及天儀TY18三顆衛星搭載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天儀研究院在長沙成立3年來的第10次太空任務,至此已成功發射18顆衛星。
仰望星空,在離地面數百公裏高的地方,18顆“長沙星”正在軌道運行,遨遊太空……
高質量發展之路
如今,“外學華爲、內學長沙”的贊譽,是對長沙産業生態最好的印證
“長沙?”
“長沙!”
20年前,你若要將長沙放在中國制造業版圖上論資排位,人們的第一反應,也許是滿臉狐疑。一個工業薄弱的城市,沒人記住姓名。
今天,那個曾經弓起身子的問號,早已換成了腰板挺直的感歎號。
既歎爲觀止,亦感慨萬千。
一個原本不起眼的中部城市,過去十幾年經濟總量的“飙車之路”,已然是一部制造業發展的逆襲史。
更不用說當前面對交織的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長沙堅定不移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爲關鍵選擇,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給人帶來的是沖擊與深思。
這份力量帶來的思考,力透紙背,穿過曆史,直擊當下,啓迪未來。
今年,央視《對話》欄目推出的系列節目“中國産業地標”,將收官之地定在長沙。對話中,這句話讓人印象尤其深刻——“我們一定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部崛起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囑托,咬定目標,持續發力,爲建設制造強國貢獻長沙力量。”
長沙制造,長沙力量,長沙高質量發展之路,這其中到底蘊藏著怎樣的邏輯關系?
它是笨與巧之間的大智慧。
長沙從不掩飾自己在制造業發展上的“笨功夫”。
“制造業賺不得快錢,不能有短期思維。”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胡衡華的話平實而有力量。他同時強調,“必須久久爲功、一以貫之、一抓到底。”
平平一言,字字千鈞,道破的,是曆屆黨委政府班子“功成不必在我”的接力,是長沙制造一路披荊斬棘的“死磕”,是一代企業家轉眼青絲成白發的堅守。
成功從無捷徑可走。三一、中聯、山河智能……無論哪家巨頭,都是曆經了百折不撓的發展,才修得今日累累碩果。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任接著一任幹,一錘接著一錘敲,長沙市委、市政府才成就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佳話。
當年,面對工程機械市場需求低迷、産能過剩的漩渦時,長沙亦未有過絲毫動搖;
在“傳統制造業的寒冬已經來臨”“實體經濟無足輕重”等“去制造業”論調甚囂塵上之時,長沙亦不爲之所擾。
政如農功,日夜思之。
2019年金秋,令長沙主政者“日夜思之”的,是一份名爲“長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20條”的文件。
它的全稱是《中共長沙市委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它在市委全會上橫空出世,著眼長沙制造業“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發展需要,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目標、重大工程、重大措施。
其中,總目標十分眼熟——長沙曾在第十三次黨代會上部署“打造國家智能制造中心”,這次只是多了“率先”二字——“率先打造國家智能制造中心”。
一個“率先”,這是一塊自我加壓的砝碼,更是一種矢志不渝、接續奮鬥的精神。
“長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20條”將目光投向16年後,明確通過實施七大工程和20條措施,到2035年,“形成1—2個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制造業綜合實力進入全球先進城市前列”。
沒有锲而不舍的量變,就沒有水滴石穿的質變。
一路走來,憑著一股子長沙人的“犟脾氣”“笨功夫”,馳而不息、無懼無悔,才成就了今天的“長沙制造”。
它是新與舊之間的大決心。
制造業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是智能制造。
長沙積蓄發展新動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之策,也是智能制造。
堅持“兩手抓”,長沙推動企業“入規、升高、上市”和智能化改造“擴面”,激發內生動力,形成集聚效應,把産業智能化、智能産業化推向更高層級。
“巨無霸”深度擁抱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老樹發新芽”重回曆史最好水平——
三一新投資220億元建設智聯重卡項目,同步落地道依茨柴油發動機、柴油發動機關鍵部件、三一重卡駕駛室等子項目,將成爲智能制造的全球樣板。
中聯投資1000億元建設中聯智慧産業城,建成後將成爲工程機械行業國際領先的、規模最大的單體園區,成爲環保、生態的高端裝備智能制造基地和人工智能研究應用基地。
“小而美”大刀闊斧,由工業1.0到2.0、3.0、4.0不斷叠代升級——
一瓶醬油,自動化貫穿生産全流程有多達2000個在線傳感器,實時數據采集進行檢測、診斷、預測與控制優化。
一套家紡四件套,在生産線上15分鍾就能輕松出貨。
一棟樓幾天之內平地而起,蓋房子像搭積木,既快速又環保……
主導産業曆久彌新,新興産業也不甘示弱。
眼下,“三智一自主”正借助速度、資本、市場的力量,搶占産業發展制高點。
數字是枯燥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自啓動市級智能制造試點工作以來,長沙獲批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範和專項27個,數量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一。
它是快與慢之間的大生態。
長沙的快,有目共睹。
“進門遞資料,出門當老板。”雨花區在全省率先推出“一號申領、一廳受理、一套材料、一次辦結”的並聯式集成辦理服務新模式,使得開辦企業“一日辦結”成爲現實,開創了“雨花速度”。
長沙智能終端産業園比亞迪工廠項目從簽約到首台華爲手機下線僅用70天,再次刷新“望城速度”。
三一智聯重卡項目所需2000畝地,僅用42天就實現拆遷騰地,見證了項目拆遷的“長沙縣速度”。
荷蘭誇特納斯項目從簽約到建設不到90天、征拆僅用19天,亮出了“金霞速度”。
全市平均每2.8天引進一個投資額2億元以上的産業鏈項目,比去年提速0.2天。
……
有爆發力的速度源自哪裏?
它來自頭腦的戰略定力,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
它來自手上的慢工細活,産業生態需要悉心培育。
不妨聚焦智能網聯汽車這片産業“熱帶雨林”。看它如何經過精耕細作,既能讓“大象”起舞,也能讓“螞蟻雄兵”穿梭——
培植肥沃“土壤”,建成了國內已投入運營的頂級智能網聯測試區,並成功獲批國家級。
導入明媚“陽光”,長沙發布《長沙市關于進一步促進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的若幹意見》和以《長沙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試行)V2.0》爲核心的6項管理規程,輔以人才、創新等優惠政策。
引得充沛的“雨露”,有長沙智能駕駛研究院等項目爲産業賦能助力,有長沙電網供電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即“630攻堅”行動)爲企業激活潛能……
今年9月6日,在中德兩國總理的共同見證下,湖南湘江新區管理委員會與舍弗勒集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時隔4天,9月10日,華爲也將目光鎖定長沙,攜手湖南湘江新區共建智能網聯汽車産業雲。
長沙擁抱自動駕駛之城,産業生態每一天都更充沛繁茂、更豐富多樣。
車載及路側通信設備方面,引入華爲;自動駕駛底盤及線控轉向方面,引入舍弗勒;人工智能處理器方面,引入地平線;傳感器方面,引入大陸集團;雲控平台方面,引入啓迪雲控;自動駕駛特種車輛方面,引入桑德新能源汽車、酷哇中聯、希迪智駕……
水美則魚肥,土沃則稻香。
放眼全市,長沙以22條産業鏈爲抓手,深耕細分領域,通過“四長聯動”工作體系,打出了産業的“組合拳”,發揮了政策的“協同力”,便有了效果的“能見度”。
“鏈長牽總”推進産業鏈。市領導擔綱22條産業鏈“鏈長”,既挂帥又出征,千方百計推動産業鏈高質量發展。
“盟長搭台”聚集創新鏈。借助産業聯盟、技術聯盟、産銷對接會等,推進平台企業共性技術難題突破、科技成果轉化。
“校長支撐”打造人才鏈。發揮在長高校科研人才優勢,推動“産學研政金”協同發展。
“行長幫扶”壯大資金鏈。市産業鏈辦公室積極對接長沙銀行等金融機構,搭建融資橋梁,有效解決了擁有産業鏈關鍵技術的企業在快速擴張階段的資金緊張難題。
你若盛開,芳香自來。“外學華爲、內學長沙”的贊譽,便是對長沙産業生態最好的印證。
它是虛與實之間的大擔當。
一個制造業大市,必然有一個龐大的工程師群體奮鬥于此。
近三年,包括他們在內的20萬以上年均新增人口,都是長沙“溫柔房價”的受惠者。
一座城市緣何自斷財“路”?這條“路”,可從無樣板啊!
的確,不賺賣地的“快錢”,反倒主動“限地價、限房價”,聽起來不可理喻,但長沙決策層心中自有一杆秤——雖然從短期來看影響了財政收入,是一種“劣勢”,但從長期來看抑制住了房價的非理性上漲,對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有裨益。
走在抑制房價“虛火”、做大實體經濟、做強制造業這條路上,目前長沙財政對土地的依賴不到40%。中指研究院發布的今年11月“百城價格指數”顯示,長沙房價在省會城市中繼續排名靠後。
一座産業強市,必然有一群堅守實業的企業家群體爲此奮力托舉。
多年來,長沙市委書記每年邀請民營企業家進行一到兩次的面對面交流,已成爲常態。這不僅打開了一扇政企間暢所欲言的大門,更堅定了大家實實在在、心無旁骛堅守實業的決心,提振了搶抓機遇大發展的信心。
165.5億元,這是截至9月全市累計新增減稅降費額。據國家稅務總局長沙市稅務局統計,其中制造業新增減稅降費48.5億元,在各行業中新增減稅幅度最大。
一個“最大”,體現出長沙市委市政府“實實在在”的執行力,更折射出企業和企業家“滿滿當當”的獲得感。
笨與巧,新與舊,快與慢,虛與實……獨立而不對立的存在,簡約而不簡單的關系,神奇的變量組合在長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不斷演繹著精彩,這是一個基于現實的關鍵大選擇,更是一個面向未來的智慧大抉擇!
長沙制造,高質量發展的車輪,正滾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