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首屆#清華AI合作與治理論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專題論壇收官。與會嘉賓就人工智能治理國際合作的必要性與未來方向、人工智能國際治理框架等話題進行探討與交流。
以下是部分12月19日分論壇嘉賓分享的精彩發言及觀點:
分論壇:人工智能治理國際合作
齊亞·汗
洛克菲勒基金會高級副總裁
我們要正視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挑戰,一起思考什麽才是“好的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的發展過程中,都需要避免什麽?人工智能的發展非常迅猛,目前監管框架可能還無法全面覆蓋人工智能治理的相關問題,我們需要國際合作,需要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一起來對人工智能的發展進行評估,確保人工智能可以惠及每一個人。國際合作的必要性也在疫情期間更爲突出。
楊子健
新加坡信息通信媒體發展管 理局(IMDA)首席執行官助理
毫無疑問,促進更多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國際合作是當務之急,這樣的合作將有利于産業發展和創新,並有助于相關從業人員間的交流切磋。
國際人工智能治理框架應具有較高的包容性,比如能適用于不同的社會經濟、國際司法體系等。同時由于人工智能是一個需要“應用”的技術,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也應當是貼合實際的。
在人工治理層面,良好的“夥伴關系”應符合兩個要點:首先,要符合現行的政策治理框架;其次,需要了解人工智能開發者、産業發展的挑戰是什麽,創造一個能爲他們賦能的良好環境。
加強跨國及全球合作以解決人工智能面臨的哪些主要問題/ 挑戰?
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們如何從國際合作與協作中獲益?
開展國際合作,特別是針對新興技術領域的國際治理合作,是否存在障礙或阻礙?
是否有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的現有舉措/ 工作爲全球人工智能合作提供了發展機會?
UNDP駐華副代表戴文德與韓國延世大學未來政府研究所所長文傑,印度Omdena創始人魯德拉得·米特拉,馬來西亞數字經濟發展局首席執行官蘇裏納·舒克裏,香港中文大學數據科學與政策研究所所長黃偉豪,未來社會AI 倡議聯合創始人兼主任賽勒斯·霍德斯,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教授、人工智能與數據治理中心副主任馬克·芬德利,南非Webber Wentzel 律師事務所首席信息官沃倫·海羅就以上問題進行線上探討。
精彩分享
韓國延世大學未來政府研究所所長文傑:我們研究了多個國家的人工智能道德准則,我們發現其中最缺乏的是來自社會,尤其是底層群衆的聲音。舉個例子,收入高的人群對人工智能的未來更爲樂觀,收入低的人群反而比較抵觸人工智能,擔憂人工智能會對他們的未來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脆弱人群的需求。
印度Omdena創始人魯德拉得·米特拉:與其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由政府決定如何管理人工智能,不如讓人們也有機會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決定他們想要構建什麽和使用什麽。我們可以通過“知識民主化”去賦權公衆,讓他們也有機會參與人工智能治理層面的解決方案。
馬來西亞數字經濟發展局首席執行官蘇裏納·舒克裏:舉個例子,審計在檢驗政策是否被貫徹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的審計人員卻往往對人工智能知之甚少,我們迫切需要大量了解人工智能治理領域的審計人才,以確保我們提出的很多治理框架是可行且有效的。
香港中文大學數據科學與政策研究所所長黃偉豪:我們不應該爲所有國家制定統一的人工智能發展模式。對有些國家來說,與其把所有人都變成人工智能專家,不如取長補短,讓人們去做一些人工智能還做不到的事情,例如,需要創造力和社交能力的工作。
未來社會AI 倡議聯合創始人兼主任賽勒斯·霍德斯:如果在構建和部署人工智能治理解決方案時缺乏國際合作,人類能承擔得起相應的代價嗎? 因此我堅定地相信,各國自身的人工智能治理體系的建設,都需要一個由全球科學家和相關專家組成的資源網絡來支持。
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教授、人工智能與數據治理中心副主任馬克·芬德利:人工智能在解決全球危機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憑一己之力可以應對全球危機。因此我們不能只關注數字主權和經濟利益,否則就人工智能就無法起到促進全球社會效益的作用。我們需要更全面地思考負責任的人工智能准入問題,國際間通力合作,而不是把一切都當做國家利益保護起來。
南非Webber Wentzel 律師事務所首席信息官沃倫·海羅:我們需要在全球範圍內明確人工智能的現狀是什麽,以及我們想要什麽樣的未來。根據普華永道的一項研究,其中有86%的CEO表示,數字化是他們的第一要務。企業需要從根本上思考自己的商業模式,才能在這些變化中生存下來。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如何在這一關乎全球發展的領域內,將“治理”與“合作”前置?本次由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主辦,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作爲國際支持機構的首屆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合作與治理國際論壇,提供了有力的回應。
In Case You Don’t Know…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作爲聯合國最大的全球發展網絡,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世界範圍內超過17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工作,致力于減少貧困、消除不平等,實現包容性與可持續發展。我們協助各國優化政策制定、增強協作能力與制度建設能力,並提高各國的適應能力,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