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6日,“E法亭”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首次亮相。
大洋網訊 從廣州互聯網法院52層辦公樓俯瞰,珠江畔,騰訊、阿裏、小米、唯品會等十數家互聯網行業翹楚的總部大樓正拔地而起,這裏將成爲粵港澳大灣區、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的疊加創新區域,彙集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衆多智能終端産業。
互聯網時代呼嘯而至,如何讓互聯網活動在法律框架內運行,如何讓互聯網法治化成爲數字經濟的重要保障?時代命題之下,廣州互聯網法院自誕生之日起,即承擔著爲大灣區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跨地域、跨法系的一站式法律服務的職責使命,爲數字經濟創新與互聯網産業發展植入“法治芯片”的曆史使命。
展館內,工作人員正在對“E法亭”進行庭前測試
“E法亭”布局大灣區 開通在線庭審
2019年5月6日,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廣州互聯網法院將“E法亭”搬到現場,完成了一宗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的遠程庭審和調解。廣州互聯網法院的法官身處法庭,原告被告分別在福州和廣州,三方借助“E法亭”遠程開庭,全程采用5G+4K技術傳輸,畫面清晰、流暢,僅用27分鍾即完成了“跨空間”舉證、質證、辯論等全部庭審活動。
5月28日,“E法亭”正式首發,並陸續在廣州律師大廈、廣州大學城、廣州公法中心等地投放,成爲群衆家門口的5G法庭。廣州互聯網法院副院長田繪告訴記者,“E法亭”是全國首創的新一代智慧司法便民設施,通過集成可控雲終端,全方位爲當事人提供自助存證、自助立案、自助查詢、智能送達、在線調解、在線庭審等6大訴訟服務功能。
“E法亭”在細節設計上注意保護當事人的隱私,通過身份證驗證、人臉識別、指紋等多重核對身份技術,透明玻璃關門後瞬間霧化技術,確保通過該終端機參與在線開庭當事人的身份真實性,以及庭審過程的私密性。
除了硬件上的占地少、施工難度小外,“E法亭”還集成可控雲終端,對當事人行爲進行全程錄音錄像,當事人可通過刷身份證、輸入查詢碼、掃描二維碼三種方式自助查詢立案信息,並在預約時間進行遠程庭審。
截至9月27日,廣州、香港、澳門等地共布設了12個“E法亭”,實現自助立案3305件,在線立案率100%,在線調解152件(其中澳門調解2件,香港調解14件),在線送達6671人次,在線庭審31次,爲粵港澳三地專業調解、仲裁機構調處糾紛構建起智能平台。
立案率100%
實現自助立案3305件,在線立案率100%,在線調解152件,在線送達6671人次,在線庭審31次
新技術“加持”
采用5G+4K技術傳輸,保證畫面清晰、流暢
保護當事人隱私
通過身份證驗證、人臉識別、指紋等多重核對身份技術,透明玻璃關門後瞬間霧化技術,確保真實性、私密性
功能全覆蓋
全方位爲當事人提供自助存證、自助立案、自助查詢、智能送達、在線調解、在線庭審等6大訴訟服務功能
投放大灣區
截至9月27日,穗港澳等地共布設了12個“E法亭”,廣州律師大廈、廣州大學城、廣州公法中心等地均有投放
跨域訴調對接 打通社會治理新通道
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司法合作不僅是糾紛化解的需要,更是促進大灣區高質量融合發展和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需要,而互聯網司法技術讓線上協同解紛成爲了可能。
2019年7月10日,一次跨越粵港澳三地的在線調解正在進行。這是一宗某新加坡籍著名歌手訴某餐廳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案,原告代理人在北京,被告某餐廳的經營者在澳門,特邀調解員在香港的辦公室。
三方通過在線調解,無縫對接完成調解過程,糾紛順利解決,成爲廣州互聯網法院首次實現在線跨域訴調對接,打通了跨域司法交流與社會治理合作新通道。
跨域訴調的實現,得益于廣州互聯網法院打造的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在線糾紛多元化解平台。平台創新“互聯網+社會治理”新模式,立足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糾紛解決生態目標要求,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科技,首創“預約調解、遠程調解、異步調解、跨境調解、聯合調解、邀請調解”+“自行和解”+“司法確認”+“在線訴訟”的“6+1+1+1”全流程在線糾紛化解模式,實現多元糾紛化解全流程、全業務、全時空。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法治指數研究中心主任、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田禾表示,在線糾紛多元化解平台融合了大灣區專業化、國際化司法調解資源,整合律師、公證、仲裁、行業協會等法律服務要素,實現糾紛處理無縫銜接,爲糾紛化解按下“快進鍵”,推動建立粵港澳三地共商、共建、共享互聯網糾紛解決機制。
此外,平台還引入香港、澳門、台灣三地調解員22名,形成多元解紛體系,截至目前平台累計收到智能咨詢24068例,調解糾紛15196例,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司法助力 提升大灣區網絡治理水平
互聯網並非“法外之地”,互聯網法院的重大曆史使命是確立互聯網裁判規則,並推動裁判規則上升爲法律制度,以司法裁判方式劃定網絡空間活動的底線和邊界。
廣州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的門戶樞紐,網絡糾紛具有糾紛數量多、案件類型新、地域跨度大等特點,這些案件資源爲探索涉互聯網案件裁判規則提供了有利條件。
某商城用戶下單後,因不滿自付快遞費用而退款,該用戶近四年的退貨、拒收率高達84%,商城因此退回服務費,凍結其VIP賬戶。該用戶認爲商城違約、欺詐,訴至廣州互聯網法院。
2019年5月,廣州互聯網法院判決網絡購物的用戶雖依法享有退貨的權利,但不等于可以“無限退貨”,原告如此高的退貨率反映其在購物時未盡到起碼的謹慎義務,行使退貨權利時過于隨意,不合理地增加了企業和社會成本,網絡商城的做法符合合同約定。
“互聯網正在全面重塑人們的生活方式,對司法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廣州互聯網法院院長張春和表示,針對互聯網糾紛特色,廣州互聯網法院引入阿裏巴巴、京東、唯品會等互聯網企業調解員,專屬調解網絡經營平台所涉糾紛,堅持合理引調、和解優先,開創由一方當事人借助司法力量“以調促和”的新模式。
同時,廣州互聯網法院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司法服務資源、高等院校學術資源、琶洲互聯網企業集聚資源,籌備組建互聯網司法專家智庫,將智庫的最新研究成果轉化到司法改革實踐中,在解決互聯網糾紛中檢驗研究成果。
“充分發揮互聯網司法審判職能,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糾紛解決生態。”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薛軍教授表示,廣州互聯網法院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曆史機遇,不僅推動了大灣區互聯網産業高質量發展,更有助于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網絡空間綜合治理水平,加強我國參與網絡空間全球治理的話語權。
大灣區司法引擎爲經濟注入新動能
廣州互聯網法院服務大灣區戰略遠不止于此,其將目光投向未來。
今年6月5日,廣州互聯網法院出台《廣州互聯網法院關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司法引擎的五年規劃(2019-2023)》,從全面推動深度智能應用、全面加強審判執行工作、全面推進糾紛多元化解、全面加強司法交流合作、全方位加強開放發展等方面提出了30項具體任務,爲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規劃明確,要創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審判創新實驗室”,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與創新研究實踐(廣州)基地爲依托,聯合政法機關、高等院校、科技企業建立綜合研究基地,搭建開放的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司法研究平台。
未來,還將以“一線法官+技術精英”的模式,聯合開發更多司法科技應用場景、創新項目,確保建設方向符合群衆需求、審判需求。
“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網經濟發展特點,探索拓寬案件管轄地域範圍,提煉更多互聯網治理案例樣本。”張春和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打造“智庫型法院”,著力建構與互聯網科技相適應的訴訟服務機制、與互聯網治理相適應的司法聯動體系。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魏麗娜、章程、方晴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魏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