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美國的博士,事業橫貫東西,他爲什麽在兒子學有所成時,說後悔讓兒子早早留學?
曾經有家長問:那些在國外闖出一片天的人,肯定不希望孩子在中國受教育吧?
其實不是這樣。所謂“中西兩棲動物”,恐怕是最糾結的一群人。他們見過東西方的好,也見過兩邊的問題,再選擇子女的教育路線時,更希望孩子能夠汲取東西方的精華。
但如何做得到呢?
我們最近約了零點研究集團高級副總裁馮晞先生聊天,他作爲一位東西方功成名就的人,如何看待兒子的教育選擇?什麽樣的留學才是值得的?
變動的世界,批判性思考才有機會
馮老師曾幽默的調侃:“一丁點都沒想到的事兒經常發生。經常想到的事兒又從不發生。”
這句話是他有一次搬家時說的,但也可以用來形容世界的變化。
88年8月8號,他來到美國,當時興奮不已,感覺到了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一下子進了天堂。除了飲食以外,覺得美國什麽都好,數不勝數。
但同時,優越感蕩然無存,因爲發現人人英語都比他這個大學英語教師講得好,一下子被打到谷底。于是他先讀了博士,在當地一所大學教美國曆史,發現沒什麽競爭優勢;然後又讀了MBA,在念書期間獲得安永咨詢的一次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大陸的實習機會,畢業後在紐約加入了安永跨國公司客戶咨詢部門,後被外派到亞太區工作。
乍一看,他的人生彷佛開了挂,工作多年留美,居然還能在美國和全球這麽“囂張”的折騰。
可是仔細一想,他的這條路根本無法複制。
首先,中國的發展今非昔比。現在的留學生到了美國(尤其鄉下),可能感受到的是落差,而不是天堂。
馮老師說,他發現中國的變化快得驚人,不光是大城市,就是偏遠的小城市也令人刮目相看。中國省會城市的機場,比美國大多數城市的機場好;就連服務,美國也在倒退,而不像中國這裏一直在創新、爲了留住客人各種想辦法、外賣送餐分分鍾到門口……但很多美國人還認爲中國是他們20年以前想象中的樣子。
其次,中國學生英文也今非昔比,卻很難留美就業。相比80年代的留學生,現在中國留學生的英文,有的已經好到接近母語了。但由于美國政策變化,留學生很難留在海外,積累幾年國外的工作經驗,大多只能畢業後回國。但回國後,讀了一個外國文憑,思維西化,他們有競爭優勢嗎?
馮老師在中美兩邊跑了20多年,如今他不會熱血的一條路走到黑,會批判性的借鑒和思考兩地的優勢。
比如在美國,移動支付和銀行服務變化不大,大家今天消費的主要方式還是使用信用卡,現場的、及時的、方便的移動支付遠遠落後于中國。中國在進步,中國在快變,中國在裂變,而美國卻在吃老本,在慢變。
再比如他在中國開會,發現國內的會議裏,大腕發完言就走,似乎呆得越久越不夠大腕,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聽聽別人的發言;參會的人屁股坐不住、坐不穩、坐不久。這點不像美國,美國的會議裏所有的專業人士,講完話都會認真坐在台下聆聽,不管職位高低,來開會就是來學習;美國的會議也沒有長長的午餐時間,大家午餐都是簡餐,邊吃飯邊繼續討論。專業而緊湊。
他帶著批判的眼光看兩邊,這種思考也延伸到的對孩子的教育裏面。
後悔太早送兒子出國
馮老師的兒子,從童年時就跟著他們夫妻到美國生活。雖然學業和生活一路順利,但馮老師說,如果讓他重新選一次,他絕不會讓孩子小小年紀出國,甚至中學都不一定考慮。
兒子前兩年回上海過生日,夜遊浦江很興奮,說不想回紐約了,覺得上海太好了!但馮老師開玩笑說:你的中文不行,能聽說,但不能寫也不能看,你回來能幹嘛呢?
孩子的中文退化,稍微表達深一點的意思,他就聽不懂了。
語言還能彌補,而更深層的“割裂”,來源于思維方式。
馮老師講了一件事,說他們一家到九寨溝旅行,有夫妻二人,以及兒子和女朋友。車上導遊說九寨溝有個很大的劇場;第二天還可以去藏族人家裏吃烤全羊,但需要額外付費。
馮老師想,他們好不容易回來,應該好好玩玩!于是就掏錢購買了看演出和吃烤全羊的兩項活動。但沒想到,兒子聽後第一句話就對爸爸說:“謝謝,但你問過我的意思了嗎?你怎麽知道我們沒有自己的安排?你怎麽不征求我們的意見呢?”
馮老師說,他能理解兒子這麽問,這是東西方兩種文化和思維差異的對撞,畢竟自己也在美國生活了很長時間。但心裏覺得,自己也沒錯啊,也是一片好心啊!如果是在中國文化裏面長大的孩子,他即使不想去,但至少,他能理解你爲什麽這麽做,而且還可能忍一忍,妥協一下。
但是在美國文化裏長大的兒子,思維裏面首先想到的尊重和平等。
類似的例子,以及更多的思維差異還有很多。馮老師說,一說到留學,父母應該先准備好,如何面對今後家庭內部的文化差異。
留學是成功?不對,學留才是
有文化差異怎麽辦?
馮老師曾經在評論國家“走出去”時,認爲“走出去”指硬實力,是資金技術資源的實力體現;而“走進去”指軟實力,是跨文化溝通與管理的成功體現。
這對于孩子們的留學和回流道路,也是一個理兒。
“走出去”不難,那麽多學校可以申請;但“走進去”不容易,需要在思維上和西方接軌;等到好不容易接軌了,孩子變得越來越西化,回流又成了一個問題,孩子不接中國地氣了。
所以馮老師說:現在的成功,不是留學,而是“學留”。
什麽意思呢?
留學,是一個地理概念的變化,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而“學留”,是把東西方融彙,能把中國的東西在海外用得很好,把海外的東西在中國用得很好。
現在很多孩子,對中國不夠了解,小小年紀就出去了,中文底子差,中國文化淺,中國元素少,到了彼岸沒有辦法很好的全面客觀地理解西方、比較鑒別東西方的差異,更做不到中爲洋用。回國之後,也找不到一個銜接點,沒法把西方的東西在國內用得很好。
要做到“學留”,孩子需要至少把兩種語言、兩種文化都娴熟運用,這樣才可能中西融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不是讀幾本中、英文書可以解決的,要接觸、洞察、消化、提煉兩種文化的精髓,大量接觸不同社會的文化和人。
還有,中國未來在全球的影響力需要新一代國際接班人在世界各個角傳播中國文化,早早出去留學的孩子,如果只長了一副中國臉,對中文和中國文化一知半解,即便英語講的再好,未來的競爭力不會好到哪裏去。
所以,何時送孩子出去合適?他認爲要看你的小孩中文的能力、中國文化的理解力怎麽樣,這個底子打紮實咯,再考慮出國的最佳時間。
留學只是路徑,而“學留”才是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