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五個發達經濟體中,若論及影視文化産業,新加坡大抵是最不繁榮的一個。
在影視劇年産量數字驚人的今天,新加坡華語電視劇毋庸置疑已經成爲一個小衆的存在。抛開曾經風靡全球引領潮流的日韓劇不談,即使在華語世界裏,新加坡劇也通常淹沒在浩如煙海的影視作品中無人問津。
盡管現在門庭冷落,但是相信仍然有很多70後和80後記憶猶新,新加坡劇曾經在中國的80、90年代風靡一時,《人在旅途》、《蓮花童子哪吒》、《調色板》、《蓮花爭霸》、《東遊記》、《三面夏娃》等經典新劇以清新淳樸的風格和引人入勝的劇情在彼時贏得廣大中國觀衆的喜愛,成爲兩代人茶余飯後的美好回憶。
而現在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曾經火爆一時的新加坡電視劇卻悄無聲息。爲什麽再也沒有新加坡的電視劇出現了呢?
第一個原因,國內的電視劇市場的競爭比較激烈。在之前的時候中國的所有市場都是屬于比較落後的階段,因此在當時中國出品的影視劇不多的情況下,新加坡等外來影視劇就有了一個進軍中國市場的機會,但是從80年代開始起步之後迅速發展,中國現在的電視劇産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再從制作能力和水准來看,中國現在也已經是世界前列,再加上網友們比較熱衷于看美劇、日劇、韓劇等,因此新加坡的知名度就越來越小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新加坡的主要影視作品都是來自一個公司,也就是新傳媒,在新加坡可以說是處于壟斷階段,他們這家公司對于電視劇的質量上沒有實際上的追求,可以說都是固步自封,因此觀衆們對于這些影視劇也是産生了審美疲勞。
尤其是再網絡興起以後,電視已經不再是傳媒行業中的主導領域。電視業的衰落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新傳媒和TVB一樣在廣告收入衰減以後,就不得不控制制作成本,這就導致節目質量下降,于是就使得收視率下跌。收視率下跌的結果會導致廣告收入進一步衰減。也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很容易理解,電視劇的投入不足,自然導致産品的質量不高,在國際市場上也就沒有競爭力。新加坡近10年來唯一能夠在大陸市場産生一定收益和回報的是電視劇小娘惹,不良的市場反饋自然使得大陸的電視劇引進方對于引進新加坡電視劇沒有興趣。
第三點是新加坡的演員得不到好的發展,新加坡的演員想要在娛樂圈脫穎而出,就僅有這一家娛樂公司發展,而接到劇本後的拍攝片酬很低,導致很多新加坡知名的演員到外地求發展,謀出路。這種人員的流失也是因爲新加坡那邊影視質量的降低。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政治氛圍對于中國采購海外文化産品有重要影響。上世紀90年代是中新關系的一個黃金時間。文化主管部門傾向于通過采購新加坡電視劇的方式來表達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而隨著新加坡時任副總理也就是後來的總理李顯龍不顧大陸的堅決反對訪問台灣,中新關系迅速降溫。此後,中國就大規模的削減了從新加坡購買電視劇的數量。
總的來看,當年新加坡電視劇在大陸屏幕上的興盛,是由特殊原因造成的,不具備可持續性。現在實際上是一種正常狀態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