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黃金市場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一定的格局,主要分布于歐洲、北美和亞洲三個區域。歐洲地區以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和蘇黎世黃金總庫(ZGP)爲代表;北美地區以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爲代表;亞洲地區以上海黃金交易所(SGE)、上海期貨交易所(SHE)、香港金銀業貿易場(CGSE),東京商品交易所(TOCOM)和新加坡交易所(SGX)爲代表。由于曆史原因,倫敦、蘇黎世等地的場外黃金市場非常發達,紐約、東京等地的場內黃金期貨交易量較大。隨著全球經濟格局重塑,世界黃金市場格局正發生著微妙變化,中國黃金市場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一)東方黃金需求上升
近些年,“西金東移”是黃金市場中的熱點話題,東方黃金交易規模的上升有三個主要原因。
一是央行層面。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令新興市場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過度依賴美元的危害,美元信用受損時有必要增持黃金儲備對沖美元資産風險,提高本國的國際清償能力。此後新興市場的央行購金量顯著增長,2019年,俄羅斯、中國和土耳其的國家黃金儲備分別排名全球第5、第6和第13位。
二是投資者層面。新興市場是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速的火車頭,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收入不斷提高,資産配置意識覺醒,對黃金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大幅提升。新興市場近十年的年均黃金需求占全球總需求的70%,其中中國和印度其在金飾方面的需求尤爲引人注目。
三是交易所層面。經濟增長推動新興經濟體黃金交易市場化以及投資需求增長,中國、土耳其等東方新興經濟體的黃金交易所在全球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以中國黃金市場爲例,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崛起推動中國黃金市場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上金所長年位居全球第一大場內現貨黃金交易所。2008 年,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黃金期貨,實現了我國黃金衍生品市場從無到有的曆史性飛躍;2019年,上期所又推出了黃金期權合約,給黃金企業增添了新的風險對沖工具;2019年,上期所的黃金交易規模首次超過上金所,成爲我國最大的黃金交易市場,全球第三大黃金期貨交易市場。
數據來源:FIA統計數據,上海期貨交易所
(二)全球黃金供給多元化
曆史上全球金礦産量由南非、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四大國”主導,但在過去的三十余年間,黃金供應的地域伴隨著黃金産量的提高趨于多元化。傳統“四大國”的金礦産量全球占比從1987年的60%下降至2019年的不足30%。
中國于2007年超過南非成爲全球最大的黃金生産國,2019年,中國原料黃金産量爲380.23噸,連續13年位居全球第一。俄羅斯近些年的金礦産量也一直保持增長,今年4月和5月,俄羅斯的黃金出口收入一度超過天然氣出口收入,爲26年來首次。如今,中國、俄羅斯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形成新的産金四大國。此外,由于近年來金價大幅反彈,拉丁美洲、非洲、東南亞和中東等地區的再生金供應大幅增加。2019年年底印度金價同比上漲24%,印度再生金供應量增幅也因此創亞洲最大紀錄。
(三)中國黃金市場謀求更多黃金定價權
長期以來,場外黃金市場以倫敦爲中心,形成的現貨黃金價格稱爲“倫敦金”,場內黃金市場以紐約爲中心,形成的期貨黃金價格稱爲“紐約金”。但近幾年有關倫敦市場和紐約市場黃金價格操縱的案件頻繁爆出。如2013年,倫敦黃金市場五家做市商之一巴萊克銀行被指控操縱金價;2018年初,彙豐銀行、瑞士銀行和德意志銀行三家機構被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以期貨價格操縱行爲處以巨額罰款;2018年末,摩根大通交易員被指控向期貨市場注入大量虛假流動性和誤導性價格,從金價波動中不當獲益。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黃金生産國和消費國,作爲重要的黃金終端市場,也在謀求更多反映國內黃金供需關系的黃金定價權。過去二十年時間,中國黃金市場經曆了貿易開放、黃金交易市場化和黃金期貨市場快速發展幾個重要曆程,目前已基本實現2004年,由時任央行行長的周小川對中國黃金市場發展提出的規劃設計:從商品交易向金融産品交易轉變;從黃金現貨交易向黃金衍生産品交易過渡;由國內市場向融入國際市場轉變。
中國黃金市場的金融屬性和衍生品交易規模大幅提高,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正在朝著國際化邁出堅實的步伐。當然,我們在取得不錯成績的同時,也需看到現存的不足。一方面,雖然中國黃金期貨市場的成交量占比超全球總量的50%,但按照持倉量計算占比依然偏低,並且黃金衍生品的品種依然匮乏,黃金期權的培育時間和培育基礎較差。這部分反映出在西方市場中黃金的金融屬性更強,我國還需進一步提高黃金市場的深度。另一方面,國內黃金市場,尤其是衍生品市場對境外投資者存在較多限制,交易所的巨大交易規模基本來自境內參與者。中國黃金市場想要進一步提高黃金話語權,未來一定是朝著提高深度和廣度、更加開放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交通銀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胡亞楠)
(以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操作指南,依此入市,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