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成爲了高頻詞彙,許多創投者的目光落在了我們的近鄰東南亞上…
東南亞無疑是目前全球最火熱創投市場之一。
2020,中國互聯網進入下半場,主要賽道被頭號玩家攻下,許多産業除了細分玩法也稍顯擁擠。“出海”成爲了高頻詞彙,許多創投者的目光落在了我們的近鄰東南亞上。
近幾年東南亞憑著快速的經濟發展,湧現出不少優秀的創企,主要領域集中在電商、金融、企業服務等。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東南亞共發生309起投融資事件,有披露的金額總計74.74億美元。其中出行占比最高(39.78%)達到29.73億美元,金融科技也十分熱門,76起投融資事件總額12.48億美元。
1、東南亞有多誘人?
經濟上行發展快:GDP超6%
疫情前東南亞主要國家的GDP增速維持在6.6%到7.3%之間。新起之秀越南連續兩年GDP增速超過7%,連續5年GDP增速超過6%。
像是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等國更是富裕,新加坡2019年的人均GDP高達6.77萬美元,是亞洲人均GDP最高的國家,文萊人均GDP達到了2.93萬美元。
當然受新冠疫情影響,東南亞各國GDP都會遇到可預見的影響。
2020年第一季度越南GDP同比實際增速爲3.82%,印尼的經濟實際增速爲4.7%,總體來看受疫情影響並不大,經濟可以更快反彈。
人口多又年輕:60%35歲以下
東南亞人口規模大約6.7億,相當于世界總人口的8.59%,平均年齡爲28.8歲,預計到2020年,東南亞的年輕人會達到60%。
被稱爲“年輕的中國”,這一人口紅利昭示著互聯網行業的巨大潛能
互聯網移動化:網民超3億
東南亞有 3.6 億網絡用戶,APJII的數據顯示在過去2年內這一數字增長了20%。
而年輕用戶也高度依賴社交媒體,擁有3億左右的活躍社交媒體用戶,近半數東南亞用戶習慣使用Facebook獲取資訊。
在設備使用上也呈現移動端主導的趨勢,東南亞的電商流量超7成來自移動端,並且仍在持續增長。
這一世界上最活躍、人口結構最年輕的移動互聯網用戶群體將會創造更多的互聯網經濟價值,根據谷歌、淡馬錫和貝恩聯合發布的《2019年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預測,到2025年,東南亞互聯網經濟價值預計將超過2400億美元。
2、超級App王牌對王牌
這兩年來隨著中國創企的成功,“copy to China”經曆著向“copy from China”的轉變。
“按需經濟”、“共享經濟”,“零工經濟”開始流行,解決東南亞特有的出行上面臨的擁擠、路況不通、人身安全等難題成爲破局的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開啓用戶使用移動端的習慣,出行、外賣成爲了高頻次使用場景,一躍成爲消費者離不開的“超級app”。
Gojek VS Grab:神仙打架相愛相殺
2010年成立于雅加達的GoJek,起初只是一個網約車業務的提供商,這些年來不斷增加了許多按需服務。
包括食品生鮮外賣、數字支付、甚至還有上門按摩、流媒體娛樂等服務,頗具“滴滴+美團+螞蟻”的風範
就在疫情3月份許多投資人對科創信心大減時刻,Gojek逆勢完成了F輪12億美元的融資,雖未披露投資方,但有消息稱Amazon此前表示想成爲它的新金主。
成立以來,Gojek已完成10多次融資,此次融資前估值爲100億美元,最新一輪後總融資爲30億美元,騰訊、谷歌、Visa、京東等公司都有所參投。
而它的主要競爭者總部位于新加坡的Grab,以相似的“包羅萬象”的定位,在近年來也有著比較亮眼的表現。
2012年成立以來已完成近20次融資,背後有GGV、軟銀、老虎環球基金、高瓴資本、中投、平安資本等明星資本,和滴滴、去哪兒等中國企業的加持,就在今年2月剛剛完成了8.5億美元的融資,估值140億美元。
Grab起初也只是有著簡單的打車服務
但面對著網約車似乎無法盈利的困境,Grab也將籌碼放在了外賣業務上。
2016年開始外賣業務,18年收購了Uber東南亞地區的業務後開啓“開挂”模式。19年6月數據顯示,Grab餐飲外賣業務的GMV同比增長了900%,訂單數增長了7倍。
Gojek和Grab兩家公司從沒避諱過公開競爭,可以說是相愛相殺。
不但都以“超級app”爲目標不斷開辟新業務,在融資上步步相追,在市場上也采取強勢擴張的策略,對越南和泰國等市場推出本地化應用。
3、民以食爲天の外賣之爭
目前東南亞地區的餐飲外賣市場還處于早期階段,但卻有著巨大的潛力。
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8年的20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的80億美元,而疫情的發生和各國居家令讓食物外賣又一次被推到舞台中央,用戶對于外賣接受程度有大幅提升。
Dahmakan VS Grain 做飯送餐一條龍
賽道中除了有像Gojek和Grab這樣的“超級app”,也有Deliveroo這樣的外賣公司拓展了市場,還有像是Dahmakan這樣的全方位外賣公司。
Dahmakan在2月剛剛完成了18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總融資額達到2800萬美元。
投資者包括Rakuten Capital, White Star Capital, JAFCO Asia 和GEC-KIP Fund,還有此前的投資者Partech Partners和 Y Combinator。
Dahmakan還是馬來西亞第一個參與Y Combinator的項目。
“Dahmakan”的意思是“您吃了嗎?”,由Foodpanda前員工2015年成立于吉隆坡
之所以叫全方位,是因爲Dahmakan的烹饪、送餐、支付各個環節都是公司自己來完成的,通過減少了供應鏈環節,Dahmakan可以提供更優惠的價格,對于産品也能更好的把控。
Dahmakan每周會從200多道的餐點庫中選取40種,什麽餐點被翻牌子取決于用戶就餐偏好、消費習慣、市場調研等多種因素,用戶拿到菜單後可以選取餐點和配送時間。
通過提前規劃用戶地址和采用路徑規劃算法,配送流程可以實現80%的自動化。
在選址方面,Dahmakan也采用了雲廚房的模式,租用便宜且靠近用戶的實體小店面,實現高效配送。
雲廚房這一模式近兩年來十分流行,Uber前CEOTravis Kalanick的最新項目CloudKitchens就讓許多人了解到了“幽靈廚房”這一概念,還在去年獲得了來自沙特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4億美元的支持,可以說東南亞這波“copy”抄的也是時髦。
另一頗受好評的新加坡外賣創企Grain也是雲廚房,而且和Dahmakan十分相像的采用從研發到烹饪到配送一切內包模式
不過Grain走的是更偏“輕奢”路線,打造高端白領愛吃的健康美食。
Grain最新一輪融資發生在去年5月,1千萬美元的B輪資本將用于繼續增長,由泰國的Singha Ventures領投。
Grain自從2014成立以來投資者除了像是 Genesis Alternative Ventures和K2 Global這樣的風投機構。
也不乏泰餐品牌心泰心廚聯合創始人Ivan Lee,新加坡餐飲品牌商Lo & Behold Group,The White Rabbit,以及米其林星級餐廳Odette等餐飲大拿,Grain在此輪前就已經實現盈利。
4、電商亂鬥哪家強
《2019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顯示,電商在2019年成爲了最吸金的賽道之一,僅在2019年上半年就獲得了25億美元的投資,僅次于出行巨頭囊中的35億美元。
東南亞偏年輕化的人口結構和移動化的用戶習慣意味著電商這塊蛋糕將異常美味,疫情加速了“宅經濟”的發展,讓人們的消費習慣變得更加“線上化”。
對于東南亞來說,或許正是一個引爆的時機,目前比較亮眼的是Tokopedia,Lazada,和Shopee三家。
Tokopedia:印尼版阿裏巴巴
Tokopedia在三者中是“長者”,成立于2009年,有著“印尼阿裏巴巴”的名號,在18年底獲得了來自軟銀的VisionFund和阿裏巴巴的11億美元融資。
今年初還爆出消息可能將完成新一輪來自軟銀和阿裏的15億美元投資,成爲印尼第二大的獨角獸。
雖然成立時間比較久,但Tokopedia的CEO PatrickCao在每次接受采訪的時候都會強調和競爭者不同,他們不想走“國際化”的道路
一是因爲印尼市場本身就有巨大利潤,報告預測2025年印尼電商市場將增長到820億美元,占整個東南亞電商市場的54%。
二是因爲Tokopedia爲本地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讓很多“momandpop”店得以生存。印尼大學研究顯示,Tokopedia去年爲印尼經濟貢獻了120億美元。
Tokopedia還引入了在疫情期間中國國內流行的“直播帶貨”風潮,創新了TokopediaPlay的功能,通過自動播放創建購物場景,增強體驗感。在賣家方面也明顯看到線下賣家轉線上,去年500萬的賣家數目今年迅速增長到了780萬!
Lazada:阿裏的愛子
同樣獲得阿裏青睐的Lazada也是一個發揮比較穩定的選手,自從2012年在新加坡創立,Lazada已經擴展到了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
擁有近3億左右産品SKU,在産品選擇方面算是遙遙領先。
它在活躍用戶方面也是不馬虎,去年在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這四個市場的月活數都排名第一,年度活躍用戶數可以達到5千萬,和對手Shopee“硬剛”。
阿裏對Lazada可以說是細心哺育,從2016年投資10億美元實現控股Lazada,2017年追加10億美元增持股權到83%,再到2018年的投資20億美元。
阿裏除了這40億美元的投入,還不斷輸送核心隊伍人才到東南亞,探索東南亞電商的新玩法。
天貓雙十一晚會的打法Lazada也有所嘗試,在雙十一當日也舉辦了一場衆星雲集的晚會
據說開播一小時後就完成了3百萬單,用戶訪問量高達13億人,創造出了峰值記錄。
Shopee:用心的黑馬
成立于2015年的Shopee可以說是發展最迅猛的一匹黑馬,其背後的母公司SEA是東南亞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起初做遊戲出身,從遊戲拓展到電商看似沒什麽優勢,但Shopee通過在app中穿插簡單的小遊戲將購物“遊戲化”。
由于深知亞洲人網購時喜歡“逛”加“聊”,甚至是“砍價”的特點,Shopee在app中添加了很多像是“轉、贊、評、#”的小細節,讓購物體驗變得極其社交化,大大提高了用戶的粘性
根據AppAnnie的數據顯示,Shopee在2019年拿下了東南亞及台灣市場購物類app總下載量和平均月活數的雙冠軍,直超Lazada,並跻身全球購物類app下載量前五榜單。
最近Shopee還開發出了新功能ShopeeFeed
賣家可以分享圖文短片和粉絲進行交流的社交空間,上線後粉絲量增長超100%,Feed日均GMV提高近100%。
Shopee的成功在很多人看來都歸功于它用心的“重出海”模式,在基礎設施建設、團隊培養和本土化上都花了大量精力。
由于東南亞各國文化和政策差異巨大,Shoppe沒有妄想“one size fits all”,而是非常“本土化”的爲了7個市場開發出了7個不同的app。
在賣家和物流方面Shopee也是盡心盡力,不但自己搭建了跨境物流體系SLS,還成立了ShopeeUniversity,爲賣家提供個性化的孵化策略。
Lazada和Tokopedia背後有阿裏的加持,而騰訊則在Sea 2017年IPO前夕成爲了占股39.7%的第一大股東。
Shopee也絲毫沒有讓騰訊失望,財報顯示,Shopee2019年的GMV達到176億美元,同比去年增長71%;全年總訂單數爲12億,同比去年增長100.5%。
5、東南亞創投火力全開
疫情收尾,經濟轉好,東南亞創投圈2020年的這場遊戲可以說是重新開始了,那麽這一輪又將有什麽規則和趨勢呢?
中資爲主,外資多元化
據投中數據顯示,從2016到2019,東南亞科技産業共獲得了262.95億美元的融資,而中國則是其中資本的最大來源。
總規模爲132.11美元,占東南亞科技類企業全球募資的46.8%,尤其像是主要的獨角獸像是Grab、Tokopedia、Lazada和已經上市的SEA背後都有阿裏巴巴和騰訊的影子。
最近中方資本投入的模式也大多是戰略投資,將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一並帶去,提供資本和咨詢的 “一條龍”服務。
除了中國,像是日本、韓國、美國也漸漸在後期注入比較雄厚的資本。
東南亞本地的VC也漸漸成熟,在2019年東南亞最大的投資金額來自于政府投資機構GIC
在投資筆數上,被稱爲東南亞獨角獸“狙擊手”的EastVentures以17筆位居第一,由紅杉資本前風投合夥人陳映岚創立的新加坡風投InsigniaVenturesPartners以10筆位居第三。
在2019年底,本地VC也開始了密集的上億美元融資,淡馬錫旗下的VertexHoldings完成旗下VertexMasterFund (VMF)的募資,共籌得7.3億美元。印尼的AlphaJWCVentures也完成了1.23億美元的融資。
資本方面已解決了早期融不到錢的障礙,對于整個東南亞創投圈來說都是一個裝滿子彈可以全速增長的模式
數字化、健康化、社交化賽道細分
2019年金融科技行業在東南亞市場融資總額達到了12.48億美元,而這一賽道在2020年也將繼續火熱。
東南亞75%的消費者沒有銀行服務,這意味著電子支付將無需以“銀行挑戰者”的身份進攻,而是可以從零開始培養數字化的金融消費習慣。
P2P借貸更是處于發展初期,與世界其他市場的增長比起來稍顯緩慢。
利用數字創新打破基礎設施不完善和風險管理上的壁壘,初創公司將有能力改變這一市場對于信貸的態度和借貸模式
同時,電商繼續被看好,但賽道將極其細化。
一方面是社交與電商的碰撞,Econsultancy調查顯示,59%的受訪者有超過25%的購物決定是受社交媒體影響的,90%的賣家認爲經營社交媒體可以直接帶來電商銷售的增長。
但目前社媒與購物的交融性並不強,商家的專業知識也比較缺乏。
在産品營銷方面,各大平台雖開始嘗試直播等模式,但對于網紅、KOL的運用略顯生澀,也缺乏MCN等成熟網絡的加持。
而這都是中國做的比較成功的部分,在這裏選擇適當的“copy from China”或許可以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則是如何更好的搭建像是物流和智能倉儲等基礎設施,支付、配送、甚至是爲賣家提供培訓的服務都是電商平台成功的關鍵。
在這些環節引入大數據分析和雲平台等數字化流程,都是尚未被完全開發的精細賽道。
疫情促使大衆對于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在各個國家都是一股新的風氣,東南亞也不例外,因此醫療健康將繼續成爲熱門産業之一。
東南亞各國都面臨著醫療資源少,看病難的問題。新冠疫情發生時,主要數字醫療初創公司像是BookDoc, DoctorOnCall都有比較不錯的表現。
來自新加坡的DoctorAnywhere還在3月末獲得了2700萬美元的融資,越南線上制藥供應網絡BuyMed就在4月份剛剛完成了250萬美元的A輪融資。
資本矯正,盈利爲先
許多人說,2020年是初創公司洗牌的一年。
隨著疫情的發生,許多曾經的“香饽饽”也遇到極大挑戰,不得不重新審視成長軌迹,許多公司也在這一場風暴中被殘酷淘汰。
2019年則是創投圈遊戲規則已經悄然改變的一年,WeWork上市“滑鐵盧”影響了全球資本市場的態度,投資者將更加理性謹慎。
與硅谷、中國創投業相不同卻有趣的一點是,東南亞的初創公司們在這一新興市場的冉冉升起階段,就要開始將重心放到盈利能力而不是收入的高速增長。
像Gojek和Grab對于市場份額之爭這種燒錢行爲能持續多久是個問題,他們又將如何布局,用什麽渠道增長,十分值得期待
許多人目前抱著下南洋的雄心壯志想要複刻中國的成功,中國模式雖好用,但只有考慮到東南亞各市場分散而獨特的環境,進行本土化的“抄作業”才能拿好成績。
2020,創投圈給予了東南亞許多關注,經過前幾年的學習和籌備,在漸漸發力變強。
疫情雖傷了元氣,但今年也有許多新資本的注入和新創意的試驗等待爆發。
這個市場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作者 | Le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