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盧旺達,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大概是:“在哪裏?”作爲一個非洲小國,盧旺達在國際舞台上的存在感極低。
少部分知道盧旺達的人,對其印象可能還停留在電影《盧旺達飯店》裏的種族仇殺,這是一部獲得奧斯卡、金球獎雙料提名的作品。
電影鏡頭觸及之處,滿目瘡痍:普遍的貧窮落後,雜亂不堪、塵土飛揚的貧民窟,沒有像樣的基礎設施,一遇到大雨,道路就會變成沼澤,泥濘不堪。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外國人和少數富人聚集的富人區,不輸歐洲的飯店,連排的鄉村別墅,彬彬有禮的黑人服務員,窄小卻平整的柏油馬路。
1994年的沖突中,有80-100萬人死于非命。這裏充斥著腐敗、貧窮、疾病、野蠻,盧旺達的混亂程度,連“宗主國”比利時都懶得幹預。
近幾年,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模仿中國模式,硬是在一片廢墟之中重建了國家,盧旺達從“絕望之國”變成了非洲“最有希望的國家”。首都基加利的整潔程度,讓人懷疑自己究竟身處何地?
打造“小上海”
總統卡加梅在盧旺達素有“鐵腕總統”之稱。政變在非洲大部分國家司空見慣,今年,非洲已倒台了4個政府,十幾名軍人手持AK,開著吉普車就能推翻一個總統。
卡加梅與衆不同,他于1994年種族仇殺之後上台,執政至今。
他獨立思考,深知給盧旺達帶來混亂的根源是西方強加給他們的制度,所以一上台,他致力于打造一套符合國情的體制,保證他率領的“愛國陣線”可以長期執政。
卡加梅連續執政26年,引發西方國家不滿,指責他“開倒車”。卡加梅不爲所動:“盧旺達需要自己的道路。”
在迪拜發展大會上,卡加梅表示,非洲國家永遠發展不起來的原因,有一部分是過度依賴西方援助。“沒有經濟上的自立,就沒有真正的獨立。”
爲了發展經濟,卡加梅以中國爲師。2012年,他特意跑到中國,要求見見中國的經濟學家林毅夫,尋求發展之道。
恰巧,林毅夫出差到烏茲別克斯坦開會了,卡加梅不死心,抛下安排好的行程,在中國等了林毅夫兩天,就爲能面談一次。
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中有一個觀點,對卡加梅啓發很大:即使一個國家再窮,只要集中資金、土地、勞動力,建成一個“發展特區”,即可局部突破,形成比較優勢,進而帶動全國發展。
以中國的上海爲例,當年浦東開發時,缺乏資金支持。
爲了吸引外資,上海需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的形象,但基建要投錢,這就陷入了矛盾:沒錢才要吸引外資,而吸引外資的第一步是改變城市形象,又要花錢。
新加坡的李光耀建言說:“想要改變一座城市形象最快的辦法是把機場修漂亮和規範出租車。這兩處是外國人來中國最先接觸的地方。”
于是,上海集中了資金,一邊改造虹橋機場,一邊興建浦東機場,並公布了嚴格的出租車管理辦法,局部改變了上海的國際形象,爲浦東崛起打下了基礎。
卡加梅受到啓發,決意集中盧旺達有限的資金,發展首都基加利,將其打造成“小上海”。
非洲的新加坡?
相比于“小上海”這個稱號,歐美人更喜歡把盧旺達首都基加利稱爲“非洲的新加坡”,至于原因大家都懂,他們依舊難以接受中國成功的事實。
小上海也好,新加坡也罷。首都基加利和上海、新加坡一樣,治安都很好。治安是非洲各國的大難題,無論窮國、富國,外國人在非洲晚上基本不敢出門,他們白天都敢搶劫,別說晚上了,簡直成了犯罪天堂。
尤其是住在富人區的中國人,平時喜歡用錢解決問題,給非洲人留下惜命的印象,很容易成爲犯罪目標。
盧旺達的導遊對遊客說:“你們可以做個實驗,把手機故意丟在一個咖啡廳,過幾個小時後去看看。我保證手機會原封不動的交還到你的手上。”
導遊露又哈哈一聲補充道:“我只保證在基加利能做到,出了首都我不保證。”
根據《2017年世界最安全國家及目的地》的排行,盧旺達首都基加利安全指數排名世界第九,是非洲唯一一座排名前10的城市。晚上出門,手裏拿個手機、iMac不必擔心被搶劫。
基加利治安實行“網格化”管理,每條街道、每個社區都會安排若幹名警察,24小時輪班,專門盯著轄區內的一舉一動。
如果一個社區中,來了很多非本社區的人聚會,警察會立刻上門詢問情況,並登記,提前報備是居民的義務。
歐美人很不習慣這種管理,聲稱這是“警察國家”。盧旺達警察告知對方:“你不配合,如果這裏發生了搶劫案件,我們不負責。”
治安好了,外國人才敢來投資、旅遊。
除此之外,基加利主城區已頗具現代化氣息。街道寬敞平整,小高層聳立,樓外通體的玻璃,在午後炙熱的陽光下,熠熠生輝。當然,盧旺達財力有限,現代化的建築僅是城市的一部分而已,稍微偏一點的地方,依舊是土路和矮小的泥巴房。
另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是基加利的衛生。別說非洲,我們的鄰居印度以“髒亂差”聞名世界,首都新德裏跟垃圾場一樣,垃圾袋、包裝紙、各種生活垃圾滿大街。基加利則幹淨的出奇,主城區街道很難看到垃圾。
細問之下才知道,盧旺達每個月有一天實行“全民打掃制”,反正非洲人工作不忙,每月能擠出一天上街打掃衛生。
這天無論高官、平民,全要上街義務勞動。爲了打掃日能“偷懶”,平時居民不敢亂扔垃圾。而且,盧旺達居民從不隨地大小便,這點做得比印度人強多了。
20年的高增長
雖然盧旺達人均GDP僅800美元,但已連續20年保持7%高增長(2009年、2020年增速較慢)。GDP總量從2001年的16.75億美元,發展到2020年的103億美元,增幅達6倍之多。
考慮到世界平均GDP增長率僅2%左右,盧旺達能20年保持7%的增長,實屬不易。號稱“經濟最有潛力”的印度也沒做到。
要知道盧旺達的面積不過北京市那麽大,抵禦外來風險能力極低,離開卡加梅的“鐵腕”,不可能這麽穩定地增長。
在盧旺達的中國商人抱怨說:“盧旺達環境挺好的,適合做生意,就是本國市場太小了!”
林毅夫曾建議卡加梅說,作爲一個小國,盧旺達缺乏資本,勞動力素質很低,又沒有豐富的礦産,種種要素都限制了經濟發展,發展高端制造不現實。
但正如可以集中資金打造首都一樣,盧旺達有世界著名旅遊資源——山地大猩猩。如果能圍繞這點優勢來做,盧旺達旅遊業會發展很快,有機會把自己打造成旅遊聖地。
山地大猩猩,外表肥胖有力,雙手靈巧,智商在動物界中很高,深受驢友追捧。跟大熊貓一樣,山地大猩猩屬于瀕危動物,全球僅800多只。
盧旺達一國有280只,卡加梅爲此建了個“火山國家公園”,配套修了山間道路、度假酒店等設施,吸引外國遊客前來遊玩。
每位遊客收取1500美元(近1萬人民幣)的費用,比看大熊貓貴多了。
國家公園每天限量接待80名遊客,一年爲盧旺達帶來4300萬美元的收入,加上酒店、吃飯等開銷,一座國家公園每年爲盧旺達創彙近一個億。
一個大猩猩旅遊項目的突破,成功帶動了盧旺達旅遊業的發展。
每年有170萬全球驢友慕名前來(盧旺達人口僅1000萬),美國遊客平均消費12000美元,中國遊客平均消費1084美元。
旅遊業爲盧旺達貢獻了30多億美元的外彙收入,阿卡蓋拉、紐恩微國家公園相繼建成,成爲國家支柱産業。
如果盧旺達繼續沿著西方模式發展,陷入無盡的爭論之中,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脫離實際搞經濟,可能現在還停留在電影《盧旺達飯店》的畫面之中。
韓國有位經濟學家張夏准總結說:“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要求窮國用他們的方法發展經濟——自由市場、金融開放、貿易零關稅,但他們發展的時候從來沒有用過這些方法,自己發展起來了就不讓別的國家發展,好比‘上了房頂就踢梯子’,每個國家都該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沒有統一的‘藥方’。”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