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軍武酷
火箭是中國一大發明,最早的多枚火箭連發裝置和齊射裝置 也是中國發明的。
在中國明朝人茅元儀於1621年完成了《武備志》一書中記載的火箭及其發射裝置有幾十種之多,其中有一次可發射32支和40支火箭的 「一窩蜂」和 「群豹橫奔箭」,有一發百矢的 「百虎齊奔箭」和可連續兩次齊射的 「群鷹逐兔箭」,這些都可看作是現代火箭的原始雛形。
世界上第一門現代火箭炮是1933年蘇聯研製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也就是著名的「喀秋莎」。
這種自行式火箭炮安裝在載重汽車的底盤上,裝有軌式定向器,可聯裝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彈,最大射程約8500米,1939年正式裝備蘇聯紅軍,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奧爾沙地區首次實戰應用。
當時蘇聯紅軍的一個火箭炮連以一次齊射,摧毀了納粹德國軍隊的鐵路樞紐和大量軍用列車。火箭炮齊射時,像火山噴發熾熱岩漿,鋪天蓋地般傾瀉在敵目標上,聲似雷鳴虎嘯,熱若排山倒海之勢,不僅消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和軍事裝備,而且給敵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
要說中國的火箭炮技術,起源是蘇聯。
中國海軍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從蘇聯引進了以BM30/31 300毫米口徑火箭炮為基礎的火箭助推深水炸彈,並自主研發了1200型5管深彈等十個以上新型號。
但是,誰能想到,中國的火箭炮技術卻能後來居上,就連俄羅斯也不能不刮目相看。
自上世紀90年代的中俄934工程以來,中國從俄羅斯引進「龍捲風」火箭炮之後,中國在火箭炮技術上就一騎絕塵領先全世界同行,並拿下2008年之後,世界火箭炮出口合同中的52%市場份額。近10年來,中國的多管火箭炮成為中國出口武器中的關鍵性項目,由於技術進步大,出口金額多讓受人注目。
總體來看,中國的火箭炮技術,在三個領域已超越俄美。真是只能被模仿,無法被超越。
中國
火箭炮
一、射程遠、威力猛、精度高,美俄簡直不是一個重量級
目前,WS-2、WS-3和AR-3系列火箭炮是中國現役的口徑最大、射程最遠的火箭炮,最大射程估計可超過300公里,發射方式為車載箱式傾斜發射。WS-2是從WS-1B火箭炮改進而來,火箭彈直徑406毫米,殺傷半徑在450米以上。
該火箭炮可配備高爆彈、燃燒彈、鑽地彈、子母彈等,末段採用全球衛星定位、電視、紅外線或雷射修正等技術,能產生巨大的威懾,每枚火箭打完後可迅速裝填。裝填速率與裝填方式,均領先於傳統火箭炮。
目前已列裝的最新型03A型遠程火箭炮,由出口型AR3型發展而來,它採用了模塊化設計,可以選用兩種口徑的火箭彈,即300毫米與370毫米,區別也就是,300豪米型為5枚彈一組,370毫米型為4枚一組。每輛發射車安裝二組,即每輛10枚或8枚火箭彈,也支持不同火箭彈混裝。
火箭炮屬於多管武器系統,一次即可將大量彈藥傾泄向目標。 按公開介紹,AR3型採用GPS使用制導,打擊精度小於50米,自用型號至少不低於此精度,理應更高才對。
新型火箭彈除了更遠的射程與更高的精度之外,其威力也大提高,也可以選用不同的戰鬥部,特別是高動能侵徹戰鬥部,令其擁有對重防護目標進行毀滅性打擊的能力。
由此一來,陸軍可以在不需要空軍參與的情況之下,對敵縱深300公里以內,任何大型目標進行覆蓋性打擊的能力,比如:機場,大型指揮中心等。而且這種打擊幾乎沒有防禦方法,除了反導系統之外,其它飛彈無法攔截它,可是反導系統要攔截大量火箭彈既無效又陪本,那不是一枚二枚,而是幾十枚,攔截幾枚根本就沒有價值,而且火箭彈的成本與反導飛彈相比相差太大,也許成功攔截它的成本比它造成的損失還要大。
我軍憑藉遠火遠程火箭炮所獲得的對敵方大縱深打擊的能力,可以說全球唯一的,別人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能力。
不僅如此,我國最新研製的SY400「神鷹」大口徑遠程制導火箭炮系統,是世界上目前打的最遠的火箭炮,最遠射程達420公里, 超越「飛毛腿」近程彈道飛彈的射程,具有制導打擊能力。
這種新型的遠程火箭炮系統因為其火箭彈採用了慣性導航+主動雷達制導系統因此射擊精度更高。此外,它還可以配置一種大面積殺傷戰鬥部,用於打擊大規模集結的敵方部隊。
相比之下,俄羅斯由於經濟不振,在高技術投入方面不足,所以龍捲風火箭炮改進一直沒有太大進展。最新的龍捲風-S遠程火箭炮配備有12個定向發射管,備彈12枚,口徑為300毫米,最大射程僅僅為90公里。
不拿最先進的比,僅以國產SR-5火箭炮為例,它採用了貨櫃模塊式定向發射系統和自動化再裝填系統,可以自動裝填發射模塊,這是國產火箭炮一個重大技術突破,另外它採用了共架發射技術,可以同時混裝不同口徑的火箭炮,甚至也可以象M270那樣配備戰術彈道飛彈系統,擴大了火箭炮打擊範圍。
火箭彈則採用了BDS或者GPS/INS制導系統,打擊精度得到成倍提高。因此總體戰術技術指標已經超越了俄羅斯龍捲風火箭炮,可謂青出藍而勝於藍。
SR-5火箭炮
中國
火箭炮
二、口徑多樣化發展,彈種多到世界第一
中國一直對於火箭彈技術非常重視,形成了從122毫米到400毫米的火箭彈體系,不僅是口徑齊全,戰鬥部類型也多,殺傷爆破火箭彈、 鋼珠殺傷彈、子母彈、反裝甲末敏彈等,甚至展出過反潛火箭彈和反艦火箭彈,這其中的絕大多數都可以安裝進該系統中,甚至可以兼容北約制式227毫米火箭炮,這意味著它擁有非常大的靈活性,火力範圍也非常大。
據悉:
中國北方公司為AR-3設計了五種彈藥,其中三種為無控型火箭彈,兩種為可控型。在兩種可控型火箭彈中,一種直徑300毫米、射程6至130千米,運輸發射箱內備彈5枚。另一種直徑370毫米,射程100至220千米,運輸發射箱內備彈4 枚。至於二者的區別,除了直徑和射程,後者彈頭重量更大,射擊精度達到了50米以內。
WS-1火箭炮是一種302毫米多管火箭炮,發射管為4管,1990年首次測試。該型火箭炮最大射程80千米,最小射程20~30千米,戰鬥部重150千克,有殺爆戰鬥部和子母彈等彈種。
WS-2型火箭炮發射400毫米的火箭彈,最大射程為200千米,但也有報道稱其最大射程可達到350千米。因此,該型火箭炮能夠輕鬆地打到台北。據悉,WS-2型火箭炮的火箭彈安裝了簡單的導引頭,以提升精度。
WS-3型火箭炮的改進型有WS-3A型,以及在WS-3A基礎上改進而來的WS-3反潛火箭炮。
2016年參加珠海航展的中國SR-5型火箭炮最具代表性的特點是:在定型階段即可有效整合122毫米口徑與300毫米口徑兩種火箭彈,並且通過一個可伸縮吊架具備自行再裝填彈藥功能。因此,SR-5型火箭炮具有更加靈活和有效的打擊能力。因此,中國的SR-5型火箭炮代表了當前世界火箭炮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
本次展示彈藥為二種:20聯裝的122毫米火箭彈與4聯裝的WS-43巡飛彈,122毫米屬於普通火箭炮,最大射程40公里,並不出奇,WS-43巡飛彈就不一樣,它是中國最新研發的新概念的彈藥,可以打出去像無人機,能夠在目標上空盤旋30分鐘以上,作為偵查和搜索使用,發現目標直接撞上去自毀。
在研發SR-5型火箭炮時,中國不但沒有像美國那樣將發射短程彈道飛彈的非火箭炮職能整合進來,反而將220毫米大口徑發射筒和122毫米中口徑發射筒整合到了一起。
這使得該型火箭炮的戰術屬性更加顯著,戰術打擊效果更加全面,進而確保中國陸軍能在任何規模和任何形式的作戰環境中,獲得更加靈活有效的打擊能力。
分析認為:
當今國際市場上能與SR-5媲美的只有M-270A1和海馬斯。俄羅斯的BM-27雖然同樣採取了220毫米口徑,但其在射程、彈種、自動化程度等方面明顯無法與SR-5抗衡,近年來甚至已經從俄國外貿拳頭產品的名單中消失了。
現在國際上的火箭炮大多數採用「一炮一彈」的設計,定向器長度和火箭彈彈徑在設計之處就固定下來,使火箭炮的打擊範圍被限制在某一區域內。如果要改善火箭炮的作戰效能和多任務能力,多數採用研製多種戰鬥部、加制導和增程套件,或改進推進劑。
對於中、美、俄這樣的大國,可以通過研發和裝備多種口徑的火箭炮來解決上述問題,但前提是要對炮兵部隊和後勤保障進行巨大投入。對於缺乏火箭炮研發和製造能力的小國,只能選購某一款比較符合本國陸軍情況和要求的火箭炮湊合著用。
與美俄等國針對不同需求分別提供單獨裝備的做法相比,中國火箭炮無疑更具優勢。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SR-5型火箭炮的出現或預示,中國將在世界火箭炮市場占據霸主地位。
中國
火箭炮
三、打擊目標多樣化,下水可反潛、陸地可掃雷、上天可打雷達
一是可作反潛武器。
中國海軍反潛火箭炮,現役主要型號為3200型6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採用252毫米口徑,完成於上世紀60年代完成的設計,外表沒什麼變化,其實火箭炮卻經歷了好幾代變化。沒有改變口徑,一是沒必要,二是,可以利用庫存,訓練時,可以把老舊型號消耗掉,節約成本的辦法。
細心的軍迷會發現,中國海軍水面艦艇裝備反潛火箭炮幾乎為標配,遼寧艦上還首現了代號為FQF-6000型的12管300毫米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以反潛火箭彈直接摧毀來襲魚雷,這一用法絕對令世界各國無解,魚雷不敢再稱所向披靡了。
我們發展反潛火箭彈,主要目的是填補反潛火力空白,反潛魚雷雖為反潛攻擊的主角,但是存在使用上存在限制。
一是:反潛魚雷發射之後,往往需要先在目標可疑區域繞圈子,以讓它的制導聲吶去搜索目標。如果反潛艦與潛艇太近時,它的制導系統因干擾等原因出現誤判,從而誤擊己艦。也因此在近距離內使用反潛魚雷存在隱患。
二是:反潛魚雷在淺水區使用有不便的問題。
相比之下,反潛火箭彈既不會出現誤傷已艦的情況,又非常適合淺海使用,且反應速度非常快,威力也不小。
反潛火箭彈應對魚雷,屬於中國的獨創。當發現魚雷來襲時,發射反潛火箭彈對魚雷進行攔截摧毀,為此給反潛火箭彈配備了聲吶制導系統。比如:最新型的300毫米所採用的除了新型發射器之外,即為新型末制導火箭深彈。由於反艦魚雷在攻擊時,航行深度有限,航線又相對固定,將其當成潛艇類目標加以攻擊,非常方便。
上世紀70年代,由於中國陸軍工程兵需要一種能夠在數千米距離上進行破障和掃雷的大威力火箭彈,於是中國軍工人又以海軍的反潛深彈為基礎,研發設計了81式火箭掃雷彈。使這種古老的火箭炮走完了陸-海-陸的輪迴,又一次煥發了青春。
二是可作掃雷武器。
81式掃雷車,其實就是一種大口徑火箭炮,它的射程較低,至多只有3千米,不過擁有相當大的威力,可以直接引爆地雷,只是掃雷的效率依然不是很好。
為此,中國開發雲爆型掃雷彈,其實它就是國產81式火箭掃雷彈改進型號,主要換裝雲爆戰鬥部,與原有的81式掃雷彈在發展裝置完全通用,其外貿型號稱為:WS-1D近程雲爆火箭彈。
雲爆型掃雷彈內部裝藥不是炸藥,而是所謂的雲爆劑,類似於燃料的物質。它在使用時,先進行一次小爆炸是將雲爆劑擴散開,讓它與空年接觸,形成可燃氣體雲團,隨後再將其引燃,形成瞬間抽真空狀態,會形成強大負壓施加在地面,正好可以引爆地雷。
該彈除了可以供我軍81式掃雷車使用外,也可以供新型掃雷車使用,其實二者的區別就是底盤與發射管數不同,81式為10管,新型掃雷車為28管。其它還有一款,GSL110B型火箭掃雷車,以62坦克底盤配24管發射器。
國產新型掃雷車,採用輪式機動車底盤,所配發射裝備為28個定向管,分為4排,每7管,一次可裝填28枚252毫米口徑的掃雷火箭,號稱:一次齊射28枚,可為裝甲部隊開闢一條400米寬,700米長的通道,這個效率絕對沒得說了。
三是可作反雷達武器
2014年珠海航展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首次展出了B611MR反輻射地地飛彈武器系統,這款改進型飛彈引起了不少西方媒體的關注,因為用火箭炮發射反輻射地地飛彈,這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
B611MR該型飛彈不但繼承了以往型號戰鬥部品種豐富、可有效打擊不同性質目標的特點,還首次採用慣性/衛星定位+寬頻被動雷達尋的復合制導。
而寬頻被動雷達的應用則使B611這種地地飛彈首次獲得了打擊電磁類目標的能力,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首款地對地反輻射飛彈。
相比之下,俄羅斯的火箭炮技術著眼於射程、精度和威力,很少研發特種功能的火箭炮系統。但是,俄羅斯還是率研製了一種能夠與敵近距離作戰的火箭炮,並且通過改進其推力和彈頭來提高殺傷力。
這種火箭炮名為「午時」,由位於西伯利亞西南部的鄂木斯克運輸車製造廠研製。設計師葉列緬科介紹說,目前歐美國家的火箭炮都只能部署在前沿陣地後方,其火箭彈依靠增程發動機,可使射程達到幾十至上百公里,但其彈著點密集度不高。
為了更加準確、密集地攻擊對手,研發人員把有裝甲防護的24發火箭彈箱式發射裝置,安裝到俄現役坦克T-90的車體上,使其可以直接開到戰場上,在與敵方最近400至600米時都可以開火。
與此同時,為解決專用於近戰的現役「午時」火箭炮最遠射程為6000米,且只能停穩後射擊,其裝甲難以招架敵方車載及單兵反坦克飛彈和普通火炮密集轟擊的弱點,俄專家還研製出了新型推進劑,並將炸藥集中裝入火箭彈彈頭中央的一根管子裡,在炸藥管周圍填充特製的粉塵狀燃料。
如此製成的火箭彈名為溫壓火箭彈,它能在不減少原有彈頭重量的情況下,將最大射程提高到1萬米,這一距離已超出裝甲車和單兵使用的反坦克飛彈的射程,並且是部分中型火炮的射程極限。這樣一來,「午時」火箭炮既能打到普通反坦克裝備,而後者又夠不到它。
溫壓火箭彈的炸藥爆炸後,其周圍的燃料粉塵會像雲霧一樣蔓延,之後自燃、爆燃,其燃燒產生的殺傷力超過常規爆破彈。測試顯示,將24發「午時」溫壓火箭彈連續射出後,其火力覆蓋範圍可從原先的4萬平方米增大到6萬平方米。
「午時」火箭炮的現役型號2016年參與了敘利亞境內作戰,目前研製的最新型火箭炮也於2016年年底前結束測試。